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62章 历史上的英雄们

作品:《万万没想到,竟被古人围观了日常

    {历史上,哪些人能被称之为英雄?}


    先秦时期的人们,并不太理解‘英雄’一词是何意,他们时代并没有这个复合词。


    唐宋以及之后的朝代,人们兴致勃勃,只要是有点雄心壮志的豪杰,就没人不希望自己被提到。


    民间,百姓们也在聊着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刘晓希简单的解释了这个词的定义。


    “首先‘英’这个字,原本是指草木之花,战国后期引申出了才华卓越的意思。


    ‘雄’,本是指雄鸟,后来扩展为勇武之人。


    到了汉朝时期,这两字逐渐组成一个词。


    到了汉末三国,这个词就会广泛使用了。


    如今这个词有很多含义,可以说是那些本领高强的人,也可以指为了人民利益英勇拼搏的人…”


    知道是什么意思后,先秦的人们也同后面那些朝代的人一样,讨论的讨论、思考的思考。


    项羽拍了拍自己手臂上的肌肉,还很自信的,他应该算是能力很强的吧,也是英雄人物了。


    岳云笑着对他爹说道:“爹,你在世人眼里也是了不起的英雄人物,保家卫国、抵御金人。”


    现代时空


    刘晓希喝了杯水,还在继续补充,“…从古至今几千年的历史,英雄人物也不少,比如古代的岳飞、文天祥、林则徐这些都算英雄。


    但我心里民国才是出英雄最多的时代,涌出了很多人为家国利益奋不顾身,这些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很多都是无名英雄。


    如果不是这些人,也不会有如今的新时代,想知道哪些人是英雄,人民英雄纪念碑会告诉世人答案。”


    光幕下


    各朝人士纷纷称赞,鼓掌声此起彼伏。


    很多百姓思来想去,能想到的英雄人物,也就是民国那帮孩子,在百姓们心里,真正的英雄就是为人民做主的那些人。


    而被刘晓希提到的岳飞,此时也是很不好意思的摆摆手,他这可不是客套,而是真的觉得和民国那帮孩子比,自己算不了什么。


    文天祥、林则徐他们的想法也差不多,真心觉得和民国那帮救亡图存的后人比,他们还很惭愧。


    一些帝王们心中涌出些许想法,这英雄的纪念碑,他们朝代其实也可以拥有的。


    李世民越想越觉得有必要,那些为了大唐江山社稷、为了百姓们利益付出的人,也应该记住他们的名字。


    想明白后,李二就准备下次上朝和大臣们商议商议。


    民国


    先辈们虽然都很谦虚,但眼里的笑却很明显,哪怕经常看到被后世人夸,但他们还是不能做到面色如常。


    “后世也涌出很多英雄啊,那些奔走在抢险救灾一线的人,都是英雄。”


    “一代人有一代代的英雄出现,这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


    而等刘晓希说完点开帖子一看,的确基本上评论区都是在提民国先辈们的,因为他们的确都是英雄,这也看得民国众人心里暖洋洋的。


    即便这个时代再不美好,但有孩子们惦记,他们很满足。


    —


    {李治为什么要杀舅舅长孙无忌?}


    李世民稍微好点的心情,瞬间又跌回谷底,想到大舅哥,这事情还得好好处理才行,不过现在还是要看看真正的历史上,雉奴为什么要这样干?


    长孙皇后心里闷闷的,但她不得不认真看,必须要弄清楚发生了什么,否则她都稀里糊涂的。


    长孙府上


    长孙冲忍不住看向他父亲,好吧,脸色还是一如既往的难看。


    长孙无忌手里的杯子重重的往桌上一放,语气凉飕飕的,“这个好外甥,最好是能让我死得心服口服,不然。”


    长孙冲有些纠结,“爹,姑姑一定是最为难的了。”


    长孙无忌看了儿子一眼,他如何不知道妹妹为难,可是李治都没念及自己是他亲舅舅,生死大仇,如鲠在喉,不可能就这样算了。


    而其他的贞观臣子们,忧心的也不少,李治把亲舅舅说杀就杀,他们要是活得够久的,那是不是也日子难过啊?


    {唐太宗死时,留下了两个辅政大臣。


    一个是李勣,也就是徐茂公,另一个是长孙无忌。


    那李治为什么要杀舅舅呢?他犯了什么罪?


    当时有一个叫李奉节的人,状告长孙无忌和监察御史李巢意图谋反。


    李治让许敬宗审查。


    许敬宗就上奏李治,说长孙无忌有谋反的苗头,为了避免此事暴露,必须尽快拘捕。


    李治就哭着说不忍心给舅舅判罪。


    许敬宗就劝他说,历史上汉文帝杀舅舅,谁说他了?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李治一听,感觉有道理}


    汉高祖时期


    刘邦愣了下,显然是没想到会说到自己儿子,刘恒这小崽子也宰了自己舅舅?


