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你们听过钱森弹道吗?
作品:《鹰派军工:反对修大坝,我成恨国党了?》 林虎司令的眉头再次紧锁。
"那你的意思是,即使我们研发出了高超音速导弹,也仍然无法完全摆脱萨德的威胁?"
"可以这么理解。"方宇坦诚地说道,"任何一种进攻性武器,都不可能做到绝对的无法防御。“
“战争的本质就是矛与盾的不断较量。我们发展出更快的矛,敌人就会研制出更坚固的盾。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
吴清源上将的脸上露出了深深的忧虑。
"那我们该怎么办?如果高超音速导弹也不能保证突破萨德,那鹰酱岂不是可以肆无忌惮地在我们家门口部署反导系统,将我们的战略核力量彻底锁死?"
会议室里的气氛再次变得压抑起来。
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似乎又被方宇的一盆冷水浇灭了。
看着众人忧心忡忡的表情,方宇却再次露出了他那标志性的神秘微笑。
"各位首长,请不必如此悲观。"方宇不紧不慢地说道,"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的导弹真正做到无法拦截,也并非没有办法。"
"哦?"吴清源上将精神一振,"方宇同志,你还有什么锦囊妙计?快说来听听!"
方宇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将领,然后用一种略带神秘的语气问道。
"各位首长,你们听说过…… '钱森弹道'吗?"
“钱森弹道?”
听到这个陌生的名词,会议室内的将领们都是一愣,脸上露出了疑惑的表情。
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军事专家,对各种导弹技术和弹道学原理都有相当的了解,但“钱森弹道”这个说法,他们确实是第一次听说。
吴清源上将率先问道:“方宇同志,这个‘钱森弹道’……究竟是什么?和我们刚才讨论的高超音速滑翔导弹有什么关系?”
方宇微微一笑,走到巨大的电子显示屏前,示意技术人员调出另一张动态示意图。
屏幕上,清晰地展示出一条与传统抛物线弹道和高超音速滑翔弹道都截然不同的飞行轨迹。
“各位首长,‘钱森弹道’,又被称为‘助推-滑跃’弹道,是我们龙国伟大的科学家钱森老先生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提出的一种远景设想。”
方宇的语气中带着对前辈科学家的由衷敬佩。
“简单来说,它结合了弹道导弹的初始助推段和高超音速飞行器在大气层内的滑翔能力,但又有所不同。”
他指着屏幕上的动态轨迹解释道:“导弹在经过初始火箭助推,达到预定高度和极高速度后,弹头与助推器分离。“
“这个特制的弹头,并非像传统弹道导弹那样直接冲出大气层,也不是像我们刚才讨论的高超音速滑翔弹那样在大气层上边缘进行远距离滑翔。”
“那它怎么飞?”林虎司令忍不住追问道,他的注意力完全被屏幕上那条奇特的曲线所吸引。
“它会利用极高的初始速度和自身的气动外形,”
方宇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动,模拟着弹头的飞行路径。
“在稠密大气层和稀薄大气层的临界区域,像一颗被高速扔出的石子在水面上‘打水漂’一样,进行多次‘跳跃式’飞行!”
“打水漂?”几名将领面面相觑,这个比喻虽然通俗易懂,但用在国之重器的弹道导弹上,总感觉有些……奇特。
方宇点点头:“是的,就是‘打水漂’。每一次弹头从高空俯冲再入较低高度的大气层时,稠密的大气会像水面一样给它提供一个向上的升力,将它再次‘托举’到更高的高度。“ “然后它会再次俯冲,再次被托举…如此反复多次。每一次‘跳跃’,都会损失一部分能量,但同时也能飞行极远的距离。”
“而且,每一次‘跳跃’的顶点、角度和距离,都可以通过弹头自身的控制翼面进行调整,使其飞行轨迹变得极其复杂和难以预测。”
刘华卿海军上将若有所思地说道。
“也就是说,这种导弹的飞行轨迹不是一条平滑的曲线,而是一连串的、不规则的跳跃和滑翔的组合?”
“完全正确,刘上将。”
方宇肯定道,“更重要的是,这种‘钱学森弹道’的大部分飞行阶段,都是在萨德系统拦截包线的边缘,甚至在其探测范围之外进行的。“
“它的飞行高度通常介于20到100公里之间,这个高度对于大气层外的拦截器来说太低,对于大气层内的末段拦截系统来说又太高、太快。”
吴清源上将的眼睛越来越亮,他似乎已经抓住了这种弹道的精髓。
“也就是说,萨德系统引以为傲的AN/TPY-2雷达,即使能够勉强探测到它,也根本无法精确计算出它的下一个落点和弹道,更不用说引导拦截弹进行拦截了?”
“正是如此!”方宇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钱森弹道’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极端的不可预测性。“
“它不像高超音速滑翔导弹那样, 在大气层边缘进行相对平稳的滑翔,可以被某些先进雷达模糊跟踪。“
“‘钱学森弹道’的每一次跳跃,都像是一次全新的弹道起点。让敌方的反导系统防不胜防。他们可能刚刚计算出一条拦截路径,我们的导弹却已经完成了下一次‘跳跃’,出现在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位置。”
林虎司令激动地一拍大腿:“好家伙!这可真是‘神出鬼没’啊!这简直就是给萨德系统量身定做的克星!”
方宇微微一笑,继续说道:“而且,由于弹头在再入大气层时会经历多次减速和加速的过程,其红外特征也会发生剧烈变化,这使得依靠红外制导的拦截弹也很难对其进行稳定跟踪。”
“再加上弹头本身还可以携带诱饵和干扰装置,其突防能力将是现有任何导弹都无法比拟的。”
会议室里的气氛再次被点燃。
如果说刚才的高超音速滑翔导弹只是让将领们看到了突破萨德防御的一线希望,那么现在方宇提出的“钱学森弹道”,则几乎让他们看到了百分之百的成功把握。
一位来自第二炮兵(战略火箭军的前身)的专家忍不住问道。
“方宇同志,这种‘钱学森弹道’对导弹的控制技术和材料技术要求极高吧?“
“弹头在高速跳跃过程中需要承受巨大的过载和气动热,这对我们现有的技术水平来说,是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方宇坦诚地点点头:“您说得非常对。‘钱森弹道’的工程实现难度,确实比单纯的高超音速滑翔导弹要大得多。”
“它对弹头的气动设计、耐高温材料、姿态控制系统、导航制导精度都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
“每一次‘跳跃’和‘滑翔’的转换,都需要极其精确的计算和控制,稍有差池,就可能导致任务失败。”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众人,然后用一种充满自信的语气说道。
“但是,各位首长,请相信我们北方工业的技术实力。近年来,我们在新材料、精密制导、空气动力学等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我们已经成功研制出能够承受数千度高温的新型陶瓷基复合材料,以及能够在极端过载条件下稳定工作的微型捷联惯导系统。”
“更重要的是,我们有钱森老先生留下的宝贵理论基础作为指引。”
“虽然挑战巨大,但我有信心,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一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将‘钱森弹道’从理论变为现实,研制出真正能够威慑强敌、决胜未来的国之重器!”
方宇的声音铿锵有力,充满了对龙国科技实力的无限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