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将来必是古玩界的一方泰斗

作品:《无敌黄金戒

    包间里弥漫着上等普洱的醇厚香气,混合着檀香若有若无的清冽。


    黄老小心翼翼地将那件东西从锦盒中捧出,置于铺着墨绿色绒布的圆桌中央。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被吸引过去,连一旁侍立添水的服务员都忍不住多看了两眼。


    那是一尊青花梅瓶。


    器型端庄秀雅,线条流畅得如同仕女的腰肢。


    瓶身上绘着缠枝莲纹,枝叶缠绕,莲花或含苞或怒放,生机盎然。


    釉面光洁莹润,在包间柔和的灯光下,泛着温润如玉的光泽。


    青花发色极为纯正,浓处如深海幽蓝,淡处似雨后晴空,过渡自然,层次分明。


    瓶底一圈无釉,露出的胎质细腻洁白,如同凝脂。底部中央,以规整的楷书落着“大明隆庆年制”双圈款。


    “好东西啊!”乾老率先赞叹,身体微微前倾,眼神里充满了鉴赏家见到珍品时的专注与热切。


    龙哥也凑近了看,他脖子上那条小指粗的金链子在灯光下晃眼。“啧,这画工,这釉水,看着就舒服。”


    “黄老,您这压箱底的宝贝终于舍得拿出来了?”他语气里带着调侃,但眼神里的欣赏是认真的。


    东哥则显得沉稳许多,他没说话,只是目光锐利地扫过瓶身的每一个细节,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他似乎在认真思考。


    黄老捋了捋他那几缕银白的山羊胡,脸上带着一丝得意,但更多的是期待。


    “嗨,说了这是我机缘巧合得来的,一直藏着。”


    “这不,今天参加慈善拍卖会,想带来找老乾看看,没想到还能认识小苏。”他特意朝我点点头,“我这心里啊,其实一直有个疙瘩,总觉得这瓶子…太开门了,开门得反而有点让人不踏实。”


    “都说‘隆庆’一朝才六年,官窑器物稀少得紧,我这件…真能有这运气?”


    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转向我。


    乾老的眼神里是鼓励和信任,龙哥是纯粹的好奇,东哥则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黄老的眼神最为复杂,有期待,有忐忑,甚至还有一点点害怕被否定的紧张。


    我深吸一口气,目光落在那梅瓶上。


    瞬间,视野里熟悉的字幕浮现。


    大明隆庆官窑青花缠枝莲纹梅瓶真品概率为:100%!


    不仅如此,这次我竟然还能够直接看到具体的年代工艺以及价值。


    【具体信息】


    年代:大明隆庆朝(公元1567-1572年)。


    工艺:景德镇御窑厂烧造。


    采用上等浙料(石子青),发色纯正稳定。


    胎土淘洗极为精细,胎体轻薄坚致,迎光透视可见“糯米胎”质感。


    釉面肥厚莹润,呈鸭蛋青色。


    纹饰为典型的“回青”料绘制缠枝莲纹,布局疏密有致,笔法流畅娴熟,勾勒渲染并用,层次分明,具有典型的嘉靖晚期至隆庆时期风格特征。


    双圈楷书款,笔力遒劲,为典型官窑款识。


    价值评估:因隆庆官窑存世量极少,此梅瓶器形完整,釉色、画工俱佳,保存状态上乘,市场保守估价:650万-750万元,若上拍,或有溢价空间。


    信息如涓涓细流涌入脑海,清晰而具体。


    我定了定神,迎着黄老的目光,缓缓开口,声音在安静的包间里显得格外清晰。


    “黄老,您这运气,是真真的好。”我先给了他一颗定心丸,看到他眼神明显亮了一下,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玉扳指。


    我指着瓶身,开始娓娓道来:“首先,这开门,开得对。”


    “隆庆官窑,确实稀少如凤毛麟角。”


    “正因为少,所以每一件传世的,都堪称‘重器’,其工艺水准往往代表了当时最高的水准。”


