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 解决方案

作品:《大明:七岁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

    大明。


    因为朱元璋的出巡,导致让朱雄英产生一个新的想法。


    虽说如今的大明各地,已经贯通了铁路,百姓们出行已经方便了许多。


    但现在的铁路,局限性依旧很大。


    比如,想要从某地前往另一个行省,或者是某一个城池。


    乘坐火车的话,仅仅有一条铁路可以到达,并且沿途只能在固定的地方停靠。


    如此一来,百姓们与商人们想要利用火车出行或者进行贸易的话。


    只能被迫集中赶往车站,然后等待着火车的到来。


    即便是皇孙朱雄英已经在不造成拥堵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调配火车数量了,但依旧无法满足百姓们的需求。


    尤其是现有的火车数量,放眼整个大明来说,实在是过于微不足道了。


    正是因为想到了这一点,一个新方案不由在心底浮现出来。


    那就是被自己遗忘许久的神器“水泥”,又该重新派上用场了。


    当初自己将水泥弄出来,只是单纯的想要好好的规划一下城池。


    后来又将水泥用在修建江南的抗洪堤坝上,从而让江南百姓们的安全与粮食生产得到了保障。


    除此之外,又简单的铺建了几条路外,便再也没有使用过水泥。


    朱雄英坐在案前,指尖轻轻敲击着桌案上的铁路舆图。


    舆图上用朱砂标出的铁路干线,像一条条赤色的脉络,纵贯南北、横连东西。


    可那些没能被朱砂覆盖的州县,就像散落的珍珠,只能隔着遥遥距离望着干线的光芒。


    他越想越觉得,水泥这条路走得通。


    铁路是大动脉,那用水泥铺就的道路,便能成为连接大动脉的毛细血管,将便利输送到每一处角落。


    次日天还未亮,朱雄英便带着几名东宫侍卫,径直往工部而去。


    此时的工部衙署才刚刚开衙,官吏们正捧着卷宗匆匆而过,见皇孙亲至,纷纷驻足行礼。


    工部尚书秦逵听闻消息,忙从署内迎出,躬身道:“臣秦逵,参见皇孙殿下。不知殿下今日驾临,可有要事吩咐?”


    朱雄英摆了摆手,径直往里走:“秦尚书不必多礼,今日来,是有一事与你商议。”


    说着便将舆图铺在工部的议事桌上,手指点在那些铁路干线旁的空白处,开口道:“你看,如今铁路虽通了十余行省,但各县各镇想要到火车站,少则几十里,多则上百里,全是泥泞土路。


    百姓赶车去车站,遇着雨天便陷在泥里,商货更是损耗大半。


    若用水泥铺建支线道路,将这些州县与火车站连起来,岂不是能解了眼下的困局?”


    秦逵盯着舆图看了半晌,眉头却渐渐皱起:“殿下所言虽有道理,可水泥……


    臣记得先前修江南堤坝时,水泥用量已是不小,如今若要铺建道路,所需数量怕是天文数字。


    且水泥的配方虽有存档,可此前只用于堤坝与少量铺路,若要大规模使用,原料供应、烧制技艺怕是都跟不上啊。”


    朱雄英早料到他会有此顾虑,从袖中取出一本册子递过去:“秦尚书且看,这是去年江南堤坝的用度账册。


    当时水泥烧制只用了三座窑,便支撑了百里堤坝的修建。


    如今若在各州府选址建窑,就近取用石灰、黏土,既能减少原料运输之费,又能加快烧制速度。


    至于配方,我已想过,此前的水泥虽耐用,却凝固太慢,若加入适量石膏,便能缩短凝固时间,更适合铺路使用。”


    秦逵接过册子细细翻看,越看眼神越亮。


    他抬头时,眼中已没了疑虑,只剩几分振奋:“殿下思虑周全!只是……如此大规模的工程,所需民力、银两怕是不少。”


    朱雄英语气笃定道:“民力不必担忧。


    如今各地多有闲置民夫,若按修铁路时的规制,给民夫发足工钱、管够饭食,百姓只会踊跃参与,不会觉得是劳役。”


    他话锋一转,指尖在账册上顿了顿,眼底满是自信道:“至于银两,如今我大明商税因铁路贯通已连增三年,去年更破千万两;


    海外贸易的丝绸、瓷器远销南洋、西洋,光市舶司的税收便够支应数项大工程;


    再加皇家皇庄、官窑的盈余,哪还需从国库另行拨款?


