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一举两得的改变想法

作品:《四合院:收走贾家房秦淮茹抵债

    刚跑到不远处,那孩子突然脚下一滑,一下扑倒在地上,手里的窝头一下甩了出去。


    旁边一条狗瞬间冲过去,一口咬住窝头就要跑。


    小孩大怒,翻身爬起来,一下扑过去搂住狗脖子,把窝头从狗嘴里抠出来,一脚把狗踢的惨嚎着跑了。


    顾英华刚要笑,就笑不出来了。


    那孩子把刚从狗嘴里抠出来的窝头,直接放到嘴里吃了起来。


    跟着来的庄为民看的直摇头,轻轻叹息。


    “要不是搬过来到了光荣村,跟着书记安排做事……”


    “我们老家都是这样。”


    向前进轻轻说道。


    庄为民叹息一声:“咱们以前打仗的时候,这样的情况不也多的是?”


    “可这都解放这么多年了,还这样……”


    顾英华默然点头:“进村子去看看。”


    “老百姓日子过成这样,是咱们这些当官的失职。”


    几个跟着来的公社干部,顿时都低了头。


    实际上,这个公社才成立多久?


    这不是他们的责任。


    但是既然已经是公社内的人了,顾英华这么说,也没错。


    ……


    一直到二月底,顾英华彻底走访完所有村子,回到三山村,人都瘦了一圈。


    看着手里完成的调查报告,顾英华心情沉重。


    实在是太穷了……


    除了最早的三山村几个村,还有慢慢跟着种蘑菇的村子,那些还没普及的村子的情况真的太差了。


    怪不得当初听说顾英华想要搞个公社专门搞蘑菇,上面直接厚着脸皮往他手里塞村子。


    实在是这些山村,比外面能有些有平地的村子都差的太多了,一直处于半饥饿状态,可县里没办法,解决不了。


    许多村子一家三口只有一条棉裤的事情,真的是不少见。


    任重道远啊。


    甚至,这让顾英华有点留下来的冲动。


    但是他很清楚,留下来,自己只能改变小部分区域的状态。


    回去,到轧钢厂,发展起来,才是更好的选择。


    坐在村委的办公室,顾英华看看身边那几个最早跟着自己种蘑菇的村子的村长。


    但是他没说话。


    走访这些村子,他是特地带着他们来的。


    而且,这几个村子的村长,如今也在公社里有职务的,带着他们去调研走访也合理。


    吴老生几个人蹲在地上,默然无声。


    “大爷爷,你看,他们距离咱们才多远?”


    “咱们闹革命,不就是为了让穷苦的老百姓都吃饱穿暖,有好日子过吗?”


    “咱们种蘑菇的技术,能让大家都吃口饱饭。”


    村里人对种蘑菇技术要交出去,带着大家一起种蘑菇这件事情虽然不忤逆顾英华,但是私底下是绝对不肯传真本事的。


    顾英华很清楚如今他们这些人的想法,所以,带着他们特地去看了这一圈。


    吴老生轻轻磕磕烟袋,轻轻点头,看看其他人:“咱们都是过过苦日子的人,如今日子过好了,也不能忘记帮扶其他人。”


    “而且,小顾连长早就给咱们安排好了。”


    “都别藏着掖着了,回去组织人。”


    “三山公社,是一个整体,不能让别人说我们富裕了,就忘了本。”


    其他人纷纷点头。


    几天之后,站在操场上,顾英华看着面前最早种蘑菇的四个村安排过来的一共三十来组人,每个组的人都是各个村挑出来的种蘑菇的好手。


    每个组,都有三山公社那些要学种蘑菇的村安排来的民兵陪着。


    顾英华笑着点点头,走到队伍面前。


    他看着下面的人,摆摆手,下面的人立刻都安静下来。


    “我们这几个村,是最早种蘑菇的村子,也是我顾英华培育出来的种子。”


    “这是我们三山公社致富的种子!”


    “今天,我们要把这颗种子,撒遍三山公社。”


    “带着三山公社的四十个村的父老乡亲富裕起来。”


    “将来,我们还要发展更多的产业,让涞源县富起来,让更多人富裕起来,都过上好日子。”


    “我们的新国家,新社会,不是过去的老社会,就是要让所有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多的我不说,村里都说过了。”


    “我就一句话,别在意这点蘑菇技术,这点蘑菇技术,能让全公社都富裕起来就是最大的使命。”


    “我们都是革命老区,都要有这样的思想觉悟。”


    “将来,我们一定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家家有车……有自行车的好日子。”


    “出发。”


    下面响起热烈的掌声,陈卫红喊了一声,队伍立刻各自出发。


    顾英华松了口气。


    让技术传播出去,在这个时代,真的不容易。


    识字率是问题,更大的问题,是人们对技术的封锁。


    不过还好,顾英华在这里的威信足够,还是让这几个村,彻底放开了技术封锁。


    虽然顾英华手里有专家,但是专家就那么几个,真正的普及,需要数量众多的基层技术员。


    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涉及到大规模的人群,就从来都不是简单容易的事情。


    人口多了,地域面积大了,任何小事都会变成大事。


    这些人,顾英华打算过一段考核一下他们的技术和识字程度,如果达标,和顾广志那边的农学院商量一下,看能不能把他们变成技术员。


    如果把他们变成技术员身份,成为推广技术的技术员,可以很快扩大蘑菇的种植面积,不需要占用耕地,专门找那些条件不好的山区之类的地方。


    顾英华前世就一直很遗憾,那些革命老区,明明为革命奉献那么多,最后却……


    种蘑菇在这个时代是个大杀器,靠着这个,如果能让老区改变,提前富裕起来,将来会不会不再出现那些事情?


    当然,这需要因地制宜。


    顾英华回去,开始写一封长信,打算分析一下这个事情,和顾广志商量一下。


    技术员大力推广技术,一定会带来改变,不只是为了改变村民的生活状态,积分肯定也是巨大的。


    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经历过今年过年的总结,顾英华发现,自己的行为,只有切实改变了,才会有积分。


    如果只是自己路过,虽然出现了不同,但是没能让老百姓感觉到好处,也是没积分的。


    甚至,就算自己已经行动,只要没好处拿到手里,或者老百姓不认可,也是没积分的。


    考虑过技术员的事情,顾英华又开始考虑,能不能让农学院那边组织一个专家队伍,带一些学生,去走走各地,研究各地可能的靠种植富裕起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