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京城科举舞弊02
作品:《咸鱼十福晋懂得有点多》 张行简审讯有一套,当天便将徐家人审了个明明白白。
徐学文原先还想挺挺,可惜有烂泥扶不上墙的儿子及侄子拖后腿。
用不着徐学文开口,徐千树两人已经如竹筒倒豆子般将他们知道的事情一股脑的倒了出来。
胤?看着摆放在面前的一叠证词,眉头轻皱。
胤?:“徐学文的胆子太大,不但给自己的儿子侄子作弊,还将十几个江南的考生弄到京城考乡试。”
“把大清的科举当成自己的钱袋子,肆意敛财,抄家灭族都不为过。”
乡试一般是要求在省内或州内考,若是有外地官员作保,也可灵活变更一下考场。
如同徐千屏,他是江南考生,有徐学文作保,过来京城考乡试,倒不为过。
偶尔有一两个与徐学文走得近的江南好友之子过来,有徐学文给他们作保,在京城考乡试也说得通。
他偏偏一弄就是十几个,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正常。
苏策丽:“他能助自己文笔不通的儿子侄子拿到秀才功名,本身就已经说明了问题。那些由他作保的江南考生家想必皆是大富大贵之人吧?”
胤?:“大多是盐商之子。”
盐商,大清的几大重税收入之一,最不差的就是钱。
苏策丽:“盐商能收买京城的考官替他们的孩子谋前程,江南想必也少不了这种事情。”
胤?何尝不知这个道理,只是江南离得太远,他们现在去通知也不及了。
胤?:“事先防范已经不可能了,只能加快阅卷速度,尽可能从中举名单中猜测是否有泄题的可能。”
“如果有的话,即刻多加一场考核。尽量保证科考的公平公正。”
苏策丽提醒道:“为了节省时间,最好提前派人到江南等着结果。”
胤?思索了下,道:“张行简的官位太低,不足以压制江南的官员,还得让丁恒远配合一下他。”
张行简是正六品官,再怎么提携,也不能一下子将人提到三品官。
胤?到畅春园给康熙上报了审讯结果:“……,皇阿玛,除了京城的乡试,儿臣怀疑江南的乡试同样有问题。”
“儿臣请旨,由京城多出一份乡试卷子,同时派专人去江南监督。若是确定泄题了,立即重考一次,争取在九月初出结果,不耽误十一月的会试。”
康熙沉吟道:“科举舞弊之事不能有,派人过去,有备无患。你这次派出来主审徐家的是个新人吧?”
徐家犯的是大事,康熙一直有在盯着,知道带队的人是谁。
胤?嘿嘿笑道:“是新人,名唤张行简,以前在潭州任县令,后面晋升通判。”
“儿臣以前听过他审梨树断案,好奇之下派人去调查了他,发现人不错,便想着给他个机会。”
说罢,还将张行简的事迹向他讲了一遍。
康熙道:“有几分巧思,既然是你提携的人,此次便让他去江南吧。先领个詹事府少詹事的官职,待此次的差事办完,再放到合适的位置。”
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负责辅助太子府的相关事务。
胤?:“儿臣替他多谢皇阿玛。不知皇阿玛准备如何处理此次科举舞弊的人员?”
康熙:“科举,是大清选拔朝臣的根基,凡有沾染者,必重罚。”
“参与官员一律秋后问斩,抄家三族,三族内所有官员皆贬为白身,三代内不得参加科举。”
“贿赂官员者,抄家三族,三代内不得参加科举及行商。”
三代内不得参加科举,是断了犯事人沾染权势的机会。
不得行商,便是断了犯事人的致富之路。
等于他们三代内的人要实实在在过段苦日子了。
苏策丽得知康熙的判处,有些吃惊:“皇阿玛既然没有手下留情,难得呀。”
康熙现在已经改了很多,不再因为仁名包庇官员了,只是在处罚上,一般会罚得轻一些。
以前那些动不动便抄家的,皆是胤?请旨,康熙没有反驳。
这次的处罚完完全全是由康熙主导的,出手这么重,有几分他年轻时的风采。
胤?心情甚好道:“皇阿玛还是分得清是非的,科举是朝中头等大事,稍有放松,科举的公平公正便会得到腐蚀,坏的是整个朝纲,与平时个别的贪官污吏不一样。”
胤?心再大,平时嘴上抱怨众多,实则心中对康熙的孺慕之情是半点不少。
其他皇阿哥对康熙同样如此。
所以他们以前为皇位抢生抢死,却没一个人动过谋害康熙或逼宫的念头。
不得不说康熙教儿子很有一套。
把一个个儿子教成了爹宝男,任由康熙打骂,也升不起一点反抗的念头。
苏策丽推了他一把:“行行行,知道皇阿玛好,快去干活吧,江南那边的考生还盼着你呢。”
胤?心满意足的离开,现在的皇阿玛越来越好了,给他挣足了面子,自己再也不是从前那个恨铁不成钢的儿子了。
京城贡院,一个偏院中,正在埋头苦干的几个官员接到旨意,让他们多出一份乡试的卷子。
几人面面相觑一阵,一位官员道:“我们的卷子还没出完,难道就泄露出去了?”
另一位官员道:“我们几个人的试题都没确定下来,想泄露也泄露不了。估计是有其他地方的乡试出了问题,让我们出卷子送过去。”
一众哀嚎声起,离乡试只剩几天,中间包括出卷及拓印的时间,本来就忙得不行。
现在同样的工作要加一倍,他们得忙到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了。
一位官员扫视了一眼周边的同伴,道:“诸位,我提议,我们后面不管到哪里,最少要有三人同行,你们认为如何?”
一众官员附和道:“是该如此,是该如此。”
在京城的乡试便罢了,他们赶赶,只要将卷子赶出来,几天后就能自由了。
在外面的乡试,谁知他们要等到何时才能解禁。
一群大老爷们同关在一个院里,能接触到的只有他们能倒背如流的四书五经,除此之外便无半点消遣之物。
天天待在一个小小院里,待久了,人都得待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