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商业问题
作品:《一天一快递,我在大明开盲盒》 兵部尚书嘴角抽搐,缓缓站起身,仔细思索自己最近有没有犯下什么错误,被朱元璋给抓住。
但是想了想自己最近一段时间兢兢业业,好像从来没有干任何出格的事情,按道理来说,朱元璋不应该找自己麻烦才是。
想到这里他总算是长出了一口气,随后缓缓站起身和朱元璋一同来到门外。
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朱元璋要是真想整死自己的话,那就是随随便便一个命令自己都必死无疑了。
也没什么可怕的。
想到这,兵部尚书以极快的速度来到了门口。
朱元璋观察一番,确认四下无人后笑盈盈的看着面前的兵部尚书。
“现在你立刻给咱拟一封奏折,以最快的速度给咱送到海边,让他们给咱抓紧训练,训练完以后就以最快的速度前往倭寇岛屿,却绝对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倭寇!”
兵部尚书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看朱元璋一副红光满面的模样,还是立刻点了点头将此事应了下来。
“陛下放心,我现在便以陛下的名义去拟一道旨意,等一下送到宫中,陛下只需要将自己的大印扣上去,我立刻就让人将其送往海边交给海军。”
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后又伸长的脖子望了一眼屋内。
“今天与你吃酒谈天的都有哪些官员呀?让咱也知道知道平时你和谁的关系好一点。”
朱元璋此言一出,后者的冷汗一下就冒了出来,要知道他们刚才还在谈论陛下这一次的举措究竟如何。
虽然他们没有说什么坏话,但是总有一种冷汗直冒的感觉。
陛下这神出鬼没的,恐怕他们平时说的什么做的什么陛下都可以知晓的一清二楚。
“陛下,此番在我家中一同畅饮之人基本上都是我的好友,还有一些是我的下属,由于今日并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处理,所以我们几人都是聚在一起简单的喝酒聊天。”
兵部尚书冷汗直冒,根本不敢有任何隐瞒的意思。
朱元璋看他这副模样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虽然脸上的表情在笑,却给人一种压住心中怒火的感觉。
“你最好还是和咱说实话,不然到时候咱要是自己去调查的话……”
朱元璋声音陡然转冷,后者则是面露惊愕的神色,直接跪倒在了地上。
“陛下恕罪,臣刚才议论了一下陛下打算征讨倭寇的想法,臣等罪该万死!”
朱元璋皮笑肉不笑的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并没有说些什么,而是转身离去,这一幕却直接让后者脊背发凉。
“咱也不怪罪你了,继续吃,继续喝,咱先回宫了。”
说罢朱元璋转身离去,兵部尚书长长的出了一口气,随后立刻返回到房间当中。
“你们今日所有人立刻将所发生的一切全部书写在书信当中,交给陛下,绝不可有半分隐瞒。”
“我也会将今天所发生的一切全部告知陛下,若是谁有隐瞒,到时候被陛下砍了脑袋,可别怪我没提醒你们!”
此言一出,众人脸上都是露出了不解的神色,但听说要掉脑袋以后,每个人都有些惊恐的吞咽的口唾沫。
他们开始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书写,每个人都将今日所发生的事情全部写成了奏折,然后准备明日早朝之时交给朱元璋,但却被兵部尚书阻拦。
“今日事今日毕,你们今天发生的事情万万不可拖到明天再告知陛下,现在立刻马上去给陛下送去!”
兵部尚书直接带头领着众人进攻,随后将每一个人书写的内容交给御书房当中的朱元璋。
后者看到这些东西后眯起了眼睛,并未多说什么,但众人都能看出朱元璋似乎心情不错。
自己现在的威望在这些大臣当中可以说是非常恐怖了。
随随便便两句话都会让别人揣摩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心情,朱元璋虽然并没有特别的生气,但是被人畏惧这样的感觉对于朱元璋来说还是不错的。
手下的大臣越害怕自己,他们越不敢违背自己的命令,越会尽心尽力的为自己办事。
朱元璋一直都是这么认为的。
只有让这些大臣对自己感到极致的害怕,才能更好的让他们听话。
很快命运便被下达了下去,在海边的士兵开始加紧的训练。
这些海军士兵基本上都是从沿海地区进行招募的,那些家中父母都出了事,被倭寇杀死之人优先。
首先是为了让他们报仇,其次,他们对于倭寇的仇恨将会变成刺向倭寇锋利的长刀。
只要能让他们成为海军,面对倭寇之时,他们不可能会有任何的手下留情。
对于这些海军来说,倭寇就是他们最大的敌人,是他们的杀父仇人,是他们的杀母仇人,他们绝对不可能放过倭寇!
一听说能对倭寇动手,并且还要把他们赶尽杀绝,所有海军将士训练之时都是异常的认真。
尤其是那些操控火炮或者是学习如何利用旗语进行交流的人,他们学习的最为认真。
在海上作战当中,他们将处于绝对的碾压地位,一个能听得懂指挥的人将会带领整只船上的所有人执行命令。
而负责开炮的炮手之间也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在最快的时间之内朝着敌人发出致命的炮弹。
他们甚至彼此之间都会互相监督,一旦有人想要偷懒或是偷奸耍滑,便会被其他人所指责,他们都想要早点灭了倭寇,然后为自己的父母报仇。
海军开始训练的愈发卖力,朱元璋得知此事以后也是心满意足。
他现在可以名正言顺的告诉朝中的百姓,只要对倭寇动手,他们就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银子,就可以得到所有人的支持。
朱元璋同时也开始头疼,现在一座银矿所开采出来的矿物甚至都要比大明工商业获得的税收要多的多,那是不是证明大明的工商业实在是太弱了?
他第一次注意到商人和工人这两个方面得来的税收。
手工坊在大明的数量极少,因为大明是一个农业国家,基本上都是以种田种地为主,很少有人会去用手艺活吃饭。
其次就是商人,市农工商当中的商人甚至还排在工后面。
自己虽然现在已经给了商人不错的待遇,可是还有不少人不敢去经商,商业开放的并不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