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厕所革命

作品:《重生大明1635

    “咣咣咣......”


    五城兵马司、顺天府一队队人马敲着大锣扯着喉咙,在大街小巷宣传起了最新旨意。


    顺天府衙役也在往日张贴官府榜文的地方,贴出一张张告示,引得百姓纷纷围观。


    工部派出工匠于各街道安放一个个木箱子,上面还写着“垃圾箱”三个字。


    全城多处空地大兴土木,说要修啥公共厕所。


    “奉陛下谕旨,即日起入城牛马全部套麻袋接屎尿,未套者严禁进城!


    百姓不得随地大小便,污秽之物统一放于垃圾箱,不得乱堆乱放!


    违者罚扫大街三日,天气转暖,谨防瘟疫发生......”


    “......”


    铜锣声响遍全城各个角落,口头与书面宣传双管齐下。


    天子连这种小事都要管啊?管得也太宽了吧?百姓们无不感到纳闷。


    朝廷有兵马司、巡城御史、顺天府、锦衣卫、工部负责京师治安及市容管理。


    各衙门间权责存在些许交叉,随着朝政荒废,往往为一件清理排水沟之类的小事扯皮,久而久之变成了几不管。


    可以说除了皇城之类核心区域,整个京师市容市貌并没有后世想象般美好。


    若非有人把这一项当作生意,将地雷和尖尖收纳卖给种地的,朝廷名义上也确实在管,恐怕跟中世纪的欧罗巴相差无几。


    北方降雨匮乏,开春后风沙简直没得说,还夹杂着牲畜屎尿味,气温升高后引得无数苍蝇蚊子,常常让人避之不及。


    外城就更不用说了,地雷特别多,人们在犄角旮旯释放的“尖尖”,才是最恶心的。


    或许百姓也想街边有个规规矩矩的茅房,能够肆无忌惮生理释放一通,可惜没有啊。


    随地“放水”及布设“尖尖”,在京师包括整个大明,谈不上什么稀奇。


    天子这一回下了狠招,将五城兵马司、巡城御史衙门、工部都水清吏司和营缮司整合。


    以五城兵马司、顺天府衙役、巡检为基础,成立大明警察总局和顺天府警察局。


    警察体系仍隶属兵部,但具体执法下放给地方。


    崇祯先从顺天府试点,根据情况逐步向地方延伸。


    预示着以后各地典吏、巡检衙门就不存在了,将统一纳入警察系统。


    另外三个衙门整合成顺天府市政工程处、顺天府城市管理处。


    朝廷中枢不再管理城池事务,一律由顺天府自行处理。


    警察局主要维持治安和消防,跟以往权责区别不大。


    市政与城管,才是本次最大亮点。


    崇祯给这一回革新起了个名字,称作“厕所革命”。


    整个京师将从兴建无数公共厕所开始,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与打造全新城市环境。


    新政令规定地方税收会留存当地一定比例,地方上有了钱,自然有相应建设资金。


    最关键一点,科学院水泥稳定性已经尚可,京师公厕建设便是首批试点工地。


    “陛下,此乃成型三日、七日、半月、一月之样品。


    此乃未掺沙石,此乃掺砂,此乃砂石皆掺......”


    地上摆着几十坨方方正正的水泥块,上面还写有文字,宋应星指着一一介绍。


    “承压能力如何?”


    “回陛下,臣实验多次,但凡超过七日之掺砂制块,加重千余斤无法压碎。


    只有掺砂过多或成型仅两三日者,数百斤即可压碎。


    水泥定型后数个时辰即会发热,需洒水降温,否则会出现裂纹脱皮现象......”


    宋应星说了一大堆,大概意思就是成型时间越久,比例越恰当强度越高。


    还要浇水养护,要不然基本就废了。


    对于水泥,崇祯并不了解。


    前世大学暑假期间去工地上搬过砖挣生活费,美其名曰体验生活,略知一点点皮毛。


    这个时代没有标准养护室,更无液压机械设备测试强度,只能来个简单粗暴。


    “取大锤来!”


    “遵旨!”


    工匠将早已备好的铁锤递上,宋应星一把接过准备开砸。


    “慢,让朕来!”


    “陛下......”