    “您看这胎。”我接过黄老早就准备好的强光手电筒,这是古玩行业的资深人士都会随身带着的东西,做古玩这行,强光手电是必备工具。


    我小心地拿起瓶子,避开纹饰,用光贴着瓶壁内侧一打。


    柔和的光线透过薄薄的瓷胎,呈现出一种温润的半透明状,如同上好的糯米糕。


    “这就是业内常说的‘糯米胎’,胎质之细腻,淘洗之纯净,是晚明官窑的典型特征,尤其嘉靖晚期到隆庆时期最为显著。”


    “后世仿品,要么胎质过粗,要么过死板,很难有这种温润透光的‘活’感。”


    乾老凑近仔细看了看透光处,频频点头:“不错,这胎骨透光性极佳,确系上等胎土。”


    黄老也是老江湖了,我说的这些他自己也都明白完全能看得出,只是他不认为自己有那么好的运气罢了。


    我放下手电,手指轻轻滑过瓶身的青花纹饰。“再说这青花发色。隆庆官窑继承了嘉靖朝成熟的‘回青’料配方,发色纯正、稳定,浓艳处不滞不燥,淡雅处如烟似雾。”


    “您看这莲瓣尖上的深色点染,以及枝叶的勾勒渲染,深浅过渡极其自然,毫无现代化学青料的漂浮感和火气。”


    “这蓝色,沉得下去,又亮得起来,是典型的‘回青’特征。”


    龙哥听得入神,忍不住插嘴:“苏先生,这‘回青’料到底有啥特别?”


    我解释道:“明代中晚期,特别是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官窑青花主要使用西域进口的‘回青’料,这种钴料含锰量高,含铁量低,所以烧出来蓝色纯正,少有铁锈斑,且发色艳丽而稳定。”


    “隆庆时期,对回青料的提纯和运用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件瓶子上的蓝色,就是最好的证明。”


    东哥一直没说话,此时目光锐利地盯着瓶底的款识。


    我适时地指向底部:“最关键的一点,是这底款‘大明隆庆年制’六字双圈楷书款。”


    “隆庆官窑款识,笔法以刚劲有力、顿挫分明著称。”


    “您看这‘大’字的一撇一捺,力道十足;‘慶’字的‘心’底一点,饱满有力;‘製’字的立刀旁,笔锋如刀。”


    “整体布局规整严谨,笔划深入胎骨,釉水包裹自然流畅,绝无后仿款那种漂浮无力或过于匠气的生硬感。”


    “这是官窑款识最核心的‘神韵’,仿品最难企及。”


    我顿了顿,环视众人,最后目光落在黄老那越来越舒展的脸上:“综合胎、釉、型、画、款,无一不精,无一不契合隆庆官窑的顶级工艺特征。”


    “稀少,是它的身份;精绝,是它的本分。”


    “黄老,您这件梅瓶,是开门真品,而且品相如此完美,实属难得一见的隆庆官窑标准器。”


    话音落下,包间里安静了几秒,只有空调出风口细微的嗡鸣。


    “啪!啪!啪!”黄老率先鼓起掌来,脸上的皱纹笑成了一朵盛开的菊花,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他站起身,绕过桌子走到我面前,用力拍了拍我的肩膀。


    “好!说得好!听得通透!”黄老的声音洪亮而带着一丝颤抖的激动,“小苏,不瞒你说,之前我也请过几位行家掌眼,他们也都说真,但要么说得含糊其辞,要么就是只点出一两处特征。”


    “像你这样,把这‘糯米胎’的光感、‘回青’料的发色层次、款识的笔锋力道,讲得如此透彻、如此有根有据、如此让人一听就明白的,你是头一个。”


    “老头子我今天算是开了眼界,也彻底安心了。”


    “这瓶子,稳了!”他竖起大拇指,那枚羊脂白玉扳指在灯光下温润生辉,“小苏啊,你是这个,同时也是老头子我请教过的人里,得最清楚、最让人信服的一个。”


    乾老也捻须微笑,看着我的眼神满是欣慰和赞许:“还得是你啊小晨,你这眼力,将来必是古玩界的一方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