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贷款

作品:《重生1990:搞钱搞事样样行

    “大晚上的,咱们别乱跑了,就这家吧!”


    他指了指路边一家挂着"友谊宾馆"牌子的三层小楼。


    彼得罗夫娜抬头看了眼大片剥落的外墙,欲言又止的推了推眼镜。


    张舒全当没看见,安顿好伊万后,他敲开了苟子强的房门。


    这小子正光着膀子擦头发,狗熊般的身材很有视觉冲击力。


    “狗子,明天你和陈冲他们先回去。”


    张舒径直坐在床沿,从兜里摸出包蓝盐阜点上。


    “啊?”


    苟子强一愣,擦拭的毛巾悬停在半空。


    “舒哥,刚到京都,咱们不是还有事要办的吗?这么急回去?”


    张舒把还剩大半包的烟连着火机抛过去。


    “我和陆真留下,其余人全都回去。另外,有件事需要你回去办!”


    “啥事啊?”


    苟子强接住烟盒,一脸茫然地眨眨眼,眼神中充满智慧的光芒。


    张舒弹了弹烟灰,“带上你的身份证和营业执照,去银行办一下贷款!”


    “贷、贷款?”


    苟子强挠了挠头:“舒哥,我连存折都没有,也没去银行取过钱,办贷款怕是搞不定啊!”


    张舒被烟呛得咳嗽两声,笑骂道:“你这是点我啊!放心吧!过年保证让你存上!”


    他正色道:“让马卫国领着你去办!


    他当这么多年厂长,跟银行、工商方面都很熟。如果银行要你提供抵押材料,就让韩明把厂子的产权证书和财务报表这些给你!”


    苟子强挺了挺腰板,把湿毛巾往肩上一甩:“明白了舒哥!我们明天乘坐最早一班飞机回去!”


    他顿了顿,又小心翼翼地问:“那...贷多少啊?”


    张舒看了他一眼,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能贷多少贷多少,一两千万不嫌少,一两个亿不嫌多!只要银行敢放,我就敢要。”


    这个时期,私营企业去银行贷款并不容易,尤其与国营单位相比较。


    国营单位实行"指标配给制",贷款额度由计委下达,审批流程简单,只需要向银行提供上级单位的批文。(俗称"红头文件")


    私营企业就比较麻烦了,不但需要完整财务报表、抵押物证明等商业文件,实际利率还要上浮20-30%。


    这种社会资源分配极具差异性,某银行1990年内部文件显示,国营单位坏账率高达35%仍可以持续放贷,而私营企业贷款不良率仅3.2%但审批通过率不足40%。


    保国企、防外资的"双轨制"金融生态,直到1994年《商业银行法》出台才逐步改变。


    不过在盐市,信诚汽车厂早已不是普通的私营企业了。


    随着员工规模突破千人,平均工资水平已经达到国营单位的1.5倍以上。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每天早上厂区门口的小吃摊越来越多,工人们的钱包里有了钱,自然也就舍得消费。


    根据韩明给他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信诚直接雇佣了盐市机械系统1/20的劳动力,连带养活上下游配套企业3000多名职工。


    张舒有这个自信,以目前信诚的资质,哪怕他不去走动关系,银行也会允许用"订单质押"来替代房产抵押。


    这种情况放在普通的私营单位身上,是绝无可能的。


    一夜无话……


    "咚咚咚!!!"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传来。


    “老弟!老弟!快起来!”


    伊万扯着嗓子,用力的拍着门。


    张舒瞬间睁开眼睛,一个激灵从床上弹了起来。


    他一把扯开房门,左右张望:“老哥,发生什么事了?”


    伊万穿着件花里胡哨的衬衫,挺着啤酒肚站在门口,满脸笑容:“难得来一次京都,你不得带我们逛逛啊!”


    说着晃了晃手里的相机,“我都准备好了!”


    “操!!”


    张舒翻了个白眼:“我特么还以为你被人追杀呢!”


    他揉了揉太阳穴,看着伊万身后同样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彼得罗夫娜,无奈地叹了口气:“等着!我去洗漱!”


    十分钟后,张舒黑着脸走出宾馆,看着马路旁的伊万正冲他招手。


    “老弟!这里这里!”


    他是一万个不情愿,陪女朋友逛街那是情趣,陪俩老毛子算什么?


    看着伊万那件花里胡哨的衬衫在晨风中飘荡,搭配上满脸的络腮胡,真特么像只发情的大公鸡。


    但没办法,钱难挣屎难吃,也只能咬着牙给俩人提供点情绪价值了。


    “乌拉!京都!”


    伊万举着崭新的理光XF-30相机,对着长安街"咔嚓"一张,金属机身在他毛茸茸的大手里像个玩具。


    张舒拦了辆面的,座椅上还留着上一位乘客的烟味。


    伊万庞大的身躯挤进来时,车身明显往下一沉,减震器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


    “师傅,天安门。”


    张舒掏出一张崭新的第四套人民币十元票子。


    司机师傅从后视镜里打量着两个老外,悄悄把"不拉外宾"的牌子翻了过去。


    如果不是有张舒的存在,司机是不会拉老毛子的。


    在这个时期的京都,出租车拒载老外是很普遍的现象。


    当时老外消费使用外汇券,而普通出租车司机无法直接兑换或使用外汇券,需通过单位统一结算,流程繁琐。


    其次涉外司机需经过政审、基础外语培训,极其麻烦。


    最主要的是政策风险,90年代初,社会氛围相对保守,司机担心与老外接触会引发不必要的政治审查。


    这种怕麻烦的心理,导致大多数司机为避免纠纷直接选择拒载。


    面的路过王府井东风市扬时,国营早点铺前排着长队。


    穿劳动布工作服的工人端着铝饭盒,炸油条的油烟混着豆汁的酸味飘进车窗。


    伊万突然拍着车窗大喊:“停!停!我要吃那个金色的中国面包!”


    张舒被他缠的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带他们挤进人群,买了两根油条。


    伊万举着油条:“彼得罗夫娜,快给我和这个华夏法棍合影!”


    眼见排队的大爷大妈越聚越多,像看大马猴似的将俩人围成一圈,张舒赶紧拉着两人离开,太丢人了。


    到了天安门,彼得罗夫娜非要跟执勤的武警战士合影。


    小战士红着脸站得笔直,她鲜红的指甲在橄榄绿军装上格外扎眼,张舒赶紧塞给战士一包蓝盐阜。


    “这才是真正的华夏!”


    伊万兴奋的举起相机开始调整焦距。


    张舒实在没法忍了,阴沉着脸发出警告:“你想被当成间谍抓起来?不要再拿着你的破相机在这里随意拍摄了。”


    伊万举起双手:“抱歉!第一次来天安门有些兴奋,我会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