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把合成孔径雷达搞出来

作品:《四合院:五零开局,悟性逆天

    就这样,各个技术组齐头并进,在李铭的统筹协调下,一个个难题被逐一攻克。整个基地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氛围:紧张但不混乱,忙碌但有序,每个人都心中有目标,手上有任务。


    一个月过去了,卫星的各个子系统陆续完成,开始进入集成测试阶段。


    测试实验室里,一个金属舱体引起了李铭的注意。这是一个特殊的真空热环境模拟舱,用于测试卫星在太空环境中的表现。


    "这个舱体能模拟多大的温差?"李铭问道。


    测试负责人回答:"目前可以模拟-60℃到+120℃的温度范围,但真空度还不够理想。"


    李铭思考片刻:"改进一下抽气系统,加装一级扩散泵,应该能提高真空度。另外,温度梯度控制也需要更精确,我们要模拟卫星从阳光直射区进入地球阴影区的瞬间温度变化。"


    几天后,改进后的测试舱正式投入使用。李铭亲自钻进狭小的实验舱,进行天线指向性的最终调校。


    "再向左偏2度,"他对外面的同事喊道,"然后锁紧固定螺栓,注意扭矩控制!"


    这项工作极其精细,需要在模拟失重和极端温差的环境下完成。李铭的白大褂已经被汗水浸透,但他依然专注于每一个微小的调整。


    "好了,这样就能确保信号始终朝向地球,不管卫星处于轨道的哪个位置。"李铭终于从舱体中爬出来,脸上带着满意的笑容。


    随着工作的深入,团队成员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铁军"氛围。那些最初持怀疑态度的老专家们,被李铭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热情所感染,不仅全力投入工作,甚至主动申请加班。


    "李总师,我想再多试验几次这个线圈的缠绕工艺,"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工程师对李铭说,"我觉得还有优化空间。"


    李铭感动地拍拍老人的肩膀:"好,那我陪您一起。"


    就这样,日以继夜的工作终于迎来了回报。一个半月后,"启明星一号"卫星的整体组装完成,开始进行最后的系统级测试。


    测试大厅中央,那个八面棱柱形的卫星静静地悬浮在特制的支架上,表面铺满了深蓝色的太阳能电池板,顶部和底部各伸出一根细长的天线。尽管外形简单,但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和智慧。


    "各系统依次检查!"李铭站在控制台前,指挥着最后的测试。


    "通信系统检查完毕,状态良好!"


    "供电系统检查完毕,状态良好!"


    "姿态控制系统检查完毕,状态良好!"


    "科学载荷检查完毕,状态良好!"


    随着各组负责人的报告,李铭的心情越来越激动。从最初的构想到现在的实物,整个过程虽然充满挑战,但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


    "启动综合测试程序!"李铭下达了最后的指令。


    随着一声轻微的嗡鸣,卫星的各个系统开始协同工作。太阳能电池开始供电,通信系统发出信号,科学仪器开始采集数据,姿态控制系统保持稳定...一切都按照预期运行!


    测试结束后,整个大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许多人激动得泪流满面,互相拥抱庆祝。这一刻,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创造历史。


    李铭站在卫星旁,心潮澎湃。


    然而,李铭并未停止创新的脚步。


    晚上,当大多数人都已休息,李铭独自一人在设计室里,面前摊开了一张巨大的图纸。图纸上绘制着一种复杂的雷达系统,旁边密密麻麻写满了公式和参数。


    "合成孔径雷达..."李铭轻声自语,"这将是卫星的核心技术,能够穿透云层,全天候观测地面。"


    他仔细计算着每一个参数,不时做些修改。


    "难点在于信号处理,"李铭自言自语,"当时代计算能力有限,需要设计一种特殊的模拟电路来实现基本功能..."


    他埋头工作到深夜,终于完成了初步设计方案。这套合成孔径雷达系统一旦实现,将为龙国带来前所未有的地球观测能力,无论是气象预报还是地形测绘,甚至是军事侦察,都将达到当时世界无法想象的水平。


    传统雷达只能提供粗糙的反射信号,但合成孔径雷达能通过复杂的信号处理,将多次扫描数据合成高分辨率图像,甚至能穿透云层、植被,全天候观测地面。问题是,这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而五十年代连像样的电子计算机都没有。


    "得把算法简化到极致,用模拟电路实现基本功能..."李铭咬着铅笔,眉头紧锁。


    他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八个小时,桌上的茶水早已凉透,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在过去的几周里,卫星项目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但李铭还在琢磨如何让龙国在太空领域更进一步。


    "系统给的技术真是及时,"他自言自语,"航母猎手、远程火箭炮、磨姑蛋,再加上火箭卫星...现在是合成孔径雷达,简直就是开挂。"


    李铭拿起笔,在图纸上快速勾画出一个简化的信号处理流程图。他必须在不依赖复杂数字计算的情况下,用当时的电子元件实现基本功能。


    "模拟滤波器级联...相位检测器...机械扫描配合电子延时线..."


    李铭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他不断涂改、计算、推导,整个设计逐渐成型。这种设计虽然原始,效率低下,但理论上可行,而且完全符合五十年代的工业水平。


    "要是能直接上数字处理就好了,"李铭苦笑,"可惜这里连像样的晶体管都没普及,更别提集成电路了。"


    凌晨三点,当李铭完成最后一个参数计算时,他突然灵光一闪。


    "等等,为什么要直接上卫星?"他猛地站起来,在设计室里来回踱步,"我们可以先用飞机测试啊!"


    传统思路是先做地面小型试验,再上飞机,最后上卫星。但李铭突然意识到,合成孔径雷达的关键就在于"合成"二字,需要雷达在空间移动才能实现虚拟"大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