第643章 过气话题,不值得浪费精力

作品:《写歌续命?我降维打击,杀穿娱乐圈

    江漓把那份《阿甘正传》后期制作计划表,放回桌上。


    指挥中心内,气氛依旧凝重。


    大屏幕上,《奥林匹斯》那支惊世预告片数据,依旧在以恐怖速度飙升。


    短短三小时,全球播放量已破五千万。


    转发评论点赞,全部呈垂直上涨态势。


    “这仗还怎么打?”


    负责数据分析的实习生,喃喃自语。


    薛之涣推了推眼镜,没有回答。


    他在想着什么。


    江朝阳也在想着什么。


    所有人都在想着什么。


    虽然数据有了回暖,但在众人看来,更多像是回光返照。


    江漓站起身,缓步走到白板前。


    拿起黑色记号笔。


    “大家觉得,《奥林匹斯》的核心是什么?”


    众人面面相觑。


    本·卡特率先开口,声音里带着几分不甘。


    “技术。”


    “超越时代的视觉技术。”


    “还有呢?”


    江漓没有停下手中动作,继续在白板上书写着什么。


    饺子想了想,“规模。”


    “好莱坞六大公司联手,无上限预算,雷德利·芬奇复出,'柏拉图'AI主笔……”


    “这是个史无前例的工业化奇迹。”


    “嗯。”


    江漓点了点头,转过身,看向所有人。


    白板上,两个大字赫然入目。


    【完美】。


    “他们要做的,是一部完美的电影。”


    “完美的视效,完美的剧本,完美的工业流程。”


    “甚至,完美的哲学思辨。”


    江漓放下笔,走回自己位置。


    “可是,真有完美的东西吗?”


    没人回答。


    所有人都在思考这个看似矛盾,却又意味深长的问题。


    江漓笑了。


    拿起桌上早已冷透的茶。


    轻抿一口,苦涩中带着回甘。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二十年前,有个程序员,想要写出世界上最完美的代码。”


    “他花了五年时间,设计了完美的架构,编写了完美的算法,优化了每一个字节。”


    “代码确实完美,没有任何冗余,没有任何漏洞。”


    “可是,没人用。”


    “因为它太完美了,完美到没有任何容错空间。”


    “用户稍微偏离预设操作,系统就会崩溃。”


    “而同一时期,另一个程序员写了个‘垃圾’软件。”


    “代码混乱,逻辑简陋,BUG满天飞。”


    “可用户们爱死了它。”


    “这个软件虽然不完美,会因为用户错误操作而卡顿,会因为系统负荷而变慢,甚至会莫名其妙地闪退。”


    “但正因为这些‘缺陷’,反而让用户在吐槽中习惯了使用。”


    江漓说完,指挥中心内陷入了沉思。


    赵瑞若有所悟,“所以,您的意思是……”


    “完美,是人类的终极追求,但不是人类的本质。”


    江漓站起身,走到那块巨大显示屏前。


    屏幕上,《奥林匹斯》预告片正在循环播放。


    那些完美得不似人间的画面,精确到每个像素的特效,逻辑严密到无懈可击的台词。


    “他们创造了神。”


    “而我们,要找的是人。”


    江漓转过身,看着每个团队成员。


    “罗德尼犯了个致命错误。”


    “他们以为,观众看电影,是为了见证奇迹。”


    “其实不是。”


    “观众看电影,是为了看到自己。”


    “看到那个在生活中跌跌撞撞,会犯错,会迷茫,会害怕,但依旧在努力的,自己。”


    薛之涣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眸子里,重新燃起了光。


    “您的意思是,我们用不完美,去对抗完美?”


    “不。”


    江漓摇了摇头。


    “我们用真实,去对抗虚假。”


    拿起手机,调出一个早已准备好的文件夹。


    里面,是数千张照片。


    每一张,都来自#寻找我们身边的阿甘#活动。


    有深夜里给病人喂水的护士背影。


    有雨天快递小哥拼命保护包裹的身影。


    有站台上老人默默等车的侧脸。


    这些照片没有任何技术含量。


    画质粗糙,构图普通,甚至有些还是模糊的。


    可每一张都有着足以刺透人心的力量。


    “这,就是我们的武器。”


    江漓将手机放在桌上。


    “不是技术,不是资本。”


    “是这些,最真实,最平凡,也最珍贵的,人间故事。”


    本·卡特看着那些照片,眼眶不知何时已经湿润。


    作为技术出身的电影人,他太理解那种对“完美”的追求。


    也太清楚,当技术成为目的而非手段时,会失去什么。


    ……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


    好莱坞。


    《奥林匹斯》核心制作团队,正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工业奇迹“。


    偌大摄影棚内,布满了最先进的动作捕捉设备。


    数百台8K摄像机,从各个角度记录着演员的每个微表情。


    而在摄影棚中央,搭建着一座完全由数字技术构建的虚拟奥林匹斯山。


    山峰高耸入云,云雾缭绕间,隐约可见雕梁画栋的神殿建筑。


    雷德利·芬奇坐在导演椅上,面前是一排巨大监视器。


    老人眼神,专注得像第一次拿到玩具的孩子。


    “‘柏拉图’,调整第三幕神祇降临的光影效果。”


    “光谱饱和度提升12%,阴影对比度降低3%。”


    “是,导演。”


    毫无感情波动的电子合成音响起。


    几乎瞬间,监视器里的画面便发生了微妙变化。


    原本已经美轮美奂的神殿,在新的光影调节下,更显得庄严肃穆,不可亵渎。


    芬奇满意点了点头。


    这种人机协作的创作体验,是他从影五十年来,从未感受过的。


    “柏拉图”不仅仅是剧本创作AI。


    更能理解导演意图,并在技术层面完美执行的终极合作伙伴。


    它没有人类情绪,没有疲惫,没有创作瓶颈。


    有的,只是纯粹逻辑,和对“完美”的绝对追求。


    “导演。”


    助理导演走了过来,递上一份刚刚出炉的全球市场调研报告。


    “《奥林匹斯》先导预告的数据出来了。”


    芬奇接过报告,快速浏览。


    播放量:7200万次。


    转发量:1800万次。


    评论量:560万条。


    好评率:94.7%。


    “不错。”


    老人脸上露出满意笑容。


    “看来,观众们已经准备好,迎接真正的电影艺术了。”


    “那江漓呢?”


    助理导演小心翼翼地问了句。


    “他的《阿甘正传》,最新的关注度数据……”


    “不用看了。”


    芬奇摆了摆手。


    “一个过气话题,不值得我们浪费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