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非农业的福利

作品:《重生八七:我在农村做大席

    李春去厨房跟着老爸做蒜香粉肠,王慧兰把大哥大嫂叫到了屋里。


    “妈,你找我们啥事儿?”李海问道。


    王慧兰示意他们坐下,对大嫂说道:“丽君啊!老二这边现在太忙了,明天开始,你带着孩子过来帮我干活儿行不?”


    大嫂毫不犹豫的点点头:“行!距离秋收还有一阵子,最近地里面也没啥活计,明天大海上班我就带着孩子过来。”


    王慧兰继续说道:“秋收的时候你回去忙地里。等地里的活计都忙完了你再过来,老大晚上下班直接来这边,干完活儿吃完晚饭咱们一起溜达着回去。”


    大嫂闻听就是一愣:“妈,我们拖家带口的来老二这吃饭合适吗?”


    王慧兰摆摆手:“现在老二这边儿要货的越来越多,一天下来正经不轻快呢,你跟着干活儿在这吃饭不是应该的嘛!”


    大嫂跟李海对视一眼:“妈,我都听你的。”


    王慧兰点点头,这事儿就算定下来了,只不过刚才李春可不是这样跟她说的。


    李春是想让大嫂过来跟着老妈学习做凉皮,来年菜地要帮他种大蒜不用出去卖菜,让大嫂在镇上支个摊子卖凉皮。


    现在镇上都知道他家凉皮好吃,到了夏天销量一定很可观,出摊卖凉皮可比种地赚钱多多了。


    来年饭店要货大席用货可以直接跟大嫂预定,李春不差这点儿钱,更不想让老妈太过操劳,所以他准备彻底放弃制作凉皮了。


    李春是想拉大哥家一把,让他们的生活也尽快富裕起来,口袋里有钱了,将来就算大哥的工作不如意也不会有太多埋怨。


    二儿子能想着大哥,王慧兰心里高兴。


    但是她这个当妈的必须一碗水端平,不能让二儿子太吃亏,把赚钱道让给老大家可以,但是不能就这样白让给他们。


    正好冬天地里没活计,让老大媳妇儿过来给李春帮忙,她要是愿意帮忙干活儿,来年就把凉皮交给她做。


    反之,老大媳妇儿要是觉得自己吃亏闹情绪,那她这个当妈的还不能答应呢!


    等回到厨房,王慧兰把刚才跟大嫂说的话小声跟李春学了一遍,李春哭笑不得的说道:“妈,至于吗?”


    “怎么不至于?这事儿就听我的。”


    李春想了想,白来的不懂得珍惜,这样其实也挺好:“行,都听你的。”


    “爸,妈,你们今天晚上住这吗?”李春问道。


    “不住,干完活儿我们就回去。”


    “晚上还吃饭不?”李春问道。


    “不吃,刚吃完才多大一会儿?后面又吃了蘑菇和兔子肉,一点儿都不饿!”王慧兰说道。


    “既然不吃晚饭,那你们也别忙活了,现在就回去休息。”


    从凌晨两点忙活到现在,就连李春都累的不行,更不用说爸妈了,既然不在这住,那就让他们早点儿回村休息。


    老李:“还有好多活计呢,你自己.....”


    “我自己能行,你们快回去吧,一会儿又该黑天了。”


    李春不由分说把爸妈推了出去,让大哥大嫂陪着他们一同回村,王慧兰拗不过儿子也只能妥协。


    ......


    晚饭后,今天这场包席的热度彻底发酵开来。


    包席的概念前所未有。


    五十七桌的大席空前的盛况骇人听闻。


    院里四五百人吃席,院外三四百人眼睁睁看着别人吃席,凡是看到当时场景的人,无不震撼。


    而且,这么大的热闹刚好在镇中心,看到的人就更多了。


    茶余饭后,大家迫不及待把当时的场景分享出来,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附近十里八村,甚至周边乡镇都传扬开来。


    了解到包席的概念,非农业户口的人们全都来了兴趣。


    只需要支付一笔费用,剩下全不用自己操心,而且席面儿做的还相当漂亮,这简直就是针对他们非农业户口的福利呀!


    先不说别的,不用分轮次做席,所有吃席的人同时入座开席,那场面想想就相当热闹,光凭这一点诱惑力就太大了。


    再加上席面儿质量相当过硬,而且还有高中低不同的档次可以选择,实在太贴心了。


    大家凑到一起核算一下成本,包席的性价比那是相当划算。


    至于那座大院儿曾经的背景,真正在乎的人其实并不多,只要人们觉得划算愿意接受包席,那就总能找到理由劝说自己不要在意那些扯淡的细节。


    经过大家的口口相传,尤其是今天在孙家吃席的人亲口描述之后,绝大多数非农业户口的人们都动心了。


    兴奋之余也有遗憾,因为李春的名气现在彻底起来了,请李春做席的人太多,跟他预约办席也只能随缘,能约上算是运气好,约不上也只能望之兴叹了。


    非农业户口大多居住在家属院儿,场地有限,办席成本偏高,包席的概念对他们这个群体来说影响巨大。


    但是,这时期的农村人还是更倾向于在家办席,因此包席对他们来说就只是看个热闹而已,不过因为这场热闹,李春做席的能力已经彻底深入民心。


    如今周边的大石庙村,袁家庄村,马家庄村,雹神庙村等等,甚至相邻的冯营子镇都知道李春的名气。


    思想保守的老人依然坚持用本村村厨做席的传统,但思想灵活爱面子的人们却蠢蠢欲动起来,好多确定结婚日期的人家商量过后,已经准备尽快找李春预约档期了。


    有想法的做准备,没想法的听热闹,但是附近各村的村厨听到这些,心情就多少有些郁闷了。


    最近好多村厨在本村给人家办席,席间总能听到李春这个名字。


    “上菜太慢,不如庄头营的李春。”


    “ 菜做的齁咸,不如李春。”


    “年年吃席,翻过来调过去总是这几样菜,比人家李春差远了.....”


    李春的异军突起,把他们衬托的一无是处,不满的声音越来越多,各村村厨气急败坏的同时也在尝试着寻求更新,但是做出来的那玩意儿实在不尽如人意。


    随着李春的名气越来越大,附近村厨人人自危,担心李春渗透进来抢走他们的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