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钱一刀的根据地要发展经济了
作品:《刀子:我的抗战从八佰开始》 钱一刀见到陈树生的时候,陈树生带着一队便衣等在码头,专门前来迎接自己的。
看着码头周围来往如梭的各种船只,钱一刀就知道他把根据地经营得很好。
对这个手下的能力钱一刀觉得以前还是了解太少,以前只知道他有主见,没有想到陈树生搞经济也这么厉害。
这段时间陈树生把六纵管理得非常好,军事民生都发展得非常不错:畑俊六从前线调回四个步兵师团后,也只是打通了铁路线。
派出了一个步兵联队向金坛方向做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
鬼子的队伍刚刚出发,六纵这边就知道消息。
提前在鬼子前进的路线上埋伏,一次漂亮的伏击战之后,鬼子再也没有做更多的进攻了。
情报就是武进城里送出来的,孤儿团的人如今在武进、丹阳、镇江、南京、无锡、吴县这些地方都成立了一个小小的帮派。
帮派里面全是孤儿,他们表面上在县城乞讨为生,实际上领着六纵的钱打探消息、转送情报。
一张严密的情报网已经编织起来,县城里面任何的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六纵的耳目。
一九三八年五月中旬,正面战场再次传来失利的消息。
前段时间台儿庄在捷之后,委员长一下子信心满满的。计划死守徐州,在徐州跟鬼子来一次国运大战。
他认为有了台儿庄胜利的经验,就可以在徐州再一次复制胜利。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力劝放弃阵地战,采取节节后退节节防守的战术。
作为刚刚打赢了第一次正面战场战争的指挥官,李宗仁都认为坚守徐州不可能成功,在徐州跟鬼子做大决战的决策是错误的。
这就让委员长不得不三思,他不得不多做考虑了:淞沪会战损失了整个国家一半的精锐,如今在徐州的华夏军已经是这个国家最后的精锐了。
如果在徐州一把梭哈,成功了当然可喜;失败了呢?委员长绝对承受不起这个后果。
思考了好几天,这一回委员长终于听劝了。
为了保持实力最终选择放弃固守,执行节节防御的作战政策。
有了他的同意,第五战区迅速下达了分散突围的命令。
委员长聚集的六十万大军,在几天时间在鬼子眼皮下消失不见。
这就让准备大打一场的鬼子感觉非常难受,鬼子准备在徐州把委员长的主力歼灭之后,逼他下吧。
换一个投降派的首领上来执政,这场侵略战争就可以结束了。鬼子也可以堂而皇之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瓜分华夏,收取巨额的战争赔偿。
让鬼子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临到决战的时候,委员长突然改变了主意,六十万大军从鬼子包围圈的缝隙中完美撤退。
这一回鬼子虽然占领了徐州,却没有在军事上得到多少战果,逼委员长投降的计划更是遥遥无期。
无计可施的鬼子知道委员长在武汉,它们认为只要占领了武汉就能够逼委员长投降,或者把委员长打成一个地方性的小军阀,他不会再成为抗日总指挥。
鬼子的情报来源渠道有许多,以前的时候他们连正眼也没有瞧过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这一次却在他手上吃了大亏。
台儿庄被打死了一万多鬼子,好好的徐州会战最终变成了徐州大撤退,这些都是李宗指挥的。
从正面战场上无法击溃李宗仁,鬼子大本营于是制定了“第二期谋略计划”,决定对李宗仁、白崇禧这两个桂系军阀采取分化策略。
桂系军阀一直以来都是有实力的,一直以来也都在反对委员长的,和知鹰二主持成立了一个专门机关来执行策反李宗仁、白崇禧两人的计划,这个机关的名字叫做“兰”机关。
“兰”机关做事在暗处,华北方面军的鬼子做事在明处,鬼子的军队沿着铁路和公路朝撤退的华夏军穷追不舍。
鬼子又开始做进攻武汉的准备了,委员长也在调兵遣将准备防守武汉。
华夏军从徐州是主动撤退,对比上海和南京撤退,这次撤退就要有秩序得多,节节阻击节节后退的战略思想也得到了贯彻。
真正做到了退而不乱,这种情况让鬼子十分抓狂,也让世界其他国家看出来这块大陆上的战争似乎发生了变化。
华中方面军的主要精力都在准备进攻武汉这件事情上,畑俊六虽然调了四个师团在后方维持治安,但他还是不敢对根据地大举进攻。
只是维持着铁路线的运输畅通,铁路之外的全是钱一刀的地盘。
钱一刀在根据地里面一边练兵,一边大力发展经济,溧阳有文物市场,长兴成立了粮食交易市场、宜兴成立了小商品交易市场。
有市场有商品,还有人流,一时之间六纵管辖下的地面上经济竟然繁荣起来。
去年有许多从上海、苏州、南京迁出来的企业,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没有来得及一口气撤退到后方去,结果就停在宁国。
在宁国停顿半年,他们手上的钱花光了,如今既没有钱继续往后方撤退,机器设备还卖不掉。
人和机器全都陷在宁国,原本价值几万十万大洋的机器,现在只能够当废铁处理,这些企业主又不愿意毕生心血就这么化成流水。
几百个这样的企业滞留宁国,这个时候钱一刀出手了:“只要这些企业愿意到六纵的地盘上开厂,六纵负责把机器运费,并且还愿意提供无息贷款帮助企业主把厂子开起来。”
这个消息如同一股风,吹进了荷塘,瞬间就从荷塘东边吹到了西边,不到三天时间,所有滞留在宁国的这些老板全都找到了钱一刀派到宁国去王云舒。
他们全都愿意用机器做抵押,搬迁到六纵的根据地去,连带着跟他们一起走的技术骨干们也愿意一起去。
这些技术骨干如今在宁国也是一样穷困潦倒,老板都没钱,他们这些打工的去哪里赚钱。
王云舒十分大方,老板只要签了合同,在合同上面注明了企业有多少人停留在宁国,立刻按照合同上面的人数每人发十块大洋路费,让他们跟着去根据地,给老板发一千大洋让他去把在当地的欠账了了。
如果遇到有人故意为难的,六纵负责摆平当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