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第一笔订单

作品:《全家被下放,她搬空家产跟下乡

    然而今年却是大不相同,因着副业的事情,大队的几个干部、他们的家人,连带着赵诚和祝家人以及牛棚的马家老两口都是忙忙碌碌的。


    赵诚带着大队长和支书往城里跑了好几趟之后,终于带回了第一个订单。


    他们任谁也没有想到,最先谈下来的订单,竟然不是县里的,而是市里棉纺厂的。


    而且,市里的棉纺厂工人数量大概在200多人,足足比县里的多了好四倍,这也意味着他们的订购数量会比县里的棉纺厂大很多。


    而这次带回来的订单果然也不小,他们需要把能带出去的豆芽全给棉纺厂送过去,并且在此之后每10天送一百斤。


    在价格上面,队里采用了赵诚的建议,一开始就不准备卖高价。


    定价6分钱一斤,最先跟他们签订合同的三个单位可以优惠到5分5厘钱一斤,另外,便是单次订单数量上100斤的,可以少5厘钱一斤。


    这个价格算不上高,但是也不算低了。


    其中豆子大概2分钱左右一斤,其他的就是投入其中的人工费用,况且豆芽运输也挺困难的。


    对于这个价格,队里的干部们惊讶了一瞬之后便同意下来,汇报到公社去,公社的领导也点了头。


    只是他们在县里,连着两个厂都碰了壁,无一例外,都是觉得蔬菜不该卖这么高的价格。


    王富林和队里的其他领导也曾犹豫过,要不要把价格往下降一降,但是赵诚坚持不能降价。


    “大队长,我个人认为,价格定好、并且大家都认为合适了之后,就最好不要往下降。


    我们可以努力的把豆芽的品控弄好,也可以在送货的时候,酌情多添一点点做搭头,但是绝对不能因为别人说贵,就把价格往下面降。


    这种头是开不得的,一旦开了这种头,所有人都在等着我们往下降价。”


    队里的支书沉思着听完之后,点了点头。


    “大队长,不如就听赵同志的吧,咱们虽然不懂这么多,但是经验咱还是有一些的。


    一旦起了这个头,往后,万一我们能谈下来,这么多家厂,万一轮着要降价,那可就不好整了。”


    王富林也懂这个道理,他的犹豫也只是在于,他觉得大家都没做过这样的生意,就从蔬菜上面来说,这豆芽确实卖的有些贵了。


    但他想了一想之后,又觉得自己应该相信赵诚。


    “行,那咱们就听赵同志的,他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我们只能从旁协助。”


    赵诚对于队里的干部能相信自己这个结果,其实是挺感动的,而且他也知道大家的顾虑,所以他随即便做出了解释。


    “大队长,以及队里的各位领导干部,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我知道大家对于这个豆芽的价格是有一些疑虑的。


    但是我能给大家保证的就是,我们这个价格定的并不贵,甚至有些便宜。”


    果然,赵诚这么一说之后,现扬的大队干部都把眼神聚集到了他的身上。


    察觉到这点,他微微一笑,接着说:


    “我们家曾在京都买过豆芽,我问过家中人,价格是在一毛往上,且品相远没有我们队里产出来的豆芽好。


    大家不要觉得豆芽就只是个普普通通的蔬菜,在这冰天雪地里有这么新鲜的蔬菜,原本就不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


    更何况,我们要投入多少人力到这豆芽之中?还有后续的运输成本呢?


    这些天我也跟着家里人实际操作了一下,从豆芽的泡发再到最后产出,虽然也就是用点水,但是这其中涉及到的人力是不容小觑的。


    就拿我家来说,我家人每天早、中、晚三次给豆芽换水,哪一次迟了或者忘了都怕影响豆芽的品质,比伺候孩子还上心。”


    经赵诚这么一说,大部分人才恍然大悟。


    因为按照他们的固定思维,根本就不会把投入其中的人力算作一部分成本,更何况他们都觉得发豆芽只是需要换换水,并不费什么功夫。


    主要还是因为,他们都没有亲自参与这些事情。


    可如今听赵诚一说,似乎又是那么回事儿,而且赵诚自己亲身经历过,知道其中的麻烦。


    既然,做过这些事情的人都觉得定价六分钱是合理的,那就肯定是合理的。


    “赵同志,我们都信你,都听你的,你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


    赵诚看得出来,他们的疑虑并没有完全打消,但是他也知道,不能指望这几句话就能让人完全放心。


    一切,还得看最后的成效。


    好在最终在他的游说下,市里的纺织厂愿意签下第一笔单子。


    虽然第二笔第三笔订单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来,但是大家都相信,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未来,一定是会越来越好的。


    况且,市里棉纺厂的订单签的是四个月,一个月至少三百斤,即便只供他们这一家,也能给队里赚回来100来块钱的收益。


    所以带着这笔单子回来的时候,大家都是很开心的,连那个刺骨的寒风都感觉不那么冷了。


    “赵同志,你真神了,太好了,咱们队里的副业可算是开出一个头了,日后大家的好日子也是渐渐有盼头了,好,好啊!”


    “可不是嘛,以前谁敢想我们队里还能搞副业呀?


    多亏了两位小知青,还有我们的赵同志,真是谢谢你们了呀,你们是我们洪山大队的恩人!”


    “这话说的不错,他们的确是咱们红山大队的恩人,就凭我们几个老东西,是怎么也想不出这些点子来的。”


    大家顶着寒风,扯着嗓门一路高高兴兴地聊着回去,那热烈的情绪,丝毫不受寒冬的影响。


    在路上大家都是聊得面红耳赤,主要是吼的,因为大家都戴着帽子围巾那些,再加上寒风呼呼吹着,不吼,根本听不见。


    结果一到了村里,大家都想着赶紧回家,只因为每个家里面都有惦记着自己的人,也有想要回家分享的好消息。


    赵诚也不例外。


    今天去市里耽误的时间有点久,他怕家里人担心,所以一进村子就跟大家分开了,匆匆朝着牛棚赶去。


    老远,就看见有人站在门口翘首以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