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章 胜算渺茫?

作品:《我农家武状元,你让我作诗?

    那些原本还在犹豫、心中不服的外地将领,看着这一幕,心中最后一点抵触也渐渐消散。


    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更何况,他们也确实不敢去接那个烫手山芋。


    几名资历较老的将领互相看了一眼,最终,那位来自卢龙府的守将叹了口气,。


    他率先对岳鹏举抱拳,语气复杂却带着认命:


    “既然……既然诸位都如此说,那……本将愿听岳将军调遣。”


    有人带头,其他人也纷纷顺势下坡,尽管心中可能仍有疙瘩,但表面上都陆续拱手:


    “愿听岳将军调遣!”


    “愿听岳将军号令!”


    岳鹏举看着帐内终于达成一致的众将,心中暗暗松了口气,但肩上的压力却愈发沉重。


    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


    他不再犹豫,挺直身躯,脸上恢复了惯有的冷峻与果决,沉声下令,声音传遍整个营帐:


    “既然如此,岳某便当仁不让了!”


    “众将听令!”


    “敌军势大,且多为精锐,我军新聚,战力参差,不宜浪战!”


    “传令全军,立即依托定风坡地势,抢筑防御工事!深挖壕沟,广设拒马,加固营垒!”


    “我们要在此地,扎下根来,像一颗钉子,死死钉在这里!让武镇南的主力,寸步难进!”


    他的策略清晰而明确——防御!


    利用工事,弥补兵力和战力上的不足,将定风坡变成一个吞噬大坤兵力的泥潭,为吴承安和蓟城,争取最关键的时间!


    命令下达,整个定风坡的大乾军营,如同一个庞大的战争机器,开始轰然运转起来。


    半日后。


    通往蓟城的官道上,烟尘滚滚。


    吴承安与赵毅率领着一万精锐,正以最快的速度向蓟城方向急行军。


    这支队伍是吴承安麾下最锋利的矛头,经历了辽西府大捷和突破张奔阻击的洗礼,士气高昂,行动迅捷,如同一股势不可挡的铁流。


    然而,吴承安的脸上却看不到丝毫的轻松。


    他深知,定风坡的阻击战是整个计划的关键,也是最为凶险的一环。


    岳鹏举能否顶住压力,整合那些来源复杂的兵马?


    那些骄兵悍将会不会服从一个十八岁小将的指挥?


    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就在这时,一骑快马自后方风驰电掣般追来,马蹄声碎,打破了行军队伍的节奏。


    斥候滚鞍下马,单膝跪地,双手呈上一封密信,气喘吁吁地禀报:


    “将军!定风坡急报!”


    吴承安勒住战马,接过密信,迅速展开。


    赵毅也策马靠近,关切地望来。


    信上的内容,让吴承安那向来沉稳如山的面容,也禁不住微微动容。


    他逐字逐句地看着,目光在王宏发、马子晋、谢绍元三人的名字上停留了片刻。


    信中将清河、青山、清泉三县发生的事情,以及定风坡最新的情况,原原本本地叙述了一遍:


    王宏发如何扣押李立,如何亲赴军营,慷慨陈词,如何力排众议,夺兵亲征。


    马子晋如何识破牛寿的拖延之计,如何步步紧逼,最终陪同其出兵。


    谢绍元如何利用两县出兵造成的声势,如何以凌厉词锋和严重后果震慑胡彬与司徒青,亲自督军出发;以及最终,在定风坡大帐内,各方将领如何质疑岳鹏举的指挥权,岳鹏举如何以退为进,巧妙地将责任与压力摆上台面。


    而王宏发、马子晋、谢绍元三人又如何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率先表态支持,最终促成岳鹏举顺利接管指挥权,并已下令全军构筑防御工事。


    一幕幕,虽未亲见,却仿佛就在眼前。


    吴承安缓缓收起密信,目光望向定风坡的方向,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复杂难言的情绪。


    有欣慰,有感动,更有一种沉甸甸的感怀。


    他深知,若非王宏发那破釜沉舟的决绝行动,率先打破了僵局。


    若非马子晋那敏锐的洞察和不依不饶的坚持。


    若非谢绍元那老练的斡旋和关键时刻的力挺。


    仅凭岳鹏举一人,想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那些各怀心思、畏战自保的将领们乖乖听从调遣,汇聚成军,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王宏发、马子晋、谢绍元……这三位好友、同窗、臂助,在此危难之际,用实际行动,为他,也为这北疆战局,扛起了千钧重担!


    这份情谊,这份担当,远非言语所能表达。


    “好!好!好!”


    吴承安连道三声好,声音虽轻,却蕴含着极大的情感波动。


    他深吸一口气,将胸中翻涌的情绪压下。


    现在还不是感慨的时候,定风坡的兄弟们正在用血肉之躯为他争取时间,他必须抓住这用巨大风险和牺牲换来的战机!


    “如此一来,定风坡那边,鹏举当可稳住阵脚。”


    吴承安对赵毅说道,语气中恢复了一贯的冷静:


    “只要他能将武镇南的援兵拖在定风坡数日,我们这边,就有机会!”


    然而,一旁的赵毅脸上却依旧笼罩着一层化不开的忧色。


    他并非不认可定风坡方向取得的成果,但他更关心眼前的现实。


    “将军,”


    赵毅策马与吴承安并行,压低声音,语气凝重:


    “即便岳将军天纵奇才,真能在定风坡挡住甚至拖住部分大坤兵马,可我们眼前的蓟城,形势依旧不容乐观啊!”


    他伸出手指,盘算着敌我兵力:“围困蓟城的,是武镇南亲自坐镇的主力,足足有四万大军!而且皆是百战精锐!”


    “城内,韩帅虽在,但经过连日血战,能战之兵满打满算,恐怕已不足一万五千人。”


    他的目光落在吴承安身后这支虽然精锐,但数量仅有一万的部队上,忧心忡忡:


    “就算我们这一万人及时赶到,与城内守军里应外合,总兵力也不过两万五千人。”


    “面对武镇南的四万虎狼之师,兵力依旧处于绝对劣势!”


    “而且,我军是长途奔袭,人困马乏,敌军是以逸待劳,据营而守,这这仗,恐怕……”


    赵毅没有把话说完,但意思已经再明白不过。


    即便定风坡计划成功,他们这边正面战场的胜算,依然渺茫!


    这几乎是一场看不到希望的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