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准备回家过年
作品:《四合院:收走贾家房秦淮茹抵债》 村里发了信给轧钢厂,要求顾英华带他们继续完成改造。
顾英华不想回,村里不放,县里也不放,公社这边初创,更是离不开人,厂里也没办法,只能答应请求。
外界风声如火如荼,顾英华在山村里,任由外界风来风往。
他坐在大柳树下,看着山慢慢变的枯黄,秋天过去,冬天即将到来。
手边的技工学校主要教材,已经编写的差不多。
而技工学校同时要负担的学校文化教育教材,则是交给了林家良等人。
他们比阎埠贵可强多了。
顾英华回去之后,这几个老师,他也是要用的。
即便不能常驻,也要搞个轮转,过去教学。
这些老师说是小学老师,其实水平很高,全部窝在这里,屈才了。
趁着这半年时间,文化教育方面的教材,也已经基本完成。
老师和知青们,如今都住在专门建起来的宿舍楼。
虽然是宿舍楼,可楼里都给盘了炕,这是杨师傅特地做的,各种措施也特别加固了。
山里的冬天还是冷的要命,盘炕是目前最好的,如今已经开始烧炕。
这里可烧不上暖气。
顾英华来到学校一侧的老师宿舍,带着李大刚挨家查看各家的炕。
冬天取暖这可是根本,刚盘的炕,也要看看有没有问题。
十几个老师的家属对这里都十分的满意。
虽然比起后世空调暖气的宿舍当然比不起。
可在这个时代,窗明几净,家具齐全,一家五口人能分三间,已经是非常好的待遇了。
尤其是村里供应粮食充足,从不限制他们定量,这才是他们最感激的。
这个年代,吃饭是最重要的头等大事。
一个人挣的工资,不敢说全部,也基本上大头全在一家人吃喝上。
林家良家的屋子里已经热乎起来,几个老师和林家良盘坐在炕上,商量下一步的教学。
他们是真的打算在这里扎根了。
尤其是如今光正式的老师就十五个,加上冉秋叶就十六个。
这让这个小学彻底的完善起来。
在这里,村民给的待遇好,吃的好住的好,教学也不用担心乱七八糟的事情,反而让他们找到了心灵的宁静。
如今三山村公社成立,三山村将会成为之后公社成立的公社驻地。
顾英华也提前告知过他们,要做好准备,几年之内,就把初中搞起来。
他们还得分出老师和知青,到公社的其他几个中心村子建立小学,争取让全公社的孩子都能读书。
一旦小学普及,三山村这边的学校,会成立初中和小学的联合体,接纳甚至整个公社的孩子来读书。
这里,会变成一个小型教育中心。
这让他们一下全部都彻底的忘记了之前的事情,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中去。
更加上,他们这一批老师都是志同道合的同志。
如今能够在一起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更是安心。
“顾处长您来了,快进来坐,外面这天已经冷了。”
林家良最近明显的气色好了许多,甚至胖了一点。
顾英华笑着走进来,突然快走两步,把那个腿断了的老师按在椅子上:“几位老师都在,正好,我有点小事。”
“张老师的腿好点了没?”
张老师被按回去,感激的看着顾英华:“已经好了,我都已经不用拐杖了。”
“这里吃的好住的好工作安心,我的伤也养的好。”
“村里人照顾的好。”
“最多这个冬天过去,就彻底好了。”
说着,他还想要站起来。
顾英华笑着说道:“你别激动,坐着坐着,大家都坐。”
晚上的夜校,白天的小学,老师们做的很好。
如今村子里,就连几个老头老太太都能认识几个字。
如今全村除了奶娃,基本上都认字。
普通的青壮年,每天晚上都被吴老生他们拿着棍子抽着学认字,现在读书看报纸,基本都没啥大问题。
“再过一个多月就过年了,我过年期间,要回去一趟的。”
“得差不多十六以后才回来。”
“村里事情如今都差不多。”
“学校也没问题。”
“就是我走的这一段,你们还是要继续抓好教育,同时,可别忘了写批斗材料,多写写送上去。”
“村里有什么事情,你们也多帮着看着点。”
林家良和老师们当即点头。
顾英华看看他们:“过几天,槐树崖那边,会有一批退伍老兵安置过去。”
“到时候,会安排一批孩子过来读书,你们要提前准备一下。”
“估计孩子得不少。”
说着,顾英华看看外面,这当初规划,还是不够大胆。
这学校,有点小了。
大不了扩建,无非就是往后面开山建楼。
林家良当即大喜:“好,好,学生越多越好。”
“能让全国的孩子都读书最好了。”
顾英华……能管好公社就不错了。
本来,顾英华前几天就可以回去了,但是他没着急回去,就是为了等这批老兵过来。
这一段,顾英华一直在筹备回去过年的物资,同时也要给那至少五百多个退伍老兵准备半年的粮食供应。
他们举家搬迁过来,可是不容易,头一年肯定要补贴一点。
但是值!
听说顾英华要回去过年,村里人很是舍不得。
尤其是吴老生他们,十分期盼顾英华能留在这里过年。
他们也清楚,顾英华本身还有重要的工作在身,趁着过年回去,也要有很多事情做。
听说他要回去带些东西,村里人立刻四处张罗。
村里的蘑菇提前安排好,等顾英华走的那天,给他现摘新鲜的。
几个村的人都得到消息,统一行动,保证顾英华能带回去最新鲜,最好的蘑菇。
除了蘑菇,村里人专门安排人,去山里各个村子到处收各种野味和山里的野货。
不管山里的野猪兔子野菜蘑菇,还是村里养的肥猪鸡鸭牛羊,还有富裕的粮食蔬菜,只要能吃的,能收的,全部收。
顾英华给的钱足够,反正是公家出钱。
给的价格也比当地高,这一下让东西很快汇聚而来。
尤其是听说是顾处长给城里采购,周围的村子,立刻把村里能卖的,全都主动送过来了。
那些听说消息,要划归三山公社的几十个村,立刻都行动起来,全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