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捐粮食
作品:《穿成荒年恶婆婆?搬空京城去流放》 宋兰清一直都在寻找一个可以立功的机会。
眼下这不就来了?
她给了宁德州一个眼神,“咱们手里之前囤了不少的粮食,反正咱们一家也吃不完,不如就捐给官府,也好解救一下百姓,也当给咱们宁家积德了。”
宁德州不动声色地看了一眼龙叔。
他明白大嫂的意思,应该是大嫂那个百宝袋里存了一些粮食,只是现在有外人在不好说出口。
但是……
“大嫂你真的要捐出去?就算低价卖出去也可以,恐怕就这么捐出去人家也不领情。”
现在粮食有多珍贵大家都知道。
就算是低价卖也算是做慈善了,免费捐出去人家未必能够知道感恩。
但宋兰清才不在乎吃粮食的人是否会感恩,她在乎的是官府怎么看待这件事。
如今官府恐怕粮食也紧缺,城外四周也撑不了几日。
这个时候她如果能够拿出一大批粮食解救眼下的情况,也算是帮了朝廷帮了官府。
宋兰清只需要找张知府说一说,或许他能够帮忙往上面递一递折子,到时候朝廷若是赏赐下来,能有个美名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想到这里,她眼神中越发坚定了下来,“咱们不卖,就捐给官府就行,反正咱们也不缺钱,怎么能赚国难钱呢?”
宁德州觉得也是这么个道理,而且既然大嫂已经做下决定,自然不会再多说什么,负责去做就行。
宋兰清立马写了一封信交给了宁德州,让他帮忙去府城一趟交给张知府。
而一旁的金隆此刻连喝茶都忘了,脑海里全都是宋兰清方才说的那一番大义之话。
关于幽州这边蝗灾的事情他也是这两日才听说,正想着想到一个解决办法,没想到宋兰清在这个紧要关头竟然愿意捐出一大批粮食来。
还有她方才说的的那句:绝不能赚国难财。
这简直不是一般人能够有的觉悟,就连那些当官的都做不到如此地步,可她却能!
金隆从前看宋兰清的眼神只是欣赏,这会儿多加了几分敬佩。
他悄悄地离开了宁静,走到一个无人的小道时吹响了口哨。
一个人影便悄无声息地来到了他的面前,单膝跪地恭敬开口,“属下见过太上皇。”
金隆淡淡的点了点头,嘱咐下去,“给京城送封信去,就说是我的意思,皇帝知道该怎么办。”
他叮嘱了一句抓紧时间离开了,生怕被人看到他在这里私会侍卫被人察觉到身份。
亲闺女的封地虽然也是安全的,但是那丫头的性格从小就有些古怪,就连他这个亲爹也和她不怎么亲近。
导致幽州管理总是有些问题。
这几日他一直住在无人岛,也听了不少风言风语,再加上那日亲眼所见那位所谓的杨大人顶着长公主的名号耀武扬威。
这件事情看来要尽快解决,否则会影响皇室的名声。
此时。
宋兰清已经在家里收拾出了一大间的库房,把空间里的粮食拿出来三百石放在了库房里。
下午时分。
宁德州回来告诉宋兰清,“大嫂我把消息转告给了张知府,他听说你愿意免费捐粮高兴极了,说是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一会儿就会派人来拉粮食,让你提前准备一下。”
如今情况紧急,张知府着急来拉粮也是情有可原。
但宋兰清还是忍不住的问了一句,“你有没有把我的话原封不动的告诉他?”
“我说了,张知府的意思是等这件事情结束后,一定会上报给朝廷,该你的功劳一定为你争取来。”
这话由于给了宋兰清一个定心针一般。
只要这件事情往上报,解救一城百姓这么大的事情绝对能有不小的功劳。
到时候若是能赏赐个什么恩典,或许能够解决他们这些异国身份的问题,到时候岛上的孩子们也就可以走上仕途之路了。
“太好了,这件事情之后咱们的学堂要好好侍弄起来,我一定要让咱们岛上的孩子都能读书,也都能去科考。”
事关这么多粮食,宋兰清也不出门了,就在家里守着。
快要到晚上的时候,张知府亲自带着不少官兵来宁家,吸引了不少岛上的游客,以为宁家要大难临头了,纷纷来凑热闹。
宁家门口。
宋兰清亲自迎接,“张知府请进,粮食已经备好了,随时都可以拉走,早点儿拉回去也好让百姓早一些吃上粮食。”
张知府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这本来是官府该负责的事,可宋兰清一介商妇却有一颗爱民之心,简直是难得。
而且若是这件事情处理不好,恐怕对于他的官职也有所影响。
宋兰清这一捐粮食的行为简直是救了他一命。
张知府注意到宁家门口外有不少游客注意到这边的情况。
既然宋兰清一家有如此善心,那也不能让外人揣测宁家。
当即,他大声的开口,“宁家自愿捐粮食解救幽州百姓,本官倍感欣慰,事后本官必定会替百姓亲自登门道谢,宁家真是个好样的。”
这话一出。
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毕竟幽州出现了不少流民的事已经传得沸沸扬扬。
他们今日在码头还瞧见了不少流民在要饭。
听说今年粮食并不丰收,遇到了蝗灾那就是遇到了灾年,谁也不好过。
这种时候大家都是把粮食捂在口袋里不敢露出来的,或者是高价卖出去也能大赚一笔。
但是宁家竟然肯愿意免费捐粮?
“果然还是宋夫人良善,不只愿意免费救人,还愿意免费捐粮食给百姓,如此大义之举真是让我等惭愧。”
“谁说伤人趋利的,宋夫人就是一个例外,她每一次的举止都能让我深有感悟。”
“连宋夫人都如此做,咱们这些人也得表示表示,就算拿不出太多少拿一些出来接济一下也是一份心啊。”
经过宋兰清这么一带动,有不少人愿意捐粮和捐银。
虽然不知道有多少人是真心想要帮助百姓,就算是他们为了张知府的一个人情才愿意去做,那也是实实在在的救了百姓一命。
张知府放下了官架子,转头冲着众人一拱手,“多谢大家了,事后本官一定会为大家写上贴上大家名字的告示在府城贴一个月,让百姓都牢记大家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