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推行新制度

作品:《四合院:截胡秦淮茹每日变强

    “报告领导,接下来我准备结合我们轧钢厂的现状,琢磨出一套提升现有工人技能的方法,以及工厂生产模式的改进,希望能够对于提升我们的生产效率,做出一点有益的帮助。”


    没想到周安康竟然还真的有些想法,赵存正先是愣了一下之后,随即就高兴的连忙追问起来。


    “哦,能简单说说么?”


    哪里想得到,赵存正这样一个大部长,竟然就站在主席台上,拉着自己讨论心中的想法。


    虽然有些意外,但是周安康也没有怎么胆怯,这个时候工人老大哥的地位就是如此之高,赵存正的行为也不算罕见,于是就将最近琢磨的事情,简略的描述了一下。


    “我觉得,现在我们各行各业这种传帮带的学习和传承方式,已经有些落伍,已经无法满足我们国家蓬勃发展的需求。”


    “若是小团队还好说,可是像我们轧钢厂如此庞大的集体,这种培养方式根本无法满足我们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严重阻碍了我们的发展。”


    “年轻的工人同志能不能学到技能,全得看自己所跟的师傅有没有良好的品性,有没有教导的能力,才有提升技能水平的希望。”


    “这种将一个人的未来,完全寄托在另一个人的身上的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化工业建设的需求。”


    “而且它的效率实在太低,有些学徒想要达到我们对于人才需求的中坚水平,起码得十年八年的时间。”


    “所以我就琢磨着,是不是在我们轧钢厂,以工种为单位,成立一个集体教学小组,专门定期对年轻工人进行技能提升方面的培训!”


    “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某个师傅害怕徒弟抢饭碗,不想教或者敷衍了事的状况!”


    “除此之外,我看如今车间的划分也有问题,不太科学,没有形成量化规模。”


    “我们应该打破这种混杂的车间分配模式,而是按照工人技能水平,把相同技能水平的工人同志放在同一个车间,这样一来,在生产任务分配的时候,就更加清晰,更加明了。”


    “而且相同技能水平的工人们,都在一个车间的话,大家讨论起技术来,更加方便更加具有氛围,这样一来,就大大增强了大家提升技能的效率……”


    听着周安康的提议,赵存正并没有像古代大官遇到贤才一样言听计从,好歹也是部级大佬,又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小白。


    周安康描述的这种景象,有利也有弊,一时也难以说好。


    优点就如周安康所说那样,便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工作当中任务的分配。


    缺点就是没有老师傅的帮带,那些低水平工人在学习和工作当中,缺乏有效的引导,而且高水平的操作,经验对于工人的水平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心中如此想着,赵存正当下就将疑惑询问出口。


    “安康同志,你有没有想过,那些工人老师傅一辈子积攒的经验,对于年轻人有着无可估量的作用,而且生产当中,如果没有老师傅的指点,那么定会多走很多弯路。”


    面对赵存正所说的困难,周安康胸有成竹,面色丝毫没有为难,当即就说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领导,把工人同志按照等级划分车间,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成立一个车间的领导小组,由那些高水平的工人老师傅担任。”


    “不需要多高的水平,只要比他们所带领的工人水平高上那么一点就好,这样一来,他们所讲的知识年轻工人也能够听得懂,分配任务起来也能够高瞻远瞩。”


    “可是如果直接用水平最高的老师傅管理岂不是更好?”


    不知道为什么周安康非要强调一下工人老师傅的水平,在赵存正看来,难道不是越高越好。


    “领导,你这么想就错了,教导徒弟不是越高就越好,而是合适才好,比如说一个低级水平的工人,学习一名中级工人的技能,甚至比高级更好,因为高级工人身上大量的实践经验,他完全就不具备。”


    “没有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支撑,那些工人老师傅身上的高级技能,他们学到之后,就宛如无根浮萍,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


    面对赵存正的疑惑,周安康耐心的解释起来,虽然他对于钳工、锻工、刨工等技能,顶多就是两三级的水平,但是因为前世担任工程师的缘故,胜在一个全面,几乎没有工种的短板。


    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工种的情况,周安康都有着一定的了解,加上如今他都已经五级的教育水平,在带徒弟这一方面,整个轧钢厂都没有比他更全面更优秀的了。


    已经说起了在岗培训,周安康干脆也罢后世的工人等级制度也顺便提了出来,否则日常管理的时候实在不太方便。


    “除此之外,领导,我还有个建议,是想要对咱们工业部提出的!”


    “哦,还有什么建议,你放心大胆的说,说错了也不要紧!”


    一听周安康还有建议,赵存正不仅没有任何心烦和不耐,反而一脸高兴的看向周安康。


    在他看来,今天最大的收获,不是检验轧钢厂学习班的成绩如何,而是遇到了周安康这个人才。


    才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里,周安康对于他们工业部工作的推进和增强,就提出了很多优秀的建议和意见,大部分都能够让赵存正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如此凭借一人之力,就能够推动整个行业发展的大才,如果有可能,赵存正都想用一个副部长的职位给锁定在工业部当中。


    可惜周安康有学习的计划,他也不好强行要求人家,不得不遗憾地看着人才从自己眼前溜走。


    虽然人才留不住了,可是如果能够更多的从周安康的脑子里多掏一些好点子,那么也能够稍微减少一点赵存正的遗憾。


    此时听到赵安康竟然还有建议,赵存正只会嫌弃时间太快,哪还有嫌弃赵安康事情多的。


    对于他来说,这种“麻烦事”越多越好!