    不过刘邦并不认为是儿子的问题,他儿子在历史上的评价不低,杀舅舅肯定是这货干了什么出格的事情。


    皇宫内


    薄姬不敢置信的看着儿子,她儿子把舅舅杀了。


    可是看着笑得一脸乖巧的儿子,薄姬也不认为是儿子的问题,不过为了弟弟好,她还是写封信去让他老实规矩一点。


    薄昭也被自己死亡的消息吓到了,原本这段时间知道外甥会当皇帝,他都飘了,现在死亡的消息给他当头一棒,瞬间清醒了过来。


    汉文帝时期


    刘恒想到他亲舅舅不免皱了皱眉,他倒是不后悔,只是担心他另一个时空的母亲接受不了这个消息。


    武德年间


    李元吉心情很好的喝着小酒、哼着小曲儿,李世民家可有得闹了,闹吧闹吧,闹翻了自己才有机会,李建成那就是个怂货。


    被说怂货的李建成,现在唯一好奇的就是李世民会怎么解决这些事情。


    贞观年间


    李世民无奈的同时,也没忘记关注媳妇的情绪,毕竟最难受的肯定是皇后。


    “观音婢,要不你先去歇息歇息吧,这里有朕在,会处理好的。”


    长孙皇后感动于丈夫的体贴,可是还是摇了摇头,她哪里能若无其事的去歇着呢?这可关系到兄长的死因啊。


    此时,李承乾、李泰和李丽质三兄妹也来到了皇后宫内,担忧父母的他们还是决定来看看。


    李丽质抱住长孙皇后的一只胳膊,撒娇道:“阿耶、阿娘,你们别为了雉奴和舅舅的事情难受,对你们的身体可不好。”


    李泰拍了拍自己的胸脯,“小妹说的没错,你们要是心情不好,我们也不开心。”


    李承乾语气沉着,“这是雉奴和舅舅之间的事情,阿耶阿娘,你们别操心了,让他们以后自己解决吧。”


    李世民夫妻俩虽然感慨几个孩子孝顺懂事,但真要让他们不操心,太难办到了。


    ......


    长孙府上


    长孙家的众人,表情都很难看。


    长孙无忌眼里恨意不低,“好你个许敬宗,以后我们没完。”


    不管这事李治是不是主谋,许敬宗也是个帮凶,自己的死,他可脱不了关系。


    许家


    许敬宗真的是要哭了,长孙无忌还不得恨死他了,可是他有什么办法,如果没有上面的许可,他敢吗?简直是飞来横祸。


    {定谋反罪,肯定需要确凿的证据才行。


    至少要有动机吧,长孙无忌为什么要反?


    可是许敬宗没有抓到长孙无忌的任何把柄,长孙无忌就被流放了。


    在长孙无忌父子被流放几个月后,李治又让许敬宗、李勣等人复审此案。


    许敬宗派人追到黔州,逼长孙无忌自缢。


    长孙无忌一死,他的家产都被没收,亲属被流放岭南为奴}


    其他朝代的吃瓜群众,同情长孙无忌的也不少。


    尤其是百姓们也算是了解了官场的一面,原以为光宗耀祖,只是看多了也发现这当官不是什么稳妥的事情,一不小心全家都遭殃了。


    武德年间


    长孙无忌已经怒气冲冲的去找许敬宗算账去了。


    贞观年间


    许敬宗现在只想死一死,他和长孙无忌又没仇,真正想搞死他的怎么会是自己?但自己作为执行人,如今怕是把皇后、和长孙家都得罪光了。


    杜家,来看望杜如晦的房玄龄,和老伙计对视一眼,“接下来只怕有得闹了。”


    杜如晦心领神会,“这没办法,最头疼的还是陛下。”


    远在西北打仗的李靖,看了两眼光幕,继续练兵。


    在东瀛的尉迟恭咂咂嘴,这朝堂上肯定很热闹,可惜他看不到了。


    ......


    长孙府上


    长孙无忌看到自家的结局,终于是绷不住哭了,他自己死就算了,可是儿孙们却遭此大祸。


    长孙冲眼睛也哭得红肿不堪,原本以为他姑姑是皇后,父亲也是开国功臣,哪知道竟然会落到这样的下场。


    皇宫内


    长孙皇后也忍不住落泪了,那是她亲哥哥啊,他们兄妹自小相依为命,看到他一家落到这样的结局,又怎么会无动于衷呢。


    看媳妇哭了,李世民和几个孩子也一脸着急,忙着又是一通安慰。


    {逼迫长孙无忌自缢这事,许敬宗真的胆子会那么大?


