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江南科举舞弊案13

作品:《咸鱼十福晋懂得有点多

    苏策丽:“他们能混到朝堂,经历的事情多,个个老狐狸。又是科举出来的,哪不清楚其中的道道。”


    “旁人只会在意前面几名,最多留点精力到最后一名。除了中举本人外,没什么人会在意中间的人。”


    “他们这次要不是太贪心,一下子塞了过半人员进去,或许真就无人能察觉出来。”


    一张榜单上的名字有一百多人,哪能每个人皆认识。


    偶尔夹了几个滥竽充数的人,只要不是对那人特别熟悉,不会有人发现他作弊了。


    中了举,就能直接请官做,不用再往上考,减少暴露的可能。


    平时办差,可以带个师爷在身边,公文什么的都有人写,谁会想到他们的功名是买来的。


    胤禟:“你们猜的不完全正确,程光和与吴必在院试时就得了一二名。”


    苏策丽:“院试同样是在省里考的,没人闹出来吗?”


    胤禟:“江南文风重,很少学子能在考上秀才前显露名声,不会有人想到作弊上面。”


    “成为秀才后,会经常参加文坛会,慢慢显露才名,哪些人能中举,大家心里皆有数。”


    “当然,也有个别的秀才家有名师,不用去参加文坛会,得个第一名,也没人会质疑。”


    “他们最终暴露出来确实是因为塞的人太多,很多有名之士皆没上榜,再加上程光和、吴必皆是经常出来活动之人,有人知晓他们的文采水平。”


    在江南,能获得童生名头的人比比皆是,入不得真正文坛人士的眼。


    只有成为秀才,成为国家所养的士子,方能有底气在文人圈里活动。


    胤?:“左俞倒是个有底线的人,只是说他灵活吧,也不全算。他但凡敢在事发前给京城来个信,都是值得提携的人。”


    左俞能在噶礼的高压下不沾科举舞弊案,最起码是个明是非、有底线的人。


    偏偏他明明知道有人在科举舞弊,又在京为官的,知晓他们对待贪官污吏的态度,也不往他们这里报一句,只想苟着,静待事情的发展,有些可惜。


    苏策丽看了眼正在奋笔疾书的人,道:“左俞是个老狐狸,心思深,轻易不出头,能保持本心已经不易了。”


    噶礼的后台这么多,生母是康熙的奶嬷嬷。


    胤禟与胤?的关系众所周知。


    左俞不确定将事情报到胤?这里,胤禟会不会大义灭亲。


    若是胤禟手下留情,给了噶礼机会,卷土重来,知晓左俞在背后告他的状,便是彻底与噶礼站在对立线了。


    噶礼是能自行处置朝廷命官,还自行任命朝廷命官的人,康熙连这种事情都能忍,他这次的科举舞弊对于他曾经做过的只能说小事一桩,不值一提。


    左俞能拒绝噶礼抛来的邀请,已是不容易了。


    胤?:“算了,他已经比很多官员好了,只是教训少不了,八州那边缺人缺得厉害,有机会发配他到那边做个布政使。”


    不爱出头又有底线,与承慢的父亲宁子贤差不多,便一起去做布政使吧。


    左俞现在是从二品官,八州的布政使是正三品官,等于是降了一品。


    胤禟将写好的折子送到畅春园,胤?一起跟了过来。


    胤禟:“皇阿玛,江南乡试舞弊案已经审清楚了,主犯噶礼、赵名,从犯李合、方蕃夫,李轩,出钱买功名者有四十六家……”


    “科举舞弊,破坏朝廷的人才选拔,意在动摇大清之本,儿臣肯请皇阿玛重罚以平民怨。”


    康熙眉头皱了皱:“如何重罚?通通斩首抄家?”


    胤禟:“皇阿玛,前面的京城科举舞弊案皆是涉案人员斩首,抄家三族,三代内不得参加科举。”


    “如今同样是科举舞弊,时间才过去一个多月,若是这批人处罚的比上次轻,恐会引起争议。”


    胤?知晓康熙在担心什么,道:“皇阿玛,据两淮盐运使于星辰传来的消息,盐商最近的动作有些多,为了获得高额收入,没少使手段。是时候改变盐商局面了。”


    康熙往椅子上一靠,缓缓道:“盐商,自古便是个大问题,你有何办法改变这点?”


    胤?:“我们一起商量出了个办法,便是取消盐商考核制度,无需盐引,改为人人皆可卖盐。”


    康熙:“盐商、盐引,皆是盐税的关键,将这些取消了,如何收取盐税?”


    他们大力管控盐,一为稳定经济,二为避免盐商偷税。


    胤禟:“皇阿玛,后面的盐税可在商人去制盐办领盐时直接收取,从源头把握住盐,无须再去管市场上的盐如何通行。”


    “比如商人可自由穿行到其他地界卖盐,只要不超过我们定制的最高盐价,他们想卖多少钱皆可以。”


    “卖盐的商人暴涨,为了竞价,市面上的盐便不会像现在一样出现太离谱的价格,以致于百姓吃不起盐。”


    康熙:“以制盐办的卖价收盐税,每年的税收将会少了大半。”


    制盐办的卖价与商人的最终卖价差别太大,以前的盐税是以商人的卖价收税。


    十几年前,大清的盐税占了近一半税收,其中江南便占了四分之一。


    一下改成按低价收税,盐税便不再是税收大户了。


    胤?:“皇阿玛,有了商院,我们不差这些钱;除此之外,农税现在也在暴涨,能弥补盐税的缺。”


    新税法下去,很多原先以各种手段规避税收的土地都交税了。


    百姓们少了人头税,明确了各种税收,不用担心苛捐杂税,有了希望,有着开荒的种种实惠,每年的田地都在上升。


    现在的农税收入比以前有人头税时收的还多。


    有钱人康熙对钱没以前在意了:“税收一事暂不说,制盐办这边不会同意跨地区卖盐,你们该如何说服他们?”


    胤?:“为何要说服他们?我们多开几百个盐场,商人喜欢去哪个盐场贩盐便去哪里。卖不出去的盐场该自己想办法。”


    “胜者长存,败者淘汰,是自然法则,有何好抱怨的,总不能让百姓为他们的不上进掏腰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