    “领导,咱们老苏大哥,现在实行了一套九级工人等级制度,我认为这种方式我们拿过来因地制宜的经过一番修改,也会同样适合我们,大大提升我们管理的效率。”


    “如此以来,将工人的水平从学徒工开始,然后到最高的八级工,更加精细的划分了工人技能水平的高度,对于生产的管理和效率的提升,有着无可估量的好处。”


    意外的看了周安康一眼,赵存正没有想到他竟然连这个都听说过,当下也没有对他隐瞒。


    “你说的这个建议,也有人最近提起过,不过大家目前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北边,所以一时半会儿腾不出手来,不过目前结合我们的现状,他们这套制度还要经过一番大改不可。”


    没想到上级竟然已经有人提出了这个想法,周安康先是一愣随即就感到释然。


    如此大一个国家,优秀的人才多如牛毛,总是不乏一些高瞻远瞩的大将之才,周安康觉得自己有些小觑天下英雄了。


    别说如今的一些制度和措施,要知道就是周安康前世生命终结时期,新中国最为骄傲的新能源和人工智能领域,在七十年代左右,钱老就向中枢提交过建议。


    比普通人所看到的情况,提前了几十年的时间。


    哪怕前世当中,周安康也是一个普通人,所以一些核心的东西他也没有接触过,不过是后来因为时代的发展,一些不是那么核心的东西慢慢解密,他才有机会窥探了上层发展的冰山一角。


    每个行业的发展,并不是在现实当中起势了才开始的,而是在辉煌之前很多年,国家就已经默默执行计划了好多年,经过了长时间的基础夯实和发展,才奠定了后来腾飞的根底。


    就像是计算机行业,其实新中国早在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着手,甚至在七十年代,还处于整个世界发展的前端。


    只是后来限制于整个工业和商业规模化的限制,才慢慢落后于西方世界。


    否则哪来的二十一世纪一夜井喷的发展规模?


    科学技术的领域,技术迭代固然快速,可也很少会出现弯道超车或者跳跃式发展的情况。


    甚至大部分的弯道超车是因为提前开拓了全新领域,跳跃发展是因为有人在寂静之中,默默无闻的前行者,并没有让我们落下任何一步,只是不为普通人知道而已。


    虽然赵存正已经说了,现在暂时还腾不出手,可是知道这套制度制定对于整个行业甚至整个国家巨大的促进作用,周安康就不会轻易地放弃。


    “领导,虽然说我们现在百废俱兴,有很多事情要忙,但是一些前期的工作,我们工业部可以自己先准备起来。”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件事情我们工业部肯定是主体,那么我们可以先组建一个领导小组,把一些优秀的管理人才和高等级的工人和工程师,集中在一起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这样一来,等到国家开始侧重于这方面的发展时,我们都已经做完了大量的工作,就能够节省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加快推行的效率,您认为呢?”


    听完了周安康的建议,赵存正默默地点了点头,对于他的提议非常认可。


    一旁的刘建业、王大年等人,听到两人的对话,内心里对于周安康的感受极为骇然。


    周安康和赵存正的谈话,大部分的内容已经到了赵存正这个部长才能够考虑的高度,甚至已经远远超出了工业部的职权范围,都能够拿到中枢级别的会议上进行讨论。


    两人都没有参与进来的机会,就更别说其他轧钢厂的领导了。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周安康那张年轻还略带稚嫩的面孔,他们都要以为,站在他们面前,和他们部长交谈的,绝对是一位工业领域的大佬人物。


    实在是很多的知识和业务,都已经超出了他们两个副部长的理解范畴。


    如果不是两人谈论时,说的非常详细和浅显易懂,说不定等到人家说完,他们都还没有理解人家说这些话的用意。


    对视了一眼之后,刘建业和王大年的心里同时升起了一个想法:真是少年可畏啊!


    内心里感叹于周安康能力的同时,刘建业隐蔽的对着一旁愣神的周开山扫过一道鄙夷的目光。


    果然这家伙还是和在团部时一样木讷和蠢笨,丝毫没有一点灵性啊。


    如此重要的人才,就像是砂砾当中的夜明珠一样,时刻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当应该打破一切常规,进行大力的培养和支持。


    可是看看周开山,在轧钢厂都折腾了小半年的时间,却依然还只给人家挂一个教练的虚名,弄了一个学习班之外,就没有任何的动静。


    把人才放到这样的人面前,简直就是对于国家最大的犯罪。


    刘建业和周开山之所以成为老对手,除了两人当初打仗的风格不同,刘建业积极勇猛,灵活奋进,而周开山沉稳厚重,思虑周全,两人完全就是水火不容的特性。


    还有一点就是,刘建业认为,周开山无论做事还是用人,都有些墨守成规和瞻前顾后。


    要知道,两人几乎前后脚参军,提拔的节奏也大差不差,可刘建业曾经的老手下,有的甚至都已经取得了超过他自己的成就,在下面省份担任重要副职,绝对手握大权。


    这种不拘一格的提拔人才的方式,在周开山的手里就绝对不会出现。


    不过好在两人的初衷都是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国家富强,所以争而不斗,始终都将不同的意见控制在一个既定的范围之内。


    否则以两人的性格,当初在战争时期都能翻脸了。


    可此时看到周安康如此大才,竟然在周开山手下明珠暗投,刘建业对于他的怨念就再度冒了出来。


    经过了一番热拢的交谈之后,赵存正又带着一大帮人,就在轧钢厂的大食堂里简单的用过午餐,今天的检阅活动才彻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