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薛凝菡阿娘的真实身份
作品:《乖软将军妻:她是嫡姐小尾巴》 岑祈珺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空荡荡的胸前——那里本该挂着薛凝菡给他的玉牌。他抬眼望向太后手中那块玉牌。
“皇祖母,这玉牌……”岑祈珺刚开口,就被太后抬手制止。
“等魏大人和凝菡那丫头到了,一切自有分晓。”太后的声音有些发颤,手指不断抚过玉牌边缘,像是在确认什么。
嘉和公主悄悄挪到儿子身边,低声道:“你看你外祖母难过的样子,你还是先别问了,等魏大人到了,一切自有分晓。那平安玉牌是凝儿送你的,谁也抢不走。”
岑祈珺摇头,目光却一直盯着殿门:“我不是这个意思。母亲,您可知道凝儿的玉牌……”
“嘘——”嘉和公主用眼神示意他噤声,因为太后正专心致志地盯着手中的玉牌,另一只手中的佛珠转得飞快。
魏尧正在书房批阅公文,忽闻太后传唤。他手中狼毫微微一顿,墨汁在宣纸上晕开一朵黑花。这个时辰召见……莫非是为了那件事?
“备轿,不,备马,即刻进宫。”他起身时衣袖带翻了茶盏也浑然不觉。
自南山秋猎那日从北狄人手中救下薛家那小姑娘后,这个猜测就在他心底生了根。尤其是当那孩子惊惶抬头时,那双杏眼——与琳儿年轻时几乎一模一样。
约莫一盏茶时间,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魏大人觐见——”
魏尧一身靛蓝官服,额上还带着薄汗,显然是一路疾行而来。他刚踏入殿门,目光就落在太后手中的玉牌上,整个人如遭雷击般僵在原地。
“老臣参见……”
“免礼。”太后直接打断他的行礼,将玉牌递来,眼神中闪过一丝悲悯:“魏卿可认得此物?”
圣康帝微微前倾身体,眼中闪过一丝探究。嘉和公主捏紧了手中绣帕,目光在魏尧和太后之间来回游移。
“这……这是……”魏尧魏大人的声音瞬间嘶哑,已经带有褶皱的双手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
他几乎是扑上前去,双手接过玉牌时膝盖一软,险些跪倒在地。当他看清玉牌背面那个繁复的纹路几乎要被磨平时,顷刻间老泪纵横。
“是臣亡妻沈琳儿的平安牌!”魏尧魏大人的声音支离破碎,拇指不断摩挲着那个纹路,“这玉牌原是两块,亡妻的这一块上繁复的纹路其实是老臣所画,根据‘琳’字而来,与太后娘娘手中的那块略有不同,中间的‘安’字则是先皇赐字……太后娘娘,这……这从何而来?可是从那孩子……”
太后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望向殿门。福寿总管正引着薛凝菡快步走来,元漪公主被拦在了殿外。
薛凝菡面色苍白,眼中还带着未散的惊慌,显然是被突然叫回吓到了。
“凝菡,到皇祖母这儿来。"太后招手,待薛凝菡走近,轻轻取下她自己颈间红绳系着的另一块玉牌,“来,孩子,你不妨看看这个。”
一块玉牌放在案几上,同样的云纹包边,同样的‘安’字御笔。只是太后刚刚摘下的那块明显崭新一些,而薛凝菡的这块边缘已被摩挲得光滑发亮。
“为何这玉牌与我娘留给我的那块如此相似?”薛凝菡一时间有些怔住了。
魏尧的视线死死盯着薛凝菡的脸,目光从她那双杏眼扫到额角,再到微微上翘的唇角,藏在心底的话终于有机会说出口了:
“像……太像了……简直就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魏尧踉跄着向前两步,又猛地停住,像是怕惊飞一只蝴蝶,“孩子,你娘亲……可曾提起过江南的梧桐巷?”
薛凝菡瞳孔骤缩,下意识后退半步:“大人怎知……母亲临终前总念叨‘梧桐巷的糖糕最香甜’……”
太后看了看魏尧,又看了看薛凝菡,轻叹一声:“魏大人,这位是薛仕凌之女薛凝菡。她的生母……姓林,并不姓魏,也不姓沈。”
“姓林?怎么可能?”魏尧喃喃重复,忽然如遭雷击,“不……不可能……”
太后示意薛凝菡上前:“凝菡,把你母亲的事,说给魏大人听听。”
薛凝菡虽不明就里,但乖巧应诺:“魏大人,家母虽是江南人士,年轻时遭遇洪水,父母双亡,后被一对好心的渔民老夫妻所救。
后来……后来遇到那年赶去治水回京的家父,恰巧此时父亲受伤,娘亲救了父亲,养伤期间与父亲有了感情,后来便跟着家父回京,成了薛家妾室。娘亲生前从未提及过其他,我也知道的不多,娘亲名唤林珍珍。”
“怎么会?怎么会呢!她是魏文珍,是我魏尧的独女,是被我捧在手心长大的明珠啊!!!”魏尧魏大人一时间不敢相信,这玉牌,薛凝菡的长相,都足以证明林珍珍就是魏文珍啊。
是他寻找了多年不见的女儿,哪怕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他也要找回女儿的尸骨,埋葬在发妻的坟旁,让她们母女团聚,告慰发妻的在天之灵。
“那你这随身携带的平安玉牌,你娘亲可有提起过?”魏尧仍不死心,明明亲人就在眼前,要他如何能相信,是他找错了,认错了人。
“这玉牌,是娘亲留给我的遗物,说是外祖母临终时交给她的,若是走投无路,可来京城寻亲,这玉牌能保她平安顺遂,一辈子无虞。娘亲在临终前又戴在了我的身上,说是希望这玉牌真的能保佑我平安。”
薛凝菡回想起娘亲的模样,在脑海中都有些模糊了,只知道娘亲很温柔,很爱笑,可是有时候却又觉得莫名的悲伤。
那时的她还小,并不能懂娘亲的情绪,只觉得是父亲忽略了她们母女,所以母亲才不开心。
听到薛凝菡如此说,那她娘亲林珍珍是魏文珍无疑了啊。
“文珍改姓林,是因为琳儿妹妹闺名沈琳儿,”太后解释道:“她取‘琳’字为姓,以纪念母亲又能躲避仇家,算是明智之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