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安定军心
作品:《大明:开局满级箭术,杀敌爆属性》 这熟悉的声音,这独一无二的气度!
——不是陈锦文,还能有谁!
“陛…陛下?!”
廖二那满腔的戾气和咆哮如同被戳破的气球,噗的一声泄的干干净净。
巨大的惊骇瞬间攫住了他。
廖二膝盖一软,噗通一声重重跪倒在地,声音抖得不成样子。
“末…末将廖二,叩见陛下!”
李定国也如梦初醒,他猛的转身,脸上混杂着极度的震惊,难以置信的狂喜,以及一丝深重的愧疚。
他抢步上前,单膝跪地,声音因激动而嘶哑。
“末将李定国,恭迎陛下圣驾!”
“末将有罪,未能克复京师,劳陛下亲涉险地!”
其他将领也呼啦啦跪倒一片,齐声高呼万岁。
营帐内的氛围瞬间逆转,不再是之前那般死气沉沉,充斥着敬畏与激动。
..................
陈锦文看着跪了一地的将领。
尤其是额头冒汗,身体微颤的廖二,他脸上那抹促狭的笑意加深了些。
他迈步上前,径直走到廖二面前,没有责备,反而伸出手,宽厚有力的手掌重重拍在廖二那厚实的肩膀上。
“你个老小子,曾经在边关。”
“咱一起当大头兵的时候,你个老小子,可是嚣张的紧!”
“怎么....如今成了将军,反而这般怂样?”
“起来吧!别给朕丢人,朕需要的将领,不是跪在地上磕头的!”
廖二只觉肩膀上一股大力传来。
他身不由己的被拉了起来。
他抬头对上陈锦文那双深邃含笑的眸子,惶恐稍减,只剩下巨大的羞愧。
“都是尸山血海里滚出来的自家兄弟,这些虚头巴脑的礼节,不必时时在意。”
陈锦文目光扫过众人。
他语气轻松,并且带着一种战扬袍泽特有的亲近。
“朕突然前来,没吓着你们吧?”
见陛下依旧是这般随和性情。
众将紧绷的心弦骤然松弛,脸上都露出了如释重负又带着亲近的笑容。
廖二更是挠了挠后脑勺,嘿嘿傻笑了两声,刚才的惊惧一扫而空。
陈锦文走到主位坐下。
他目光落在李定国身上,那份轻松收敛,转为沉稳的探询。
“定国,你不必自责。”
“先说说,这京师城下,究竟是何光景?为何月余未能寸进?”
听到陛下询问战事。
李定国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复杂情绪。
他徒自走到地图前,开始详细禀报。
李定国声音低沉,条理清晰。
“回禀陛下!京师城防之坚,远超末将先前预估。”
“城墙高厚,护城河宽阔水深,鞑子守军虽经扬州大损,但城内留守的皆是死忠精锐,约万余人,由鞑子的圣母皇太后大玉儿亲自坐镇指挥。”
当提到“大玉儿”三字。
李定国眼中闪过一丝屈辱的异色。
“此女…手段狠辣,调度有方,深谙守城之道。”
“我军抵达后,日夜猛攻,轮番冲击德胜,安定,西直诸门。”
“云梯,冲车,掘地道,火攻…诸法用尽。”
“然鞑子抵抗异常顽强,滚木礌石,金汁沸油倾泻如雨,为避免我军出现严重伤亡,故不敢拼死登城!”
说这些话的时候。
李定国指着地图上几个关键节点,手指划过地图。
李定国说完,单膝再次跪地,头颅深深垂下。
“末将无能,有负陛下重托,请陛下降罪!”
帅帐内再次陷入短暂的寂静,只有火盆里木炭燃烧的噼啪声。
众将脸上都带着凝重和不甘。
陈锦文沉默了片刻...
他脸上并无丝毫怒意,反而缓缓起身,走到李定国面前,再次亲手将他扶起。
“定国,起来。”
陈锦文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一种令人心安的笃定。
“京师,乃鞑虏盘踞我中原之核心,经营日久,城坚池深,岂是轻易可下?”
“此乃天下第一等的硬骨头!啃不动,实属正常。”
随后...
陈锦文的目光,扫过地图上那座象征着清廷最后堡垒的城池轮廓,语气斩钉截铁:
“你们能在其主力新败,困兽犹斗之际,将其死死钉在城下月余,使其不敢出城半步,已然是大功一件!”
“挫其锋芒,耗其锐气,这本身就是胜利!何罪之有?”
说着.....
陈锦文拍了拍李定国的臂甲,发出沉闷的声响。
“况且,朕不是来了么?”
“这块硬骨头,朕亲自来啃!”
这番话如同暖流注入众将心田,驱散了久战不利的阴霾和自责。
李定国猛的抬头,眼中重新燃起炽热的光芒,其他将领也精神一振,腰杆挺得更直了。
见众将眼里重新拾起光芒。
陈锦文这才满意的点点头。
战事不利不可怕,可怕的是大伙都没了心气。
随后....
陈锦文话锋一转。
他眼神变的锐利如刀,声音压低,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朕抵达的消息,即刻封锁!”
“营中除尔等核心将领外,任何人不得走漏消息,违令者…”
他目光如电,扫过众人。
“——斩!”
“末将遵旨!”李定国第一个抱拳应命,语气斩钉截铁。
廖二更是把胸脯拍得砰砰响,铜铃大眼瞪圆。
“陛下放心!哪个孙子敢多嘴走漏半点风声,不用陛下动手,俺老廖第一个拧下他的脑袋当夜壶!”
其他将领也纷纷肃然领命。
帅帐内,一股无形的肃杀和期待悄然凝聚。
…………
紫禁城,武英殿。
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雨将至。
多尔衮独臂按在巨大的京师沙盘边缘,仅存的右手青筋暴起。
他脸色灰败,眼窝深陷,但那双眸子却燃烧着一种病态的,孤注一掷的火焰。
殿内,肃立着数十名仅存的八旗将佐,人人甲胄染尘,脸上带着疲惫与绝望交织的麻木。
大玉儿一身素色宫装。
她站在多尔衮身后不远处,用一道帘子隔开。
垂帘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