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熏肉和玉米
作品:《荒野社畜:被迫在异星007造房》 “比预想中幸运。”他屈伸五指确认筋骨无碍,这让他松了口气,随即把注意力转向了山洞中央的庞然大物。
这只雄性老虎体长差不多两米半,粗壮的尾巴像条钢鞭般拖在地上,估摸着得有四百斤重。
“这么大一只,可得好好处理。”李知远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酸痛的胳膊。他先走到洞口,确认外面没有其他野兽的踪迹后,才回到老虎旁边。
他蹲下身,用柴刀轻轻拨弄着老虎的腹部伤口。伤口很深,肠子都露出来了一截。李知远皱了皱眉:“得先把内脏处理掉,不然很快就会腐败。”
这山洞距离小溪不远,所以他打算在那边处理虎尸,不过,在处理之前,他需要先在洞口附近的火塘里把篝火升起来。
李知远拽着老虎的前爪,将沉重的虎尸拖向小溪。
四百多斤的重量让他的手臂肌肉绷紧,在地面上拖出一道十分明显的沟痕。
他选了一处水流平缓的河滩,将虎尸侧放在两块平整的岩石之间。
弯腰捧起溪水清洗脸上的血渍,凉意让他打了个激灵,也让他激烈搏杀后的兴奋感消散不少。
“得抓紧时间。”李知远甩干手上的水珠,他返回山洞取来柴刀。把柴刀在溪水中冲洗掉上面沾染的虎血和泥土。
他单膝跪在虎尸旁,刀尖沿着腹部伤口纵向划开,皮革撕裂般的声响中,虎皮像解开的棉袄向两侧翻开。
内脏的腥热气息扑面而来,粉白的肠管随着压力涌出腹腔。
他揪住肠子末端打了个结,像抽绳袋般将整副消化系统拽出。
这么大的一只老虎很明显不能全部带回营地,所以他只打算保留腿肉里脊和肩胛肉等高价值的部位,其他的就只能舍弃了。
处理完内脏后,溪水已经染成淡红色。
李知远用刀背敲开胸腔软骨,白森森的肋骨像栅栏般暴露在阳光下。
他削了根树枝当撬棍,将心脏和肺叶完整剥离出来,暗红色的器官在掌心微微颤动。
剥皮是最耗时的工序。柴刀在皮肉间谨慎的切割,既要保证虎皮完整,又不能残留太多脂肪。
当整张虎皮终于像毯子般铺展在岩石上时,已经已经落山了,他抓紧时间赶回山洞,在火塘里把篝火升起来后,又匆忙的回到溪水边,开始切割起虎肉。
李知远借着夕阳的余晖,将虎肉分割成大小均匀的条块。锋利的柴刀沿着肌肉纹理游走,剔去筋膜和多余的脂肪,只留下最鲜嫩的部分。
他特意将四条虎腿完整保留,方便熏制后携带。
其余的里脊和肩胛肉则切成三指宽的肉条,在溪水中反复漂洗,冲去血水后铺在洗净的岩石上沥干。
夜幕完全降临前,李知远已经把心脏和肝脏还有一些虎肉放进了行军锅中,搭在火塘上方炖煮了起来。做完这些,又在火塘旁搭起了熏肉架。
用新砍的树枝交叉固定成金字塔形,底层铺满刚采摘的松针。
篝火的余烬被拨到熏肉架的下方,李知远不断添加潮湿的松木屑,让青白色的烟雾持续缭绕在肉条之间。
虎肉表面渐渐泛起琥珀色的光泽,油脂滴落在松针上发出细碎的噼啪声。
趁着熏制的间隙,他在洞口篝火旁处理虎皮。
从溪水附近搬来几块大石头,粗糙的岩石表面成了天然的工作台,将皮毛内侧残留的脂肪和筋膜一点点刮净。
李知远取出之前特意保留的虎头,用柴刀劈砍之后,最后用石块猛砸,才堪堪打破老虎的颅骨,取出内里的脑浆,在石板上捣成乳白色的浆液。
把带着腥气的脑浆均匀涂抹在皮革内侧,开始慢慢鞣制。
山洞口的篝火噼啪作响,李知远将初步鞣制的虎皮挂在火塘旁的岩壁上。
热力让脑浆中的鞣酸加速作用,他时不时用手指测试皮子的柔韧度,调整着烘烤的距离。
熏肉的香气混合着松香,在洞内形成独特的气息。
偶尔有夜风从洞口掠过,熏架上的肉条便轻轻摇晃,在岩壁上投下晃动的影子。
行军锅里的肉已经炖的软烂,李知远在期间也在里面添加盐,虽然没有其他的调料,不过总比带来的肉干要好吃很多。
等吃完之后,李知远把洞口前面歪歪斜斜插在地上的尖头木棍重新在洞口插牢。
熏肉的味道能传出去老远,得防着野兽闻味过来,如果没有一个简单的防御措施,李知远今晚肯定不会睡得踏实。
等全部都忙完之后,时间已经是来到了后半夜,他往火塘里压上几块耐烧的树根,确保余烬能维持到天亮,就钻进了睡袋。
连续两天高强度的赶路,再加上傍晚和老虎的激斗,然后又忙碌了一个晚上,让李知远也感觉有些疲惫。
在心中打卡之后,听着洞口火塘的噼啪声,李知远渐渐的睡了过去。
。。。
当太阳光照射进山洞,李知远猛地睁开眼,右手已经本能地摸向身旁的柴刀。
他掀开睡袋检查,手臂上几道浅浅的抓痕已经消散不少,18点体质再加上天赋:快速恢复,让他的恢复速度远超常人。
熏架上挂着的虎肉经过整夜烟熏,表面呈现出诱人的焦糖色。
李知远凑近嗅了嗅,肉腥味中还夹杂着一点松木的清香,不过仅仅一晚上的熏制显然还不够,李知远想了想决定今天继续熏制的同时,去苏雨棠告诉他的位置,把玉米收好。
然后明天早上出发,这样以他的速度,估计后天就能回到营地了。
把篝火重新点燃,锅里还有一些昨天剩下的虎肉,李知远简单吃完,把熏肉架也重新点好继续熏肉,他便背着狼皮背包带着柴刀出发了。
想着苏雨棠给他描述的大概方位,李知远顺着小溪向下走了不远,就来到了那条大河旁边。
沿着河岸向东前行,直到碰到一处茂密的芦苇丛,李知远的眼神一亮,“看来就是这里了。”
等他拨开已经发黄的芦苇,灌木枝条在玉米地周围形成的一个简易围栏中,七八株玉米赫然伫立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