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大胖的年号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对于大部分朝廷重臣来说,这个决定并不突然。太子爷监国多年,政绩斐然,永乐盛世军功章的一半儿都应该属于朱高炽。


    而正式禅位的时日,朱棣在和礼部、内阁等商议之后,定在了永乐十五年的十月一日。


    十月为岁末之始(明朝以“十月为岁首”的《大统历》传统仍在部分礼仪中保留,具有正统性),寓意新旧交替,符合禅位“承前启后”的政治象征。


    七月宣布,十月行礼,两个多月的筹备期,也足够礼部可完善禅位大典仪制的准备,各地藩王、使节也可以来得及入京观礼。


    并且,这个时候秋收已毕,国库充盈,可支撑大典开支。


    同时,朱棣还下旨,让礼部、内阁和太子商议之后,呈递新朝备选年号。


    一般来说,新君的年号都是继位之后自己敲定的,可朱棣这是禅让,不是被迫退位,由朱棣敲定年号,可以彰显禅位是“主动授受”,而非被动交接。


    ……


    数日后的乾清宫殿内。


    朱棣将礼部拟年号的折子往案上一拍,盯着朱高炽:“泰和?永嘉?隆庆?还有宣德?”然后白了朱高炽一眼,转而看向朱瞻基,“你瞧瞧礼部选的,都什么倒霉年号嘛!”


    朱瞻基一愣,这别的年号也就算了,我的宣德怎么也倒霉了?


    那我以后年号叫什么?难不成我要改?


    那不行啊,我这本小说的名字都起好了呀!


    朱高炽讪讪一笑:“爹啊,这每个年号,都有字面意思的……儿子给您解读一下?”


    朱棣点头,朱高炽赶紧掏出准备好的一张纸读了出来:“这个,泰和!寓意天下安泰,政通人和。”


    朱高炽一停顿,朱棣催促:“继续。”


    “哎。”朱高炽继续往下读,“永宁,寓意永绥邦国,四海咸宁。隆庆,寓意隆运昌盛,普天同庆。最后这个宣德,寓意宣化德政,泽被苍生。”


    朱棣听朱高炽把四个年号背后的意思都解读出来,可还是觉得不满意,然后看向朱瞻基:“太孙,你给琢磨琢磨。”


    朱瞻基犹豫片刻,缓缓开口:“洪熙,您觉得怎么样?


    “何解?”


    “洪者,大也;熙者,光明兴盛之意。”朱瞻基一本正经的解释,“这代表我爹他要继承您的意志,开洪业,致熙和,使天下百姓共享太平。”


    “洪熙……洪熙……”朱棣小声念了几遍,然后转头看向朱高炽,“老大,你觉得如何?”


    朱高炽闻言,略微琢磨:“儿子觉得可以,既承您开创的永乐盛世,又寓儿子治国之志。”


    “杨士奇?”朱棣继续询问其他人意见。


    杨士奇拱手行礼:“臣赞成‘洪熙’。”


    “杨荣?”朱棣继续点名。


    “臣附议。”


    朱棣的目光在众人身上扫视,停在金幼孜和黄淮身上:“嗯……金幼孜?黄淮?你们也说说。”


    二人对视一眼:“臣附议。”


    朱棣最后看向胡广:“胡广,你觉得如何?”


    胡广回答道:“臣以为洪熙二字甚好。既承永乐之志,又开新朝气象……咳咳……”话未说完,他突然剧烈咳嗽起来,站在他旁边的杨荣赶紧给他拍着背。


    朱棣看着胡广咳得面色发白,眉头也不由的紧锁。他朝着王彦招手,然后低声吩咐王彦赶紧去传太医。


    历史上的胡广去世于永乐十六年五月,距离现在已经不到一年时间了。


    然后,朱棣温声询问:“胡爱卿,如何了?要不要先回去休息?朕派人送你出宫……”


    胡广勉强压下咳嗽,拱手道:“臣……臣无碍,谢皇上体恤。”但他苍白的脸色和微微颤抖的手却出卖了他。


    朱棣叹了口气,目光扫过殿内众人,最终落在朱高炽身上:“老大,年号的事就这么定了,就用‘洪熙’。明年正月初一,正式改元。”


    朱高炽连忙应下:“儿子明白。”


    朱棣点点头,又看向朱瞻基,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太孙提议的年号不错,朕很满意。”


    朱瞻基心中一喜,面上却恭敬如常:“谢皇上夸赞,孙儿只是略尽绵力。”


    “解缙。”朱棣看向解缙,“禅位大典的事,礼部加紧筹备,务必办得隆重体面。那不仅是朕的禅位大典,也是洪熙皇帝的登基大典,不可马虎。另外……”他目光一沉,琢磨片刻,“太孙啊,爷爷想让你二叔先回来一趟,等你爹登基了,他再回日本去,你觉得怎么样?”


    说完这番话之后,朱棣静静等着朱瞻基的回答。


    “那是自然的。”朱瞻基回答道,“二叔是太子爷的亲弟弟,和太子爷感情深厚。太子爷登基,二叔肯定是要回来的。不仅如此,三叔也得回来一趟,咱们一家人……都得在。”


    朱棣欣慰的点点头:“好,那你抓紧,郑和说过,七月以后海上可能会有台风……”


    “爷爷放心。”朱瞻基插话(大明朝敢插朱棣话的,大概也只有朱瞻基了),“孙儿早就想过这个问题了,所以早就派人去日本给二叔传信让他回来了。孙儿估计……二叔再有十几天就该回来了。”


    朱棣乐了,兴奋的站了起来,扶着面前的桌子:“真的?”


    朱瞻基笑着回应:“爷爷,孙儿难道敢扯谎骗您不成?”


    朱棣慢慢坐下,犹豫片刻:“那倭国那边……”


    “郑和会继续留在那里。”朱瞻基淡定的回答道,“等明年开春,二叔会重返倭国。”


    “嗯,那就好,那就好。”朱棣连连点头,然后指着朱瞻基,“猴崽子,故意瞒着爷爷呢是吧?”


    朱瞻基嘿嘿一笑,挠了挠头道:“孙儿这不是想给爷爷一个惊喜嘛!二叔去了日本这几个月,把您交给他的差事办的非常漂亮,正好也趁着这个机会,让二叔给您当面述职嘛。”


    ……


    众人散去后,深夜。


    一道从山东快马加鞭送往北京的折子刚入北京城,送到朱高炽的面前。


    朱高炽被叫醒来,迷迷糊糊揉着眼睛,披着衣服坐在床上翻开折子看了一眼,瞬间惊醒。


    “赵王中毒,危在旦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