    王徵、宋应星等科学院高官手足无措。


    “无妨!”


    天子要干这种低贱之事,让他们很意外。


    不过皇帝说过实践方可检验真理,人家上阵杀敌都敢,砸点水泥块算个啥。


    一通劈里啪啦,成型三日、七日的掺砂块较为容易便砸碎。


    而纯水泥及加了砂石的就不一样了,只掉了点边边角角,很多还纹丝不动。


    以崇祯外行眼光看,此物修房筑路完全没问题。


    若楼层超过五六层或修建混凝土桥梁之类,那就不敢保障了。


    华夏早都有了石灰和三合土,水泥明显超出此类工艺。


    严格地说水泥属于化学物,安定性、强度等涉及面广,还需要很长时间去探索。


    这个时代没有发明出钢筋,无法奢望高楼大厦跨江大桥。


    但以先前那十多锤来看,已经能够满足当下需求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朕看这掺砂之物称其为砂浆,加了砂石的就叫混凝土!”


    “多谢陛下赐名!”


    石灰浆和三合土在大明很普遍,皇帝改这两个名无比贴切,人们很容易接受。


    “卿等再接再厉持续研发,朕看就以此技艺予以量产,先满足城中公厕建造。


    而后朕要用此物修桥补路,产量提高后亦可销往民间!


    大明本就缺乏木材,大量好木材都在南方深山老林,如此将进一步减少我大明营建消耗,科学院功不可没矣!”


    “臣等多谢陛下!”


    “卿等免礼!”


    皇帝说的是大实话,木结构确实是华夏文化精髓,只是造价太高,最大缺点为不防火。


    古时候做得到火烧全城,便是这个原因。


    水泥明显强过石灰,修建城墙之类也用不着掺和糯米了,费用将更为低廉。


    能得到天子夸奖,众人兴奋异常。


    前些日天子在朝会上嘉奖了科学院,杰出官员和工匠都得到一张盖着大印的文书。


    文书很精美,还写着大大的“奖状”二字,上面有他们的姓名与获得的殊荣。


    有人被封了官,有的升了级,还得到相应银两奖励,天子亲自颁奖,一个个都倍感荣光。


    今日皇帝亲临科学院,看得出兴致颇高,谁都高兴得紧。


    接下来,崇祯参观了水泥的烧制、研磨等流程。


    西山建了两座煅烧窑,生产已经展开,科学院后院一个角落处,就是一座微缩版水泥厂。


    见在用马匹和人力碾压矿石粉末,崇祯又提起了蒸汽机。


    要求科学院依据蒸汽机特性,制造一种可用蒸汽机带动的研磨石块物件。


    如此效率将加大若干,这便是他曾说过的工业机床。


    有时单靠语言表达不一定那么形象,指着实物讨论,科学院大佬们思路愈加明朗。


    崇祯观看了火铳、火炮研发车间,嘴上挂着的全是勉励。


    时间不到一年,科学院能取得今天这种成绩已经很不错了。


    真得感谢大明工匠及牛人们有所积累,投入金钱和资源整合后,便突飞猛进。


    当然,崇祯也知道火器方面暂时给不了他惊喜了,不可能一下子冒出子弹、开花炮弹之类产物。


    他是一个务实主义者,这些都需大量时间去钻研,只要在朝着那个方向前进,必会形势大好。


    崇祯还看到了火柴,这东西简单,却算得上跨时代产物。


    为确保城内安全,火柴厂放在了西苑官地火药车间,不日就会委托皇家集团批量上市。


    零售价定为十文一盒,与市面上普通火镰价格相当。


    东西虽小,意义非凡。


    如此百姓们就不用掩埋灶灰保存火种,也无需选择不易操作携带不便的火镰了。


    (参考消息:


    明代北京、南京由五城兵马司(隶属兵部)、巡城御史(隶属督察院)、都水清吏司和营缮清理司(隶属工部)共同管理。


    以上衙门分属不同机构,却往往由巡城御史说了算,为此常常责权不分管理混乱。


    北京城还有锦衣卫巡街,算是加强版城池管理模式。


    石灰、三合土起源于先秦时期,为华夏人民智慧结晶。)


    喜欢重生大明1635请大家收藏:()重生大明1635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