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作品:《重生1980:从列车员开始起飞》 张有福笑着打趣道:“你这是拿着东西出去臭显摆了,让娘知道了,打断你的腿。”
“我才不怕呢。”
刚说完,丈母娘和二嫂端着几盘热气腾腾的菜进堂屋了,黄世明犹如惊弓之鸟,吓得躲了起来,要是他娘知道自己把“京八件”给村里的小伙伴吃完了,自己免不了一顿揍。
饭菜上桌了,丈母娘喊道:“吃饭了,有福,快过来坐,陪你爹喝两杯。”
一家人围坐在桌前,黄父拿出了珍藏的药酒,这还是张有福送的,一直没舍得喝,今天过年就拿出来了,给几人都倒上酒,就连黄雪琪都倒了一小杯,他兴致勃勃的说道:“来,有福,咱们一起喝点儿,今天过年高兴。”
张有福起身说道:“好,一起喝一杯。大家新年好!”
众人纷纷起身,举着酒杯,喊道:“新年好!”
说罢,大家一饮而尽。
今天黄家人高兴的很,丈母娘一个劲的招呼张有福吃菜,“有福,快点尝尝娘的手艺有没有退步,这红烧肉今天可是炖了好久,软糯得很。”
张有福连忙站起来道谢,一边吃着红烧肉,一边赞扬道:“娘的手艺还是那么好,好吃入味,肥而不腻。”
老丈人和丈母娘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家里的几个孩子都抢着吃菜,小豆丁看的直乐,在姨姨身上来回直蹿。
酒过三巡,饭桌上的氛围越来越热闹了,张有福开始发压岁钱了,一人发一个红纸包的十块钱。
黄世明三人接过钱,美滋滋的揣进衣兜里,钱还没在衣兜里捂热,就被黄母和二嫂搜刮走了,美其名曰帮你们存着。
最后张有福还偷偷塞给小姨子一个红包,然后就轮到老丈人、丈母娘和二哥、二嫂给小豆丁发压岁钱了,一人给了五块钱,这就是过年的乐趣,你来我往的。
结束之后,二哥举着酒杯,搂着张有福,大着舌头说道:“三妹夫,你比大姐夫强,一年到头他是来不了一次,要不是看在他对我大姐好的份上,我早就骂他了,你也得这样,不然我……”
张有福感觉二哥好像用话点他呢,立马说道:“二哥,你放心,我肯定对雪菲好的,保证不让她受半点委屈。”
二嫂立马接话道:“三妹夫,别听你二哥瞎咧咧,喝点马尿他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
这时,丈母娘转移话题道:“有福啊,雪菲什么时候生啊?在哪生?到时候我要去看看的。”
张有福放下酒杯,回答道:“娘,快了,估计五六月份吧,我都安排好了,去协和医院生,到时候我通知您过去。”
“好,到时候我过去照顾雪菲坐月子,生小豆丁的时候,就是我伺候雪菲的,她什么习惯,我都知道。”丈母娘高兴的说道。
张有福还巴不得呢,有丈母娘照顾自己媳妇,自己也少操点心,毕竟母女俩好相处,不像婆婆伺候儿媳妇坐月子,时间久了,就会产生矛盾。
一家人吃吃喝喝三个多小时,光是酒就喝了五六瓶,老丈人和二哥早就喝的晕乎乎的,已经回屋躺着去了,张有福还好,也就喝了几杯药酒,其他的都进了玉佩空间里。
刚吃完午饭,黄雪菲的堂哥黄世德就来了,他听说张有福回来了,有个事情想要咨询一下。
“有福,过年好啊!”
张有福起身从衣兜里掏出牡丹,“世德哥,过年好啊,来,抽支烟。”
“世德来了,快屋里坐,让有福给你倒杯茶喝,你五叔中午喝多了,陪不了你了。”黄母站在厨房说道。
“五婶,我不找我五叔,我找有福有点事情。”
黄世德笑了笑,走进堂屋,看向拿着茶壶给他倒茶的张有福道:“有福,不用倒茶了,我不喝,我过来找你有点事咨询一下,咱们到院子外面聊聊。”
张有福放下手里的茶壶,跟着黄世德到了院子外面。
“世德哥,有什么要紧的事,还要出来说。”
黄世德点着手里的烟,抽了一口,“不错哟,摩托车都开上了,看来在铁路上混得不错!”
张有福也点了一支烟,“还行吧,有个摩托车方便,这玩意速度快。”
黄世德想了想,组织了一下语言,把一支烟抽完了才开口说道:“有福,就是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的事情,小岗村早就包产到户了,你在铁路上,消息灵通,你有没有听说我们京城这边什么时候开始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世德哥,你知道的挺多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我知道,这事我们张家村的书记胆子大,已经开始自己偷偷搞了,但这事地区政府也没有文件指示,还不好说,等着吧,估计要不了一年就会下发文件指示的。”
张有福看着黄世德,表情认真的说道。
黄世德有点激动道:“有福,你见多识广的,你说我要是自己先搞起来,不会有事吧,现在农村都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我们不能天天磨洋工吧,那哪天才能吃饱饭。”
“世德哥,你说得对,不过大伯是村书记,你可以问问他的意见啊?”
“问过了,他不同意,说政策还没有定论,瞎搞要出大事的。”
张有福想了想,继续说道:“这样啊,我们这里是首都,可不比小岗村试点,京城郊区农村的农业承担着较强的副食品供应任务,所以比较谨慎,不过包产到户是必然趋势,你再等半年,估计要有眉目的,在这之前,你和大伯可以先计划着,等到政策有了,你们可以立马推行啊。”
黄世德道:“我爹也是这么说的,让我等着,不过你说的有道理,我们可以先计划起来,有了政策,立马推行。”
张有福知道四九城郊区的农村也有试点,不过只是部分生产队,范围很小,也很谨慎,1982年京城地区农村才有相关政策,直到1984年底,首都附近郊区农村超过98%的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也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首都农村的主体地位。
张有福这样说,黄世德大概知道该怎么做了,冲着厨房的五婶喊了一声,然后就向屋外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