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 2 章

作品:《假日

    不论多少次,卉子都可以津津乐道第一次见到孙先生时候的样子。


    那是整整十年前,她还在上海上班,刚换了新的部门不久,她为了迎合同事的节奏,就答应了周末跟同事浩宇一起去看他业余时间的声乐表演的一个剧场演出。当时整个部门的人都去了,虽然卉子不懂为什么下班时间还要跟同事泡在一起,但为了不要显得不合群,她只能在周末依然化了妆,搭乘地铁到了外滩美术馆。


    那是一场通过朗读来表演的剧,也是卉子第一次看剧。


    卉子一直对表演有很浓烈的兴趣,但也仅限于电影和电视剧。她对戏剧的了解很有限,在英国留学近十年也没去看过一场莎士比亚的戏。这是有原因的。她在高一的时候有一个短暂和她做同桌的同学,过了几年,他也来了英国留学。他给卉子打电话,说:“我现在在学戏剧,我书包里全是莎士比亚。”异国他乡,两个当过同桌的同学分外亲切。卉子答应他春假期间去找他,但却再没有得到他的消息。


    再听到那个同学的消息的时候,是他已经死了。死于一场意外。


    这是卉子第一次听到一个距离自己这么近的同龄人的死讯。那段时间,她常常想起他给她用人民币变出的红玫瑰,还有每次卉子和老师有小摩擦的时候他都挺身而出的仗义。还有,莎士比亚。


    后来,只要一看到莎士比亚,卉子就会条件反射的想起那个男生。


    卉子本来有些昏昏欲睡,也没来得及买咖啡,幸好观众席的灯光很暗,没有露出她不太情愿的捧场。然而,当孙先生一开口,卉子就被他的声音迷住了。“怎么可以这么好听。”吐字分明,声线干净,温柔沉定。瞬间来了精神,比喝了十杯咖啡还有用。卉子觉得那是她听过的最性感的男人的声音。眼睛立刻锁在了孙先生身上。再看他的脸。那年的孙先生,很是清瘦,眼睛明媚深邃,英挺的鼻梁下,两片薄薄的嘴唇,很像淡水彩清浅涂抹上的。秀气的很。


    卉子细细的观察他,浑身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她瞬间被牢牢地吸住,眼神再也移不开。她有一个很奇怪的感觉,觉得会和孙先生有故事。这似乎是一个很明确的感觉,但她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认出”的感觉。后来在和孙先生的恋爱里,她逐渐接受,原来真的会有“前世今生”这样的约定。虽然依然觉得缥缈,但似乎也只能用“我们前世约定过”来解释后来所有的发生。


    表演很快结束,卉子甚至完全不记得还有别的人在表演。她满脑子都在想,该如何认识他,除了知道他叫孙先生,还有来自西安,别的一无所知。


    结束后,有人提议说大家一起坐坐,卉子瞬间在心里开出了花,但表面上依然很平静。那是四月,上海的柳絮已经开始蠢蠢欲动的在春日里轻舞飞扬,有时候落在身上会觉得皮肤痒痒的,卉子也心痒痒的,像被柳絮轻抚过有隐隐的骚动。她选了一个距离孙先生有两三个位置的空位坐下。那两个位置很快就被其他两位观众填满。他们很开心,很激动,很自然的开始进行讨论。


    卉子每次见孙先生都会有时间错乱的感觉。她第一次见到孙先生竟然体会到少女时候的脸红心跳,十年后的重逢,她又觉得回到了初识孙先生的二十多岁。总之,每次相见,都感觉明明是在十多年前的时空里。她面对孙先生的时候,感觉身体都是轻盈的,完全不会记得自己已经是一个五岁女孩的妈妈了。


    大家在轮流自我介绍展开探讨的时候,她几乎不怎么说话,好像一出声就会泄露出对孙先生的爱意,所以她全程也就这么淡淡的,别人说话的时候她可以很镇定的去看对方的脸。轮到孙先生的时候,她立刻低下了头。


    其实孙先生说话的时候,卉子在心里深深的看着他。她在别人发言的时候已经偷偷的用眼睛记录了所有角度下的孙先生。他当时双手握住,胳膊肘放在膝盖上,身子微微向前倾。卉子感受不到他的心,表情也是略显凝重。几乎不怎么笑。听到别人夸他,他也很清淡的回答,谢谢。


    那是高中时候卉子看的小说里男主角的样子,总是很冷,很高傲。可是孙先生的长相又并不属于高冷型的。他一定有一个温暖的灵魂。卉子心里暗暗相信。


    结束讨论,导演建议大家可以互相加微信,多多走动,多多捧场。


    卉子掏出手机,把在座的每一个轮着加了微信,轻轻地介绍自己是谁,是浩宇的同事,表演很好。还会再来。


    走到孙先生面前的时候,他没有迟疑的给了卉子联系方式,卉子收到后立刻以同事还在等她的借口跑走了,她生怕再近一些就会被孙先生发现自己的心跳。


    通过微信,卉子稍微胆子大一些,问孙先生,你会留在上海吗?他说不,等学习结束我就会回西安了。卉子心凉一半。“你不会结婚了吧?”“是啊,都多大了。”


    “那你为什么不开心?”这条信息,卉子一直一直放在心里没有发出去。


    周一上班,卉子在得知孙先生成家以后,就停止了自己的花样心事。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去。


    那个“我们会有故事”的奇妙的想法,卉子也只能选择埋进心底。


    同年,她收到了英国一家公司的工作邀请函。于是她决定重回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