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授官

作品:《我农家武状元,你让我作诗?

    韩府灯火通明。


    王宏发三人拖着疲惫的身躯从马车上下来时,发现吴承安、韩若薇、雷狂和岳鹏举早已在府门前等候多时。


    屋檐下的灯笼在寒风中摇曳,将众人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


    “怎么样?”韩若薇第一个迎上前,鹅黄色的裙摆在雪地上格外醒目。


    谢绍元环顾四周,压低声音道:“进去再说。”


    众人会意,快步进入正厅。


    仆人们早已备好热茶和点心,炭盆里的火苗噼啪作响,驱散了冬日的寒意。


    刚坐下,谢绍元就迫不及待地开口:“吴兄,那朱文山果然有问题!”


    他将殿试时看到的可疑情形详细道来:“他拿到试卷立即就写,想都不想,分明是早就知道了题目。”


    韩若薇闻言,美目圆睁,一掌拍在案几上:“这家伙居然作弊!哼,真是不要脸!”


    茶盏被震得叮当作响。


    吴承安却神色凝重地摇头:“目前没有确凿证据,就算你们现在告发,太师和朱文成等人也会全力保他。”


    他看向愤愤不平的众人:“科举舞弊是重罪,他们必定早有准备,不会留下把柄。”


    王宏发握紧拳头,指节发白:“难道就这样眼睁睁看着他窃取功名?”


    “此事尚不明朗,”吴承安沉声道:“明日传胪大典,看看最终排名便知端倪。”


    他目光扫过众人:“记住,在掌握确凿证据前,切莫打草惊蛇。”


    岳鹏举若有所思:“吴兄所言极是,若朱文山真能提前获知考题,背后必定牵连甚广,贸然行动,反而会陷自己于险境。”


    雷狂冷哼一声:“这些权贵子弟,仗着父辈权势胡作非为,迟早要遭报应!”


    众人虽心有不甘,但也明白吴承安说得在理。


    韩若薇命人准备热水让三人沐浴更衣,又吩咐厨房熬了安神的参汤。


    这一夜,韩府众人各怀心思,辗转难眠。


    次日寅时,洛阳城还笼罩在黑暗中,皇宫外已经聚集了数百名贡士。


    王宏发三人抵达时,宫门前人头攒动,火把连成一片。


    寒风中,考生们呼出的白气凝结成霜,挂在眉梢鬓角。


    “王兄!马兄!谢兄!”


    熟悉的呼唤声传来,三人回头,看见同是幽州出身的赵温书和蒋文昊正向他们招手。


    两人挤过人群,脸上带着兴奋的红晕。


    蒋文昊搓着手笑道:“这次殿试感觉如何?”


    马子晋谦虚道:“尽力而为罢了,倒是你们,文章想必写得极好。”


    赵温书摇摇头:“前三恐怕是进不了,能中进士就心满意足了。”


    他压低声音:“不过听说朱尚书的儿子朱文山这次势在必得,也不知道这家伙哪里来的信心。”


    谢绍元与王宏发交换了一个眼神,正欲说话,忽然一阵尖锐的喝声传来:


    “肃静!”


    一名身着紫袍的宦官站在台阶上,手持拂尘,目光凌厉地扫视众人。


    喧闹的宫门前顿时鸦雀无声。


    “按会试名次列队,准备入宫!”


    贡士们迅速排成长龙,宫门缓缓开启,一队金甲侍卫鱼贯而出,开始逐一核对名册。


    进入皇宫的过程极为繁琐。


    每名贡士都要经过三道关卡的严格检查,连发髻都要解开查验。


    穿过重重宫门,众人终于来到金銮殿前的广场。


    旭日初升,金色的阳光洒在汉白玉台阶上,将整座大殿映照得熠熠生辉。


    御林军持戟而立,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气氛庄严肃穆。


    “宣考生入殿!”


    随着宦官尖细的嗓音,贡士们依次步入金銮殿。


    殿内金碧辉煌,九龙宝座高高在上。


    年轻的皇帝赵真身着明黄龙袍,头戴翼善冠,端坐于御座之上,不怒自威。


    “参见陛下!”数百人齐刷刷跪倒在地,声音在殿内回荡。


    赵真微微抬手:“免礼平身。”


    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今日乃传胪大典,诸位皆是国之栋梁,无论名次高低,都当以天下为己任,辅佐朕治理江山。”


    皇帝简短勉励后,副主考官、翰林院学士唐承德手持金榜走上前来。


    殿内顿时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一甲第一名,何向阳!”


    洪亮的声音在殿内回荡。站在前列的一个清瘦青年猛地抬头,眼中满是不可置信。


    礼部尚书朱文成脸色瞬间变得铁青,而他儿子朱文山更是惊得张大了嘴,一副如遭雷击的模样。


    太师李崇义眉头微挑,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


    站在文官队列前方的何高轩则捋着胡须,眼中满是欣慰。


    何向阳深吸一口气,上前两步跪拜:“臣在。”


    赵真微笑着打量这个年轻人:“何爱卿世代忠良,学问造诣匪浅,此次你成为状元,倒也是众望所归。”


    他转向身旁的太监:“按照规矩,授翰林院修撰。”


    “臣叩谢陛下隆恩!”何向阳重重叩首,声音有些颤抖。


    唐承德继续唱名:“一甲第二名,朱文山!”


    朱文山此刻脸色煞白,但很快调整表情,上前跪拜。


    赵真看了看他,笑道:“原来是朱爱卿之子,难怪文章写得如此精妙,想必是得了朱爱卿的真传,按照规矩,授翰林院编修。”


    “臣……谢主隆恩。”朱文山低着头,声音干涩。


    起身时,王宏发分明看到他眼中闪过一抹怨毒。


    “一甲第三名,谢子真!”


    一个消瘦的约莫二十岁的男子激动地上前跪拜。


    赵真依旧保持着帝王威仪:“第三名,按照惯例,授翰林院编修。”


    “臣谢子真,叩谢陛下!”年轻人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


    站在后排的谢绍元与王宏发、马子晋交换了一个疑惑的眼神。


    如果朱文山真的作弊,为何不是状元?


    这其中必有蹊跷。


    传胪大典继续进行,二甲、三甲的名次依次公布。


    马子晋中了二甲第十七名,王宏发二甲第二十三名,谢绍元则是三甲第三十名,都获得了进士出身。


    赵温书和蒋文昊也如愿以偿,分别位列二甲第三和第四名。


    大典结束后,新科进士们按例要赴琼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