    我倒有个主意,既能盘活民间资本,又能让百姓共享修路红利。”


    秦逵眼中闪过好奇:“殿下有何妙计?”


    朱雄英一字一顿道:“成立一个路建集团,由皇家牵头,从皇庄盈余与官窑收益中拨出资金注资,再联合江南商户、各地世家共同参与。


    集团专司水泥路修建,不仅负责施工,还管着沿途的窑厂、石料场。


    更重要的是,咱们把集团股份拆分成份,拿到皇城的股份交易所去卖。


    皇家占股五成,这部分资金从皇家自有产业中出,剩下的五成拆成小额股份,让百姓、商户都能买。”


    这话一出,秦逵先是一愣,随即面露惊叹:“殿下竟有这般魄力!


    只是股份交易所此前只卖过盐场、粮行的股份,修路这般浩大的事,百姓敢买吗?”


    朱雄英语气笃定道:“皇家牵头,再加上我大明如今家底殷实,百姓手里有余钱,怎会不敢买?


    百姓信朝廷,更盼着路能修好。


    何况水泥路修成后,沿途商税会涨,驿站营收会增,集团还能在路边设茶肆、驿站,每年的分红定然丰厚。


    这般稳赚的买卖,他们求之不得。”


    当日下午,朱雄英便请了户部尚书一同议事。


    杨思义初闻“路建集团售股”,先算了笔账:“如今民间商户手头宽裕,寻常百姓也因年景好有了闲钱。


    若皇家带头注资,再把股份拆成小额,定能引得众人争抢。


    这般一来,既不用动国库一分钱,还能让民间资本为朝廷办事,真是妙极!”


    朱雄英早有盘算,点头道:“正是这个道理。


    集团总股额定为一百万两,皇家从皇庄与官窑收益中拨五十万两占五成。


    剩下的五十万两拆成五万份,每份十两。


    十两不多,寻常百姓也拿得出来,商户要多买也可,最多限买一百份,免得有人囤股抬价。


    明日便让交易所贴出告示,三日后开始售卖。”


    消息一出,皇城顿时炸了锅。


    百姓们围着交易所的告示栏,七嘴八舌地议论:“皇家从自个儿产业里拿钱牵头修路?还让咱们买股份分红?”


    “如今日子好过了,十两银子咱也拿得出来!就算不图分红,能走上好路也值了!”


    商户们更是动心,江南最大的布商张万隆直接让人备了一千两,早早去交易所外排队:“如今大明哪样生意不赚钱?跟着皇家做买卖,稳赚不赔!别说一百份,有多少我要多少!”


    三日后,交易所开门的那一刻,早已等候在外的人群瞬间涌了进去。


    柜台前,百姓们攥着沉甸甸的银子,高声报着要买的份数;


    商户们的管家捧着厚厚的银票,争着往前挤。


    负责登记的吏员手忙脚乱,笔墨换了一支又一支,账簿写满了一本又一本。


    不到两个时辰,五万份民间股份便被抢购一空。


    消息传到皇宫时,朱雄英正与秦逵商议工地选址。


    听了交易所的回报,秦逵惊得手里的图纸都掉了:“竟……竟卖得这般快?


    这五十万两民间资本,加上皇家的五十万两,一百万两工程款,竟一日便凑齐了!


    且分文未动国库,殿下这法子,真是绝了!”


    朱雄英笑着拿起茶杯,抿了一口:“这便是如今我大明的底气。


    百姓日子富了,才有闲钱投资;


    皇家产业丰了,才能牵头做事。


    如今钱已到位,原料、民夫的事也理顺了,剩下的,不过是选个黄道吉日,便可开工。”


    杨思义也匆匆赶来,脸上满是喜色:“殿下,交易所那边还来报,好多没买到股份的百姓都在问,后续还会不会增发。


    还有些外地商户,专门派人从苏州、杭州赶来应天,说就算等上一月,也要等着买下次的股份!”


    朱雄英道:“后续自然有,等皇城到句容的试点路修好了,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咱们再增发山东、河南路段的股份,到时候怕是抢得更厉害。”


    众人闻言后,急忙施礼道:“殿下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