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棒槌沟”发生的一桩桩事,还都是大事。
作品:《下乡知青做赘婿》 小曼走了,沈卫东又恢复了单身生活。
寂寞的时候,总会让沈卫东想起“棒槌沟”这个他生活了近两年的地方。
他不知道的是,“棒槌沟”大队前一段时间发生了很多事。
一桩桩,都是大事。
第一件大事: 李大牛子的儿子李栓柱,原名叫宁延亮,是香港商人宁承泽的儿子。
宁承泽的父亲是一名爱国实业家,新中国成立后,决心将家里企业交给国家管理。
然而在1958年国内掀起的一场“大运动”中,他被扣上了“不法资本家”的帽子。
最终,宁承泽的父亲心灰意冷,选择自杀身亡。
宁承泽的妻子扔下一岁的儿子,跟他离婚后回了娘家沪城。
偌大家中只有照看孩子的保姆,这个保姆就是李大牛子的母亲。
宁承泽一个人在国内无法再待下去,他想冒险逃往香港,但宁延亮才一岁多,便将孩子托付给保姆——李大牛子的母亲,并给了她家里大部分的钱和票。
李大牛子的母亲对宁承泽家很忠心,答应照顾抚养宁延亮。
她告诉宁承泽,会把孩子抱回老家吉省的“棒槌沟”,让儿子李大牛子抚养,就说是自己的孙子,改名叫李栓柱。
等将来有机会回国内找孩子,就到“棒槌沟”李大牛子家,儿子李栓柱就是宁延亮。
宁家在香港有产业,宁承泽到了香港后很快接手了家业,但他一直挂念儿子,却不敢跟国内联系。
直到今年国家政策变好、变宽松了,他才联系上国内一些老关系。
在老关系的帮助下,他顺利联系上江岔县领导,说明自己的情况,并答应给县里捐了一笔钱。
宁承泽回到国内,直接到了江岔县,在江岔县委书记的亲自陪同下,来到“棒槌沟”见到了儿子。
李大牛子怎么将宁延亮抚养长大的,宁承泽已经打听清楚。
儿子没遭过罪,也没接受过良好教育,还跟李大牛子一样懒,但李大牛子对他是真的好,村里没人怀疑过宁延亮不是李大牛子的儿子。
但李大牛子还是在宁延亮身上耍了些心思,让他儿子跟李大牛子女儿睡在一间房里,想把女儿强塞给自己儿子。
这些心思宁承泽知道后没责怪李大牛子,人性使然,他懂,也理解。
不过儿子宁可出去睡别的女人,也没跟自己以为是亲妹妹的李大牛子女儿做过违背伦理的事,这是优秀品德,还是天生的。
宁承泽带走儿子时,也把李大牛子女儿带走了。
他没说让李大牛子女儿做自己儿媳妇,但会像对亲生女儿一样,给她富裕的未来,算是报答李大牛子和他母亲的恩情。
李大牛子他母亲去世好几年了,他之所以懒,是因为他家根本不缺钱花。
“财不外露”这句话在任何年代都通用,他母亲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一再告诫他。
所以外人只看到了他的懒,没注意到他们一家人皮肤油光锃亮的。
李大牛子家房子重新翻盖了,盖的是三间红砖大瓦房,由宁承泽出钱、公社土建队来盖。
房子盖得比大队部还气派。
村里人都说李大牛子这是积了大德。
闺女跟着宁老板去香港享福了,老两口在家住着最好的房子,天天吃香的喝辣的,这就叫“懒人有懒福”。
第二件大事,是“棒槌沟”通往公社的路开始修了,听说修的是水泥路,连村里的路也要修。
修路的钱也是宁承泽出的,他说修路的理由是:“这个村是我儿子宁延亮成长的地方,这里永远是他的家乡。
修路是给儿子积德,也是感谢李大牛子一家人的恩情,更要感谢这个村子让宁延亮快乐成长。”
路每天都在加班加点施工,县施工队保证,落雪前一定把这条路修好。
第三件大事,知青点最后一个知青也走了,知青点的房子不能空着,大队刘书记跑了几趟公社,申请建“养猪场”的手续。
“养猪场”申请手续批下来了,知青点已改成“养猪场”,负责养猪场的是杨耀慧两口子,他们家已经搬到知青点住了。
第四件大事,小翠疯了……
“京大”在小曼走的一周后,开学了。
沈卫东结束了一个人独处时寂寞,回到学校,开始了紧张学习的校园生活。
他买了辆自行车,每周日或是时间允许,晚上都要回家住一晚。
房子不能没人住,还得时常打扫。
院子太大、屋子太多,收拾一次,沈卫东都累得半死。
这套房子,如今成了他的负担。
他没时间常去图书馆,却和秦兰、徐倩倩来往频繁起来。
三人在食堂常同坐一张桌吃饭。
秦兰和徐倩倩没了当初的那些心思,与他坦荡交往,让不明情况的人羡慕不已。
林学兵早就羡慕沈卫东了。
他跟秦兰、徐倩倩说过沈卫东结了婚,可两人怎么还和沈卫东在一起?
他问过沈卫东几次,沈卫东都实话实说,他却不信。
直到厚着脸皮融进三人小圈子,才知道沈卫东说的原来都是真的。
韩建国这学期没来,辅导员说他因一些原因,学校劝他退学了。
沈卫东想到岳父杨耀奎信中写韩建国的那些事,知道他应该是摊上事了,还可能是大事。
他不喜欢这个人,原因不是他身上藏着的那些事,主要是因为第一次见面时,他眼神里流露出对小曼的觊觎。
沈卫东不会跟别人讨论韩建国的事,寝室里讨论了两天,也渐渐不再说他的事了。
新学期,学习任务还是跟上学期一样紧张。
只是这学期,学生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学习节奏,也有时间去做一些娱乐事情,校园业余生活因此开始变得丰富多彩。
学校倡议、院系教师牵头成立了各种兴趣学习小团体,如诗社、文学社、合唱团、话剧社、科学讲座等,还组织了校篮球队、乒乓球队等体育团体。
沈卫东好像突然发现了很多新事物。
就在他犹豫着要参加哪些团体的时候,秦兰、徐倩倩找到了他——她俩想组建“外语沙龙”,邀请沈卫东担任组长,她俩任副组长。
沈卫东从小到大在学校没当过“官”,当听到徐倩倩和秦兰的想法时,当即就答应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