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 章 民心所向
作品:《九转金丹都炼成了,你说这是武侠》 俞浩然笑容一顿,转瞬间又恢复如初。
这次出来他专门带了苍莉,原想着二人有过交集,李宣会给一些面子,没成想这李宣一点不近人情。
“李道长料事如神,我此次而来正是受朝廷所托。”
“不过,也算是给李道长送礼而来。”
俞浩然说着,从袖中取出一张布帛递了过来。
李宣接过,将布帛打开,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名字,还有很多门派与势力。
“这是?”李宣狐疑。
俞浩然笑着回应,“这是崆峒观变故之后,朝廷统计出的各方参与之人。”
李宣眼睛一眯,视线从布帛上挪开,转而落在俞浩然身上。
“我昨日刚回来,你们今日就来了,看来已经在崆峒观外等了许久了。”
俞浩然点头,“实不相瞒的确等了许久。”
“几月前李道长从崆峒观离开,几日后我们就来了,不巧没有碰面。”
“在那之后我等原本准备折返回去,却察觉到风云汇聚于崆峒镇,便在外住了下来。”
“事发之时,我等有心无力只好将那些人都记了下来,只待李道长回来一同呈上。”
听到对方的解释李宣自然是不全信的,他们停留在外或许还有别的打算,又或许本身也想参与其中。
毕竟以崆峒观对燕国的威胁程度来说,这天下间没有那个势力比燕国朝廷更希望崆峒观覆灭了。
“布帛我收下了,至于你们的来意,我无心理会。”
李宣说完,端着清粥就要离开。
而他刚跨出一步,就被俞浩然打断。
“李道长,天下纷争不断,我不知你为何要扶持那些贫民,但大势并非他们能够掌控的。”
“燕国皇室若是没了,其余六国便会一拥而上,最终只有被蚕食的命运。”
李宣脚步顿住,回头淡然的看着俞浩然,眼中是冷漠,是比这皑皑白雪还要彻骨的凉。
“燕国积郁已久,为何那无名一呼之下就有万人回响。”
“为何江湖之人纷纷倒戈去了起义军麾下。”
“又为何本该被轻易剿灭的起义军,能打到如今占据南方的格局。”
“俞宰辅,俞家执政几百年了吧?”
“你看看燕国这大好河山,富丽堂皇之下已经是满目疮痍了。”
“我只能说,你们俞家是失败的,并未做好一个臣子的本分,更没有做好一个宰辅的职责。”
“燕国有此一出,是本该如此的结局,也是民怨如此。天下该换换了,换成朗朗乾坤。”
听着李宣毫不留情的话语,俞浩然神色从笑容变作深沉。
俞家辅佐皇室几百年,他们始终位列权利之巅,只想着如何保住手中权利,想着向上探取,却从没有低头看过世界。
“李道长,天下何来的净土。”
“我在朝堂之上整治超纲,也曾严惩过贪官污吏。可贪官是杀不完的,这就是朝廷,也是天下。”俞浩然摇头。
李宣看着他,突然讥笑出声,眼中是嘲讽之意。
“李道长这是何意?”俞浩然蹙眉。
“我笑你蠢,笑你太过自以为是。”
“如今局面是贪官污吏造成的吗?是皇廷失了人心,是由上至下腐烂到骨子里的恶。”
“你们从未正眼看过世人,那些在底层苦苦挣扎,都不求吃饱穿暖,只想着能苟活下去的百姓,却被你们用价值来衡量。”
“有价值的就去发挥余热,没有价值的,死了甚至还不如牲畜。”
李宣说到这里,笑容一敛,声音也冷了下来。
“事到如今,你们都没有正视过自己,也没有正视过朝廷那些看似立下实则却形同虚设的律法。”
“吕然在南方平乱,却被自己人扼住了咽喉。”
“靖江王为燕国出生入死,在如今危难时刻,还有人想将他推倒。”
“俞宰辅,你应该知晓愈家有位后辈在起义军中吧。”
“我初次见他时,他桀骜不驯,俨然就是纨绔模样,如今也捶打的像个军人了。”
“你觉得是他蠢吗?放着富家公子哥不做,去做反贼。”
“可这终究是朝堂之上的事,便是有起义军夺权,崆峒观作为江湖势力,作为清修之地,本不该参与其中。”俞浩然反驳。
听闻这话李宣突然咧嘴笑了起来,笑声很大,大到在整个崆峒观回荡。
一时间所有人齐齐看了过来,很好奇李宣怎么了,难道有什么好消息传来了。
俞浩然脸色沉了下来,从进了崆峒观后李宣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态,让他这位久居高位的宰辅心中很是不爽。
“李道长又是何意?”俞浩然沉声询问。
李宣笑声止住,无奈的摇了摇头。
“你看,我与你说了这么多,你还是一句话都没有听进去。”
“你始终想的是崆峒观为何要帮助反贼,而实际上,如果燕国是我想要的燕国,如果燕国民心所向,便是有反贼我也会顺手灭了。”
“罢了,与你说了这么多,还以为传说中的宰辅大人能明白其中意思,却不想是对牛弹琴。”
“我的徒弟们都不在起义军中了,往后如何便是两方如何斗了。”
“至于朝廷,你应该庆幸这次没有掺和其中。”
“段念,送客。”
李宣说完,直接端着清粥离开。
俞浩然看着李宣离去的背影,不知在想些什么。
直到李宣走出几步后,他才试探性询问一句。
“李道长接下来准备做什么?”
李宣脚步没停,声音淡然却透着冷意。
“我要给天下送个大礼。”
俞浩然不明白所谓的大礼是什么,但他清楚,有席卷天下的大事要发生了。
俞浩然走了,走在茫茫白雪之中。
这趟他来,也算是完成了交代。李宣的徒弟们都不在了,听他的意思即便后面他们回来,也不会插手其中事宜。
只是,李宣所说的那些话每一个字都在脑海中回荡。
皑皑白雪之中,他停下脚步抬头看天。
天是灰蒙蒙一片,看不到烈阳,却能听到身旁有孩童小声啜泣着。
“娘,我好冷。”
俞浩然闻声看去,破落小屋之中娘俩二人蜷缩在一起,火盆之中早已变得冰凉。
“民间疾苦从古就是如此,我何错之有呢?他们想改命,就应努力向上爬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