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永乐终章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二十岁正式就藩北平,开始参与大明帝国的北方军事防御。
三十岁的时候与晋王朱棡联合北伐,招降北元将领 乃儿不花,威震漠北。
三十九岁起兵靖难,以燕藩一地对抗朝廷大军。
四十二岁攻陷应天,登基称帝。
四十九岁第一次亲征漠北,打击鞑靼势力,设立奴儿干都司。
五十四岁第二次亲征漠北,击败瓦剌。
五十六岁第三次亲征漠北,彻底剿灭鞑靼,斩阿鲁台,驱赶瓦剌至阿尔泰山。
五十七岁迁都北京。
他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子,二十多年的燕王,十五年的皇帝。
这一切,都将在今天彻底成为过去。
“朕以菲薄,嗣承大统,夙夜兢兢,惧弗克荷。仰赖皇天眷佑,祖宗垂休,海宇乂安,华夷宾服……”
奉天殿内,解缙站在御台边儿上,高声朗读着禅位诏书,声音洪亮,整个奉天殿内外都响彻着他的声音。
“……然朕年近六旬,精力渐衰,思付托之重,宜及明时。皇太子高炽,仁孝温恭,睿智天成,监国多年,政绩斐然。”
“朕观其德器夙成,足堪大任。”
“皇太子高炽,可于永乐十五年十月一日,即皇帝位!”
“朕称太上皇帝,退居别宫,颐养天年。”
“尔礼部择吉日具仪,翰林院拟诏颁行中外。凡尔文武群臣,当同心辅佐新君,共襄至治。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诏书念完了,解缙朝着御台龙椅上的朱棣行礼,转身走下御台,回到大臣队列当中。
王彦捧着一个金丝楠木做的方形盘子慢慢走上来,盘子上边儿放着玉玺。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朱棣从龙椅上起身,双手将那玉玺捧起。
这一刻,朱棣还是大明的皇帝。而他的皇帝生涯,也将在他将玉玺交到朱高炽手中那一刻停止。
朱高炽跪在地上,双手高举。
“太子。”朱棣缓缓开口,“朕把这大明江山,交付到你手上了。”
按道理,朱高炽还要三次推辞,象征推辞。可这个环节在朱棣查看解缙呈上的《禅让大典流程》时候直接给拿掉了。
朱棣的话来说,老子给儿子东西,你还三辞三让个啥?闲的?
此刻,朱棣捧着玉玺,缓缓放到朱高炽手中。
朱高炽高声喊道:“儿臣必不负皇上所托,定当励精图治,守我大明江山,护我黎民百姓!”
朱高炽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回荡在奉天殿内。
他双手稳稳接过玉玺,缓缓起身,目光坚毅地望向殿内群臣。
朱棣看着眼前的朱高炽,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爹终于把这位置交给你了。
随即,朱棣又恢复了往日的威严,他微微颔首,沉声道:“好,从今日起,你便是大明的皇帝了。”
话音落下,殿内寂静无声,所有人都屏息凝神,见证着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朱棣则是重新坐回到龙椅之上,因为流程还没走完呢,他还得在坐一会儿。
鸿胪寺官员高声唱喝:“新君即位,百官朝贺!”
殿内文武百官齐刷刷跪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高炽点点头,给了杨士奇一个眼神。杨士奇出列,宣读改元诏书。
“朕以菲德,嗣登大宝。仰承太上皇帝之洪业,俯顺臣民之至愿,祗绍鸿图,夙夜兢惕……”
“……爰命礼官,稽古典制,以明年为洪熙元年……”
“……朕方励精图治,尔文武群臣、四海兆民,其各安职业,共襄太平之治……”
大臣队列之首跪着的,正是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兄弟二人。
朱瞻基则是跪在御台之上。
改元诏书宣读完毕,大臣们纷纷站起来。
朱棣也从龙椅上起身,整理了一下衣服:“老大,以后,就看你的了。”
朱高炽将玉玺交给身后的侍从,再次跪下,底下的大臣们也再度下跪——别急,一会儿还得跪呢。
“恭送太上皇!”朱高炽高声喊道,大臣们也纷纷响应。
朱棣满意的点了点头,站在那里看着朱高炽,看着满殿的文武群臣,没说话,带着微笑,带着一代雄主的从容,带着卸下重担的轻松,哦,也带着王彦,缓缓走下御台,走出奉天殿。
朱棣离开奉天殿之后,这扬典礼正式进入下个环节。
鸿胪寺官员高喊:“起!”
