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听听那小子的看法!

作品:《人在大唐当纨绔,开局接了帝皇榜!

    这个办法不需要花费多少钱,而且操作也很轻松。


    如果大唐的士兵能坚持练两个月,实力绝对能甩开别国一大截。


    中午时分,


    杜尘带着三百多个精锐将士,一起返回了长安城。


    虽然已经过去半天时间,但他还是没能从震惊中彻底缓过劲来。


    脑海里还反复浮现出刚才训练时的画面,像是怕忘了一样。


    一路上他都记着细节,生怕漏掉什么重点。


    半路上,李承乾忽然开口,


    “我师父说的那个李二是谁?”


    “就是现在的皇帝。”


    杜尘随口答道。


    他心思还在那册训练法上,没太留意。


    “他就这么喊我父亲叫李二?”


    李承乾惊讶地几乎跳了起来,连马车都差点坐不稳。


    听到这话,杜尘这才稍稍回过神来,继续解释:


    “殿下不必奇怪,皇上本人也知道这回事。陈迎新经常当着皇上的面这么说。”


    “我爹竟然也没发火?”


    李承乾睁大了眼睛,满脸不敢相信。


    在印象里,父皇威严得很,父子虽亲,可在李世民面前说话都不敢太大声。


    现在有人这么大胆直接喊他的名字?


    一时之间,李承乾完全反应不过来。


    杜尘没再多做解释,只顾加紧赶路。


    一进入皇宫大门,他便撇下李承乾,直接往书房跑去。


    一边跑还一边大声叫:


    “陛下!臣有重要事情禀报!”


    李世民正在处理奏折,眉头紧锁,抬头问道:


    “出什么事这么着急?”


    杜尘马上把那本手册递上前去,急切地说:


    “陛下请看,正是这本东西!”


    随后,他把河西村的全部经历仔细讲了一遍。


    听完整个过程,李世民皱起了眉头,倒抽一口气。


    足足过了片刻功夫才回过神来,激动地拍着手中的册子道:


    “这家伙还真是个怪才,连这种东西都能写出来。”


    “赶紧传令全军将士,立即照此方法练习。”


    “两个月后,朕要看结果。”


    杜尘认真回应一声:


    “臣明白!”


    说完立马转身走了出去。


    御书房重新恢复安静,可李世民脸上却挂着久违的喜悦神情。


    “大唐得了个陈迎新,真是福气。粮食、钱银的问题都解决了,老百姓日子安稳了人就多,加上这套强壮身体的方法,恐怕寿命都能延长一些。”


    “若我还不能打下一片天下,那个臭小子,非笑死不可!”


    说罢,李世民抓起一张地图,开始一圈圈画起来。


    而他画下的第一个地方,就是高句丽。


    提到这两个字,普通百姓都晓得。


    当年隋朝时候,炀帝三次出兵攻打高句丽,每次动不动就是一百多万大军。运粮的队伍数量更是比打仗的还多一倍。


    可就这么大的阵容,第一次进攻不但无功而返,还惨败收场。


    第二、第三次也是如此,每次都空手而归。


    到了后期,许多老百姓活不下去,居然宁愿自己锯掉脚掌也不愿被抓去当兵。


    这几场战争一共死了数百万人,让人想起来都不忍心。


    高句丽实在太过放肆,竟然用汉人士兵的头颅堆砌出一座骇人的景观。


    更让人愤怒的是,这座可怕的东西还就摆在对岸,明目张胆地让中原百姓看到。


    谁还记得上一次跟高句丽开战,才是十五年前的事。


    老百姓一听“高句丽”三个字,心里立马发毛。


    朝廷那些官员要是听说皇上李世民打算打高句丽,肯定觉得他是疯了,甚至怕这会把整个大唐搞得乱成一团。


    毕竟现在大唐的国力远比不上当初隋朝第一次讨伐高句丽时那么强盛。


    这不是明摆着去送命吗?


    但李世民看着高句丽的地图,眼神坚定而犀利。


    地图上的标记早已说明一切,他其实很早就在心里计划好了这次战争。


    他永远记得那座由骨头堆成的“京观”,那是中原儿女心头挥之不去的血耻。


    即便是前朝的人马,但他们也是咱自己的人!


    这笔账,必须讨回来!


    更何况,这处京观,是贞观初年盖的!


    这就是赤裸裸的挑衅!


    从登基以来,李世民虽然没有当众说要攻高句丽,但他心里从来没放弃过这个想法。


    如今,他已经找到了办法,能让将士实力提升不少,照目前情况来看,再有几年,全军上下战斗力估计能提高七成以上。


    他完全有信心出征高句丽。


    收起地图后,李世民低声对自己说:


    “找个时间再去一趟河西村,听听那小子的看法。”


    转眼十天过去了。


    今日阳光明媚,对于河西村来说,这一天特别重要。


    因为村里最重要的一个人要前往杭州。


    这个消息一下炸开了锅,万年县几乎所有村民都赶了过来,齐聚在村口为陈迎新送行。


    “不过是出门一趟到杭州,干嘛一个个愁眉苦脸?”


    陈迎新头疼得很,这些来送别的人里,居然有人掉起了眼泪。


    “你们不要担心我,半年就回来了!”


    “偷偷抹眼泪的也赶紧憋住,我最讨厌这种哭哭啼啼的场面。”


    “今天这是给我送行,还是跟我道别的?你们搞这么难过干什么!”


    他话刚说完,就有乡亲回应:


    “公子啊,我们是真的不放心你。据说杭州那地方挺偏的,可千万别出了岔子。”


    “我还听说那儿的女孩长得一个比一个标致呢。”


    “公子你也该到了娶妻的年龄,不如带一个回来算了!”


    陈迎新边笑边说道:“哎呀,你们这些人就是太爱操心。”


    “眼下快到春耕了,种地的事情可得认真点办,我回来的时候如果发现收成交上次差的话,咱们村谁也别想跑。”


    “放心吧公子!”村民们齐声应道,“我们一定尽力!”


    接着他又交代,


    “附近几个村也开始种红薯了,你们没事多去帮忙教一教,要是有人来问种法,记得好好讲。”


    “要是村子里发生什么事情,就马上找锤头。”


    “等冬天到来之前,我就回来了。”


    众人纷纷表示记住了。


    长孙皇后身旁的锤头却满脸不高兴地问道:


    “公子,你不带上我去真是可惜了。”


    “村里离不开你。”陈迎新笑着挥手,“不需要太多人随行,而且你留下也有重要的事做。”


    两人寒暄了几句,李世民一行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