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明天有兔子肉呢

作品:《四合院:收走贾家房秦淮茹抵债

    这饭菜要是谁敢浪费,刘知言就敢大嘴巴子抽他。


    打了菜,刘知言有点不知道该往哪走。


    他平常没这么迟钝,可自从进入三山村的一切,都让他迷糊。


    “喏,饼子在那边框里,吃多少拿多少,还是一样,只要不浪费,吃多少都行。”


    “还愣着?还不把碗拿过来,打汤啊。”


    “在咱们这,管饱。”


    在这里的人,都知道规矩,大嫂也是看刘知言是个生面孔,跟着顾英华,却也没有太在意,以为是刚过来的普通干部,特地讲了一句。


    饼子就那么放在一个大框里,都没人分,也没人看。


    谁爱拿多少拿多少。


    这要是放到其他村子或者食堂,那还不被人抢光了?


    刘知言看到这饭菜,有点慌。


    真敢吃这么多?


    可看到前面顾英华也是两个大碗,还伸手拿了五六个大饼子放到菜上端走,他才放心的去抓了两个饼子,看一眼后面排队的孩子们,他又放下一个。


    都是饿过的人。


    两大碗菜了,够吃了。


    陈卫红正好在他后面,看到他的样子,忍不住脸上微微一笑。


    刚来这里,他还是不习惯。


    他随手抓了两个大饼子,盖到刘知言的菜碗上。


    “尽管吃,这里吃的不缺。”


    “饼子不是只有这一筐,后面这不又抬出来了?”


    各个村如今虽然富裕了,但是自己种粮食从来不放松。


    而且不用交公粮,都是用蘑菇交公粮的份子,供销社还给他们一份口粮补贴,可以有自己的定量。


    这就让几个村子的肚皮可以尽管放开了吃。


    可真正放开了吃,不过两个月之后,村里人发现,自己的肚皮也吃不下那么多了。


    为啥?


    油水多了!


    如今各个村除了种蘑菇种果树,跟着学种药是主业,其他的农业生产,那也是一丝都不耽误。


    顾英华既然来了农村,也不会蠢到除了种蘑菇种果树中药其他的啥也不干。


    家禽养殖,家畜养殖,这都是顺带的,反正村里人老人孩子都闲不着。


    各个村如今都是大批量的养鸡鸭鹅猪羊。


    山里搞这些家禽的养殖还是挺有条件的。


    尤其是几个村都靠着山里的河水溪流,尤其是养鸭子和鹅,成本极低。


    顾英华让顾广志那边安排了一个养殖专家过来,在这里开发养殖,如今每个村都有一个专门的养殖小组。


    一个村要是没有上千只的鸡鸭鹅,那是要被笑话的。


    而且,养殖专家还打算在这里展开大规模的农业养殖试点。


    山里不合适种田,但是能开发搞养殖,也是一条富民路子。


    一旦成功,这里能建起养殖扬,那出产规模可就……


    目前只是试点,却也依然让村里人一下富裕起来。


    至少吃喝是绝对不在意了。


    尤其是养兔子,那更是让山里人都喜悦无比的,这里开了山洞养兔子,效果不比种蘑菇差。


    只是如今兔子养殖,还没形成规模,无法大量交售。


    但是满足自己村的吃喝,那是绰绰有余了。


    只是,即便富裕了,节俭,依然是人们刻在骨子里的,绝不能浪费。


    而村民们,不管多累,都绝不停留,每天忙完了自己的那份工作,不要工分,也要帮着村里把其他事情做好。


    用吴老生的话说,出点力气流点汗就能换来粮食,换来肉,这是几千年没有的好日子。


    谁偷懒,那就是丧了良心。


    跟着顾英华回去房间,顾英华用头点点他的房门:“去自己房间吃。”


    “我这人多,坐不开。”


    刘知言连忙点点头,回到自己房间坐下,忍不住百感交集。


    今天,他能看到的,只是三山村的冰山一角,还没去见过连绵的蘑菇洞,还没看到那铺满河面的鸭鹅呢。


    更没看到已经开始漫山遍野种植的果树,还有正在开辟的山里药田。


    坐在桌子面前,看着这满满两大碗菜,三个大饼子。


    这要是放到自己在城里的家里,一家人一天也不敢吃这么多菜。


    更不要说还有肉。


    刚才听谁说了一嘴,最多三天,一定有一顿带肉的。


    “明天有兔子肉炖蘑菇。”刘知言笑着拿起筷子,抹抹眼泪。


    他看一眼旁边自己放着的钱和菜票,大嫂们没收,让他等月底交一回就行了。


    本来顾英华他们的饭, 是在村里做,可后来这里的大嫂们在食堂里就商议了,反正要给孩子们做饭,顺手就把他们的份一起做。


    至于要交多少钱票?


    一个月,一个人,不管男女老少,只收三块钱和半斤肉票,十斤粮票,就让他们敞开肚皮吃。


    实际上,他们缴纳的饭票和菜钱,根本不够吃饭。


    但是几个村都商量好了,多吃的,几个村一起补贴,算是村里给下乡支农的干部一份补贴。


    这几个村,如今可是财大气粗,不敢说富裕,但是吃饭这方面,绝对管饱。


    给他们更多,他们死活不收。


    要是不在这做饭,他们就不愿意。


    山里人嘴笨,他们知道好日子是从哪里来的。


    他们不懂怎么说好听的,只知道让你吃好住好。


    顾英华也是没办法,只好按照他们的来,这是他们的一片心意。


    但是顾英华也绝不会亏了村民,每个月他都会和在这里吃饭的知青、干部们一起凑点钱,给学校添置点东西,或者给各个村里添置点东西。


    几天之后,刘知言陪着顾英华坐在大柳树下的石头办公区旁边。


    抬起头揉揉眼睛,刘知言摸着自己的大青石桌面,就心里忍不住的感激。


    这块大青石,是五个村民走了十几里山路,从山里背出来的。


    就为了给他做个桌面。


    这里的物质确实贫乏,但是这里的人,也确实淳朴热情。


    吴老生听说刘知言是顾英华的副手,要在这和顾英华一起办公,他就叫了村里人,带着几个壮劳力,去山里仔细挑选,背了这个大青石出来。


    顾英华在旁边看看他,笑笑,也不说话。


    老吴家的家风和家教,对人对事,那真是没的说。


    顾英华看看自己办公的石头桌子,还有头顶的大柳树,突然心里一笑。


    也许,再过几十年,如果这些都还在,会不会成为一个景点?


    到时候自己应该是顾厂长?还是顾书记?


    没准还是顾董事长。


    要是走仕途,自己怎么也得混个厅长市长?


    顾英华回过神来,递给刘知言一份他的工作规划内容。


    看着自己拿到手要负责的规划和计划,刘知言只是略微扫过一眼,就心里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