所有人慢慢站起来,朱瞻基则是扶着朱高炽站起来之后坐到龙椅上。
“爹,这椅子坐着舒服么?”朱瞻基小声问道。
“嗯,舒服,可舒服了,你想不想坐?”朱高炽笑着瞥了朱瞻基一眼,“少贫嘴,站好了,就站爹以前站的地方。”
朱瞻基嘿嘿一笑,乖乖过去站好。
一切准备就绪,朱高炽的贴身太监王安捧着一道旨意走到御台边缘。
按照惯例,王安也就是下一任司礼监总管,代替王彦的位置。
王彦则是要跟着太上皇一起搬出宫去。
王安跟在朱高炽身边多年,只不过他为人低调,平日不显山不露水的,所以很少有人见过他。
台下众臣很自觉的跪下来——这一扬大典,起了跪,跪了起的,几位老臣的膝盖已经开始发酸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王安的声音第一次在奉天殿响起,这也是洪熙皇帝朱高炽的第一道圣旨。
“朕祗绍鸿图,统御万方,仰承太上皇帝之谟烈,俯顺臣民之颙望。国本之重,社稷所系,必早定储位,以安天下之心。”
没错,这是立太子的旨意,朱高炽把自己登基之后的第一道旨意,用来册封太子了。
不过朱瞻基早在四岁的时候就被册立为皇太孙了,所以这道旨意仅需正式确认其太子身份。
“皇长子瞻基,天资粹美,孝友温文,睿智夙成,仁厚允著。 自幼即受太上皇帝亲训,通经史、明政务,监国历练,才德兼备。”
“兹恪遵祖宗成宪,稽古典礼,立瞻基为皇太子,正位东宫。”
“特命皇太子瞻基监国,代朕裁决庶务,以习政体,以固邦本。”
旨意念完,大臣们再次站起来——哪位好心人帮忙数数,这是第几回跪下来以后站起来了?
朱高炽笑眯眯的看着朱瞻基:“瞻基啊,以后你就站在那里,陪爹上朝。”
朱瞻基则是一脸无奈,压低声音:“爹,您才刚登基,就让我监国?是不是有点过分了啊?”
朱高炽一挑眉毛:“对呀,这么好个儿子放着不用,岂不是太可惜了?”
……
洪熙朝第一次大朝会散去后,朱高炽、朱瞻基,还有朱高煦和朱高燧,齐刷刷赶到乾清宫去。
朱棣马上要搬出去了。
这……不当皇帝了,有这么开心的么?
朱高炽远远就看见朱棣呲着个大牙在那儿乐呢。
王彦倒是瞧见朱高炽等人了,小声提醒朱棣:“太上皇,皇上来了。”
朱棣一时间没反应过来:“谁来了?”然后一拍脑门,“哦,对对对,我现在是太上皇了。这当了十五年皇帝了,一下子还有点不适应。”
朱高炽刚好走过来听见这句话,马上笑着回应:“爹,别说您不适应了,刚才在朝会上,儿子面对文武百官,差点忘了以‘朕’来自称。”
朱棣没搭理朱高炽,而是看着朱瞻基:“大孙呐,你现在是太子爷了吧,怎么样,跟爷爷说说,做太子的感觉,如何?”
朱瞻基眨了眨眼,笑嘻嘻地凑上前:“回爷爷的话,孙儿现在终于明白爹当年为什么总在东宫唉声叹气了。”
“哦?”朱棣一笑,“刚当上太子,就有这感悟了?说来听听!”
“原来当太子,就是天天替皇帝干活,还得分担群臣的唠叨。”朱瞻基扶着朱棣在一旁坐下,“我爹刚才还说呢,以后折子都让我批了,他又躲清闲了。”
朱棣笑呵呵的看着朱高炽,然后在朱瞻基脑门上轻轻敲了一下:“跟爷爷告状也没用,现在你爹是皇上,爷爷管不了他了。”然后压低声音,“再说了,你又不是头一回看折子了,反正你儿子还小,你想学你爷爷、学你爹,把政务甩出去,起码还要等十几年。你呀,好日子在后头呢。”
朱棣几人说着话聊着天,太监们则是忙忙碌碌的来回搬着东西。
朱棣是一天也不想在乾清宫里多待,看这架势,今儿就要搬到宫外去住了。
“我赶紧搬走,你也好赶紧搬进来。”朱棣看着忙碌的太监们,对朱高炽说道,“你现在是皇上,你必须住在乾清宫,这是规矩。”
朱棣这人,要脸,好面子,他最怕就是以后史书记载他退位了还霸占着乾清宫不挪窝。
上一个退位以后还赖在皇帝寝宫不肯走的,姓李,单名一个渊。这史书上可没少蛐蛐李渊。
《旧唐书》直接贴脸开大,说李渊退位了,不仅仍居太极宫不肯搬走,听政时非要坐东边尊位,搞得大臣汇报工作得说两遍,一遍说给李世民听,一遍说给李渊听。
《新唐书》补刀,说李渊退位后,“日引裴寂等宴饮”,暗示李渊老不正经。
结合这些,也明白为啥朱棣前脚退位后脚就要搬家了吧?朱棣一地道北京爷们儿,要脸,丢不起这人。
说禅位,那就是真的禅位了。政权交给朱高炽,军权交给朱瞻基,朱棣唯一不肯放的权,大概就是朱祁钧的“抚养权”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