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1978年的国庆节,国庆氛围庄重而热烈!
作品:《下乡知青做赘婿》 杨耀奎和三叔虽然饭菜做得都不错,但他们只是会家常菜。
吴百川做的菜不但好吃,还好看,手艺绝对能跟国营大饭店大师傅的手艺媲美。
众人边吃边夸,秦兰和徐倩倩夸完了,就开始不停地问问题了。
吴百川的父亲就是厨子,他的手艺是在父亲熏陶下自学成才的。
下乡到皖省,吃了那么多年徽菜,自然徽菜也会做了。
关键他还是个疼老婆的男人,有时间就给老婆做好吃的。
虽然家里生活条件不太好,但他是有知识文化的人,愿意琢磨怎么用最普通的食材做出最好吃的饭菜。
他的手艺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今天他看到这么多好食材,更是用心去做,好几道菜都是超常发挥,连他自己都没想到竟然能做出这么美味的菜。
沈卫东打开酒,男同学喝茅台,女同学喝干红。
沈卫东端起酒杯,二话不说,领着大家先走一个。
连着喝了三杯,才说道:“其实我昨天说高铭阳的那些话的确有些上纲上线了,要是他能别抱着那些小心思,我还挺愿意参加他的联谊会,同学嘛,在一起吃个饭,加深感情是好事,将来出了校门,同学感情才是最难得的。”
吴百川深有感触,他接着沈卫东的话说:“卫东说的是,我们当过知青的更是深知这一点,现在想起曾经跟我一批下乡的知青,还是时常想念他们,想想当初我们一起受过的苦,我还是最幸运的,要是将来我有能力帮他们,我一定会帮。”
他这番话说得有些沉重了。
这几人中,只有沈卫东跟吴百川是知青,其他人很难理解这种同甘共苦中产生的情谊。
沈卫东虽然能共情吴百川心中那些感慨,可他在乡下真没受过苦,比他在老家强了不知道多少倍。
“哈哈!不说这些了,你们没下过乡体会不到我们知青间的那种感情,还是说别的吧。”
吴百川看气氛有些沉闷了,就打了个哈哈,想终止话题。
徐倩倩却把话题接过去了。
“沈卫东,小曼说你到乡下两三个月就开始住她家了吧?”
沈卫东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道:“我岳父不是在市里学习吗,也不能让小曼一个人在家住啊,我是没办法才去她家住的,不过我们俩一直都是分开住的。”
秦兰听完了,鄙视地看着沈卫东说道:“行了,解释啥呀,你跟小曼是不是商量好了,她跟我说你住她家时也解释你们没住一起,哎!怎么感觉你们像是欲盖弥彰呢?”
沈卫东不想再解释了,他看了一圈其他人,讪讪地笑了笑,“我说的是真的,哎!不解释了,解释你们也不会信。”
林学兵在一旁拍马屁道:“五哥,他们不信我信啊,哎对了,你对象家不是农村的吗,你岳父怎么还要去市里学习呢?”
沈卫东没想到这些人都以为小曼是农村人,连秦兰和徐倩倩也是这么认为的。
他跟宋亦泽说过杨耀奎的事,宋亦泽应该是没跟秦兰说这件事。
当几人听说沈卫东在乡下找的媳妇是县公安局局长女儿,都惊讶于他这运气也太好了吧。
沈卫东解释完自己家的事,话题又回到小团体这个话题上了。
徐倩倩提议,这次聚会,算是 “京大” 好同学联谊会,以后每月都要聚餐一次,地点还是沈卫东家。
众人都赞同徐倩倩的建议,因为她的建议成立 “好同学联谊会” 主要目的就是吃。
几人目的跟她相同,这种级别的聚会,都快赶上国宴了,不赞同那不是傻子吗?
沈卫东当然明白这些人目的了,不过他不在乎,天天吃都吃不穷他,这些人来了还能帮他打扫房子。
这可是好事啊,满足他们口腹之欲,还能解决自己头痛的问题。
沈卫东当即表示:“行,食材我包了,做菜老大包,我家卫生你们包了,你们觉得如何?”
没人会否决,帮沈卫东家干活虽然累,但他家饭菜好吃啊。
所以,沈卫东的提议,全票表决通过。
席间觥筹交错,几人吃得兴高采烈。
酒足饭饱后,收拾完餐桌,几人坐在院子里闲聊到快天黑。
晚上几人在沈卫东家又吃了顿晚饭,然后一起坐车回“京大”了。
第二天,“京大”学生会接到参加“天安门广扬国庆群众游行”的通知。
学生会开始按系选拔参与游行活动的学生,距离国庆不到半个月,选出的学生还需进行队列训练。
此时的“京城”已入秋。
被选拔参加“天安门广扬国庆群众游行”的学生们,投入了紧张的训练。
沈卫东也在其中。
京城天气干燥且炎热,大家每天顶着烈日,在操扬上练习步伐、口号和道具使用,常常汗流浃背。
十月一日国庆节。
京城的国庆氛围既庄重又热烈。
天安门城楼悬挂着伟人画像,广扬中央摆放着大型花坛,四周插满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的标语格外醒目。
首都各界于天安门广扬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
来自工厂、学校、机关的群众组成的方阵,手持花束、彩带或标语牌,列队通过天安门广扬,抒发对国家发展的热忱。
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作为 “新时代” 的大学生群体,也参与到国庆庆典中,展现高校新生力量的风采。
沈卫东与 “京大” 的同学们置身于 “青年方阵” 之中,手擎 “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标语牌,走过天安门广扬。
1978 年的国庆节,既留有计划经济时代的朴素印记,又涌动着改革开放的前奏。
它见证了中国由 “以阶级斗争为纲” 转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的历史拐点。
天安门广扬的红旗与百姓餐桌上的红烧肉,共同构成了那个年代独特的节日记忆 。
庄重中饱含希望,朴素里蕴藏着对未来的憧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