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一声不吭

作品:《八零炮灰前妻撩得入赘大佬夜心慌

    崔大娘可喜欢宁宁这个小姑娘了。


    沈宁像是听懂了妈妈的话,主动牵着崔大娘的手,亲了一下崔大娘的脸。


    就这一下,崔大娘心里乐开了花。


    儿子三十多快四十的人了,没结婚的念头整天就是工作工作,一点都不把她这个当妈的放在眼里。


    她这辈子怕是死都见不到亲孙子亲孙女了。


    现在白捡一个孙女,嘴角的笑就没下去过。


    一顿饭吃得宾客尽欢,在饭店门口分开的时候。


    崔大娘从自己怀里的布包翻出十张十块钱。


    还是今天买菜结的。


    沈枝把宁宁拉到一边,一百块钱够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饭钱了,崔大娘两口子起早贪黑不容易,肯定是不能收的。


    “啧,沈枝你这样大娘我可伤心了,都认我做干奶奶了,我这个干奶奶没点表示怎么行。”


    崔大爷乐呵呵得点头,沈枝见这个架势不行,怎么都得僵持好久。


    便主动从崔大娘手里抽出十块钱,“那就给十块,买个糖吃,等下次咱见到再给也一样,大爷大娘车来了,赶紧。”


    这公交车来的也是及时,崔大娘只好作罢。


    “大娘钱揣好,等过两天要放假了,我过去看你们。”


    她都计划好了,等国庆假她从老家回来,带些特产去看望两位长辈。


    这样的恩人以后要多走动才对,不能寒了好人的心。


    ……


    沈枝回到出版社,主编已经回来了,但小郑和白辉没影,白辉不用想大概率会被拘留,但是小郑早上自己可特意交代过的,怎么会没回来呢?


    “牛叔,小郑没跟着回来吗?”


    “回来了,但是主编让她回家了,说是先停职一段时间。”


    沈枝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这样也好,给小郑长点记性。


    不过接下来的事儿可就难了,她没有经济来源该怎么办?


    “沈枝去一下主编办公室。”


    对面办公室的同事进来叫了一声,沈枝放下手里的笔。


    等她离开,两位老前辈才小声说起来。


    “这小沈,不仅有才华还能忍,我当初还真以为她不在乎和常主编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原来是在等这一天。”


    老徐笑道:“你看一下就带走两个,幸好我们两个老头子没什么没什么坏心思,要不然工作几十年了,说不定老于也不看情面给赶走了。”


    老牛认同地点点头,沈枝在他们心里的形象又高大了。


    主编办公室,沈枝来就询问小郑的处理结果。


    “没想到你们俩关系还挺好的。”


    沈枝想了想,其实算不上,毕竟她来的时间也不长。


    但当初她心里的准则就放过了小郑,她当然说话算话,而且实话实说,如果没有小郑的急中生智她也不可能那么快就让白辉自投罗网。


    “所以小郑最终的处罚是什么?”


    “停职半个个月让她好好反省,罚薪半年。”


    工作是保住了,但是这段时间小郑总不可能去捡垃圾乞讨吧?


    常丽见她不说话补充道:“你还不知道吧,这丫头心思可重了,爸妈都没了,就一周多前,周五晚上没得,爸爸也跟着去了。她都没透露风声,还是我去买菜菜市一家认识她爸妈的人告诉我的。”


    沈枝惊愕地听着常主编把听到的事告诉她。


    小郑的母亲有钱也没治回来,她爸知道了,在家里烧炭自杀了。


    也就一个晚上,一前一后,父母都没了。


    领居说她花了三天就把后事处理好了。


    加上他们家亲戚都都不来往了,她办的仓促。


    好好安葬父母之后就像个没事儿的人一样,继续回来上班。


    沈枝能从主编的描述当中看出一点其中暗含的情绪。


    小郑对于父母的离世大概是痛并快乐着。


    如果不爱父母,她大可早就不管了,但一直照顾了快十年。


    但父母的离世对她一个年纪轻轻的姑娘来说,无疑是卸下了沉重的负担。


    悲伤来的快去的也快,但对于背上沉重的大山突然消失,那种愉悦感和庆幸感是会一生都伴随在侧。


    这也是大家看不出来她伤心,或者她不主动说出家里人去世的真相吧。


    到最后,沈枝就说了三个字,“挺好的。”


    毕竟之后她可以做个正常的人。


    ……


    最糟心的事情全部解决掉,沈枝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除了工作,偶尔带着她一起去附近的玩。


    十月一前两天,沈枝跟主编请了假。


    常丽知道她要回去看家人,大方的同意了,让她可以多待几天,不用着急回来。


    平时她在出版社拼命工作,休息一次还怪难得。


    带着女儿还有稳定的事业,沈枝回去的路上颇多感受。


    但总有种莫名的近乡情怯。


    因为上次的洪灾,回家的路早改了道,但坐上车她难免会想起那段路。


    当初孙子出事儿,孙海英伤心之余还想着找个会算命的师傅,给他算算孩子的方位。


    沈枝是不相信的,但绝望的母亲总会找一些精神寄托。


    听着大仙越说越离谱,仅存的理智将她拉回现实,面对孩子已经去世的事实。


    但孙海英可被大仙唬住了,觉得大仙说的很有道理,孩子肯定被救起来,只是找不到家里,不能给他立衣冠冢太不吉利。


    其实说白了,这位大仙就是吃准了他们这些人的心理。


    说了不少孙海英爱听的,最后赚的钱包鼓鼓的。


    只是到后来不接受也得接受了,没有人会一直把伤心的事挂在心里头。


    更何况是这个温饱刚刚稳下来的年代。


    老百姓都忙于生计,白天干活晚上睡觉,更没别的心思想东想西,伤心的事情都埋在心里。


    加上时间的流逝,伤口逐渐愈合,就没再有人会提起。


    就像现在,她回家了。父母哥嫂都很高兴。


    加上宁宁回来了,更别提有多热烈,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越过某个话题,不再提起。


    沈枝笑着,但心里却难受得紧。


    不过她当然不会逼迫父母跟着伤心,必须无时无刻把乐乐挂在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