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炸虾片

作品:《重生八七:我在农村做大席

    “哎呀!哎呀!哎妈呀......”


    眼看着那些透明的片状物体就要沉底,可下一秒油锅中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那些片片急速膨胀变厚,几乎眨眼之间就布满了整口油锅,油炸和鲜香的味道弥漫整座厨房。


    王慧兰感觉自己的眼睛都跟不上变化的速度,简直不太神奇了,情不自禁惊呼出声。


    李春快速将满锅的片片捞出,之前只有一大把,现在却装了大半盆。


    王慧兰还没能从震惊中走出来,自顾呼喊道:“我的个娘诶!这咋跟变戏法似的,眨眼的功夫竟然就变得这么大了?这味道闻着咋跟炸鱼似的,不对,比炸鱼的味道还要香啊!”


    老李也是震惊了片刻,可毕竟是几十年的村厨,马上就看明白了。


    “这东西跟粉条差不多呀!”


    “没错,这就是淀粉做的。”李春说着拿起一片递给老妈:“老王同志,尝尝味道咋样?”


    王慧兰懵懵的接了过来,一口咬下去“咔嚓”一声,口感酥脆,味道鲜甜,她简直太喜欢了。


    “好吃,这个真好吃!老李,炸粉条也是这个味儿?”


    李春笑呵呵的说道:“这叫虾片,里面有鲜虾的味道,炸粉条可没有这个味道。”


    没错,这就是虾片。


    这是李春跟系统兑换的,贼便宜,他一次就兑换了五十斤。


    在南方早就有虾片了,但是这东西流入热河还要再等上几年,现在市场根本见不到,当地百姓从来就没有吃过。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虾片进入本地市场很快便风靡开来,连续多年都是农村宴席以及年夜饭餐桌上雷打不动的菜品,小孩子和女人尤其喜爱。


    不过,炸制虾片也是有技术的,油温必须要稍高一些,膨胀起来马上出锅。


    若是温油下锅,虾片吃油严重,上桌之后咬一口满嘴都是油,那是相当油腻。


    老李尝了一片也是赞不绝口:“这东西是谁研究出来的呢,吃着还真不错。”


    王慧兰意犹未尽的问道:“儿子,这些装盘之后还有剩余吗?妈还想吃。”


    “嗨~想吃你就吃呗。这东西咱多得是,我再炸一锅就完了。”


    “这虾片贵不?”王慧兰谨慎的问道。


    李春:“这东西跟粉条差不多。”


    聪明的老妈瞬间领会:“那就再炸一锅,一会儿蓝兰她们放学一起吃!”


    “都听你的!”


    李春先把水晶丸子和莲蓬冬瓜卷蒸上,然后又炸了一锅虾片出来,这次王慧兰可就不惯着了,一片接着一片根本停不下来。


    这时,刘国和两个年轻人先一步来到大院儿,看到空地上已经支上三张方桌,刘国就放心了。


    再看到花坛边上摆放的一拉溜大酒缸,另外两个小伙子眼睛一亮:“这些大酒缸看着可真带劲呐!我感觉在这吃饭,我能多喝半斤白酒。”


    刘国笑道:“那你还不如直接扎酒缸里面洗澡呢!”


    “哈哈哈......”


    李春听他们议论酒缸,心里满满都是成就感。


    别说他们了,就是李春自己看到这些酒缸都有马上喝一杯的冲动,这种感觉就跟一进入洗浴中心就想直奔休息室一样,会让人产生一种条件反射,越是爱喝酒的人,看到这些大酒缸心里就越舒服。


    “刘哥,我这整的咋样?”李春指着酒缸问道。


    “不错,真不错。这么多酒缸,没少花钱吧?”刘国问道。


    李春点头:“那敢情,花老多钱了, 都把我心疼坏了。不过为了让大家看着舒服,多花点钱也值得。”


    “兄弟,酒缸还是次要的。孙家人就在后面,眼看就要到了,你这准备的咋样了?”刘国问道。


    “早就准备好了,到了洗把手,马上开席。”


    “妥了!”


    不一会儿,孙跃平带着老家的亲戚和帮忙的工友来到大院儿。


    他们哥俩必须要留一个守家,若是临时有人前来吊唁,得有人招待才行。


    给他们家帮忙的都是曲轴厂的职工,老二孙跃平跟大家都熟悉,因此孙跃成主动要求留守。


    看到一亩半的大院儿收拾的干净平整,“用餐区”地面还洒了水,孙跃平满意的点点头。


    这可比在西大院儿胡同里挤着吃席强太多了。


    在看到那些大酒缸,所有人的反应都跟刘国他们一样,皆是赞不绝口。


    “孙哥,水池子这边洗手,入座之后马上开席。”李春说道。


    孙跃平跟李春握手笑道:“李师傅,你这太宽敞了。头几年派出所还在这里办公的时候,我过来办事儿,感觉那时候的院子好像没有这么大呀?”


    李春给他点了根烟说道:“的确是,原来的院子也就有七分地左右,后来街道进行扩建又宽敞了一些。”


    “煤棚子那边,晚上我让人用白灰画线,明天专门停放自行车,这样既安全又不会乱。洗手就在水池子那边洗,毛巾和肥皂都准备好了。咋样,满意不?”


    “满意,太满意了。要是菜品......”


    “放心,菜品我保证你更满意!”


    “那敢情好!”


    杨士满他们把餐具摆上,刘国张罗大家上桌围坐。


    上菜之前,李春从操作台下面拖出一只大竹筐,拖动的同时,筐里发出清脆的瓷器碰撞的声音。


    老李好奇的看了过去,顿时眼前一亮:“哪儿来的这么多小坛子?”


    确切的说那不是坛子,而是酒坛形状的瓶子,只能容纳一斤白酒而已。


    这是李春跟系统兑换的容器,专门用来装散白酒的。


    陶制,青黑色,素面光滑,瓶身上有一个红色草书“酒”字,这逼格可比玻璃输液瓶子高太多了。


    以后孔府家酒能够崛起,靠的不只是春晚广告效应,跟筐里同款容酒器也有极高的印象分加成,在目前还是简装玻璃瓶装酒为主流的时代,酒坛形状的容器绝对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爸,用这个打散白酒放在餐桌上咋样?”李春笑呵呵的问道。


    这次老李也不装深沉了:“好,太好了。用这东西装散白酒,如果不知道的话,看着比瓶装酒还要高级。这也是蓝厂长给你送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