    说长孙无忌谋反,这可能性微乎其微。


    作为长孙皇后的亲哥哥,兄妹俩自小被异母哥哥欺负,还把他们赶出家门,投奔舅舅家生活。


    他和李世民的关系一直要好,李渊起兵后,长孙无忌也一直在辅佐李世民,也是李世民极为信任的人。


    正因如此,才会在临终时将李治托付给亲舅舅。}


    光幕下


    各时空,也有很多人猜测是李治容不下长孙无忌。


    贞观年间


    李世民红着眼睛,语气斩钉截铁,“朕不信无忌会谋反。”


    长孙皇后自然也不信亲哥哥会这样做,可是兄长却得到这样一个罪名,她的心在滴血啊。


    长孙府上,到处都是呜咽声。


    长孙无忌流着泪,他也想不明白,这个外甥太狠了。


    {以当时长孙无忌的地位来看,他是没理由谋反的。


    况且当时唐太宗留下来的政治是非常清明的,朝中机构的运转也很健康。


    长孙无忌是一个文臣,他资历再深也没有兵权,李勣才掌军。


    即便他心里真的想谋反,但没有谋反的条件、也没行动。


    真有能力造反也不至于落到被流放的下场}


    各时空,不少百姓们明悟了,所以这长孙无忌大概率真的是被冤枉的。


    “这帝王家啊,果然没什么亲情啊。”


    “太正常了,伴君如伴虎啊。”


    “即便他真的是被冤枉的也没办法,明显就是要他的命。”


    ......


    贞观年间


    贞观大臣们心情复杂啊,连长孙无忌都得了这个下场,唉,颇有一种兔死狐悲的伤感。


    李世民大概已经猜到了,或许还是因为权力斗争造成的。


    长孙皇后被女儿扶着去歇着了,她的情绪起伏过大,丈夫孩子也实在担心她的身体。


    {那李治杀舅舅到底是为何?


    有一点是因为李治娶武则天一事,娶亲爹的女人,还要立她为后,长孙无忌不同意,更不希望他废后,两人之间有矛盾。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为了削弱关陇集团的势力。


    很多人都知道,李唐的建立和贵族集团是分不开的。


    长孙无忌是关陇集团的核心成员,这里面的人都是由关中望族组成,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长孙无忌作为关陇集团的核心人物,加上在朝中的影响力巨大,门阀势力太庞大,自然威胁到了皇权,李治作为皇帝,肯定不允许这种情况持续存在}


    这下,各时空原本不明白的百姓们,也弄清楚了。


    一些Z治家早就已经猜到了,主要是无冤无仇的情况下杀亲舅舅,那思来想去,大概也就是权力斗争。


    李世民看着这个分析,沉默了,站在他的角度上,也不允许有任何势力威胁到皇权,所以他明白李治的想法。


    长孙皇后也能看明白,但这两个都是她的至亲,她实在是不忍心看到其中任何一个人受到伤害,对她而言太残忍了。


    她的哥哥啊,怎么就不听她的劝告呢。


    长孙府上


    长孙无忌知道是这个缘由后,受不了打击的他一下子看着老了好几岁,他和李治都是站在了各自的立场上,现在说对错已经不重要了。


    长孙冲担忧的看着他爹,“父亲,你怎么样?”


    “没事、没事儿,扶我进屋躺躺。”


    ......


    {从王皇后、还有萧淑妃这两人被废,就能看出来李治的想法。


    王皇后,她是出自于太原王氏,也是关陇集团的一员,她的舅舅是柳奭,官至丞相,出身河东柳氏,可惜的是王皇后无子。


    萧淑妃则是来自江南的萧氏一族。


    李治现在就想通过培养庶族,来打压关陇集团。


    恰好,武则天出身不高,正是这个选择。


    所以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废,武则天被扶上后位。


    杀长孙无忌也是必须的,目的是把关陇集团一网打尽。


    所以李治不查不问,但主导了全程。


    在他死后,武则天也对剩下的门阀势力继续清理。


    长孙无忌被冤杀自然值得同情,只能说两人所处的立场不同罢了}


    光幕下


    宋元明清这些朝代的人少不了讨论的,这些朝代的文人对历史的了解更清楚。


    贞观年间


    关中望族们都在想办法保住自身,毕竟按照历史的发展,未来门阀会逐渐消失,长孙无忌就是活活的例子了。


    皇宫内


    李世民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出宫一趟安慰安慰大舅哥,唉,他的死也是冤枉,李治是自己儿子,自己这当父亲的不可能不管不问,如今也只能自己去安抚了。


    长孙皇后知道后,也想一起来娘家看看哥哥,它实在是愧疚。


    夫妻俩打算来的事情,长孙无忌倒是不知道。


    他正躺在床上忧郁、悲伤。


    被这么一打击,他什么都不想了,虽然年纪不大,但都有了告老还乡的念头,只是就这么一走,他还是很不甘心,这一路闯过来不就是为了功名利禄吗?


    周武时期


    武曌静平静看着光幕上说这些事情,懒得发表任何意见,后世人说丈夫的一些话,她是赞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