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找来老教授
作品:《七零,踹白月光后下乡发家娶村花》 当得知两个孩子先学会喊爸爸,林子阳觉得高兴的同时,又更觉得亏欠了。
他这个当爸爸的,非常不合格,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了。
林子阳希望发动机改进的任务完成后,宋老那边别那么快给他安排新的任务了,让他多休息一段时间,在家多陪陪媳妇和孩子。
林子阳带了一会孩子,便知道这段时间老娘和丈母娘有多辛苦了。
平平和安安刚学走路,需要大人一直弯腰拉着他们的小手,帮他们站稳。
这么小的孩子,喜欢到处跑,这就需要大人一直跟在他们后面。
几圈跑下来,孩子不觉得累,但大人却累得直不起腰。
感受到带娃的辛苦,林子阳更加感谢老娘和丈母娘的帮衬了。
老娘还好说,在华国,父母基本都会帮子女带孩子,在某种程度上,算是理所应当了
但丈母娘帮带外孙的真不多,人家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人家帮了,就得记住这份情。
所以林子阳一定会把老丈人和丈母娘当成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去孝顺,不会跟他们分彼此。
晚饭做好了,许柔喊了陆家人一起来吃晚饭。
陆家人知道林子阳回来了,也想和他聊聊,欣然答应了许柔的邀请。
两家人一起,一边吃一边聊,直到晚上七八点才吃完。
陆家人走后,林子阳这边赶紧洗漱。
想着晚上能上媳妇的炕了,可不得把自己洗的香喷喷,不然都不好意思碰媳妇。
许柔知道儿子和儿媳妇分开了这么长时间,小别胜新婚,免不得要亲热一番,所以晚上和林子楠一起,带平平和安安睡觉。
平平和安安现在快一周岁了,夜奶上个月给断了,晚上很好带了。
不过两个小家伙夜里还得把尿,大人需要起夜两次。
虽说有尿布,但尿布湿了不及时处理,孩子会很难受。
每晚给孩子把尿,这样孩子能舒服点,也不会造成红屁股。
两口子隔了四个月没见,林子阳都快憋坏了,拉着陆晓雪就是疯狂索取。
陆晓雪庆幸,他们家修的是土炕,这要是木质床,在林子阳的折腾下,肯定得散架。
林子阳像头饿狼,折腾到大半夜才睡觉,原本每天六点钟就准时起床的陆晓雪,第二天睡到了九点多。
虽然在睡懒觉,但林家人都没有去喊她。
因为家里人都知道,小两口昨晚肯定亲热了,既然亲热了,难免会累着,当然得多睡一会。
反正陆晓雪起来也没什么事,不如让她多休息一会。
陆晓雪睡到自然醒,睁开眼,发现家里就她起的最晚。
她床边空空,根本没见到林子阳。
陆晓雪想不通,她阳哥的体力咋就那么好?
昨晚辛苦的明明是他,结果他还不觉得累,也没多睡一会,早早的就起来了。
陆晓雪从房间里出来,许柔说道,“晓雪,早饭在锅里温着呢,你洗好了就去吃。”
陆晓雪红着脸应了一声,“好,妈,我知道了。”
虽然婆婆什么都没说,但陆晓雪还是会觉得尴尬,不好意思。
此时的林子阳吃过早饭,已经出来溜达了。
他想亲自查看大队的发展情况,出门在外这么久,除了家里人,他最惦记的就是生产队的事,现在回来了,可不得到处看看。
四个月没回来,林子阳惊奇的发现,大队的变化真不小。
之前大队看起来很破败,基本家家户户住的都是土坯房,但今年焕然一新了,不少人家都盖上了砖瓦房。
对比土坯房,砖瓦房自然更加气派,而且住起来也更加舒适。
除此之外,林子阳还发现大队内部修了路,而且修的还是石子路,路面很宽。
大队有了石子路,更方便队员们的出行,也更方便对外货物运输。
大队能修路,主要还是因为集体账目有结余,不差钱。
这要是没钱,肯定是不能这么大手大脚花的。
林子阳看了一圈大队的变化,又去找到大队长胡长平。
昨天一心只想着跟家里人团聚,林子阳都没来得及去找胡长平。
现在没什么事了,便找了时间,跟他聊聊大队的情况。
林子阳主要想了解的就是大队今年的粮食收成问题,还有榨油厂和养猪扬的经营情况,以及大队的人才培养进度。
胡长平这会儿正带着队员们在田里干活,今年的粮食快要收成了,每年的秋收都是最关键的时期。
虽说现在大队靠副业挣了不少钱,但对于他们这些乡下农民而言,永远会把粮食收成放在第一位。
见林子阳找过来,胡长平放下手里的活,和他聊了起来。
他知道这小子有时间肯定会过来找他的,不来找他,肯定是在忙自己的事。
两人聊了好一会儿,关于大队的各项发展近况,胡长平都说的很详细。
大队的榨油厂发展一直很稳定,养猪扬效益也不错。
现在生产队的养猪扬不光养猪,而且还出售猪崽幼苗。
所以相比去年,养猪扬又多了一门收入进项。
大队的副业发展顺风顺水,都不需要投入太多人力了,现在大队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在人才培养上,希望能早点把本地人培养出来。
那些知青到底不是本村人,迟早有一天也会离开。
在知青们离开前,生产队必须得培养出长久可用的人才。
村里的学校已经办起来了,之前胡长平从县里请来一个老师,这段时间又多请了两个。
其中一个还是平反回来的大学教授。
前些年发生的事,给不少知识分子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这些人虽然被平反了,却没有回到原有的工作单位,而是回到老家,打算平静的了此残生。
胡长平听说了这种情况,当即就上门拜访,请他们来胡家湾生产队任教。
胡家湾生产队给的工资报酬并不低,考虑到乡下比较安全,所以老教授才同意了来这里任教。
为了能尽快把人才培养出来,胡长平把这位老教授留在了大队,还单独在大队划了一块地,给他修了砖瓦房,改善老教授的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