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作品:《文娱:我大佬身份被女儿曝光了》 秦昊的声音落下后,现场忽然安静了一瞬。
观众、媒体和直播前的网友们,都有点被这番话说愣了。
弹幕甚至迟滞了几秒,才猛地刷起来。
“啊?就……没了?”
“不讲理念,不立主旨?这不是开机必备环节吗?”
“这人讲话怎么这么反套路啊?”
“我还以为他会来一句‘中国家庭关系心理剖析大作’之类的标题语,结果他说让我们自己看?”
观众们听得一脸茫然。
而在场的一些记者也面面相觑,脸上露出了无法理解的的表情。
因为照理说,一个导演站在这样隆重的开机现场,按流程,是一定要提前立意的。
毕竟在这个信息快节奏、市场过度饱和的当下,绝大多数导演都会尽早定性自己的作品。
要么宣传“这是我十年磨一剑的诚意之作”,要么高喊“本片聚焦当代家庭关系,关注女性成长”,再不济也会来一句“故事虽小,但情感真挚,希望大家从中找到共鸣”。
这些话,其实早已成了一种宣传模板。
而这样做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提前拉期待度,确立观众的理解方向,给媒体一个可炒的传播标签。
提前打好注解,才方便市场、方便发行、方便口碑发酵,也方便各类人快速进入解读模式。
说白了,这是一种规训观众视角的方式,先喂观众一个答案。
主创要他们看到什么,他们就看到什么。
主创说这是“父女间的失语与修复”,观众就从这个方向理解剧情。
主创强调“女性的选择与成长”,他们就会围绕这个主题评判角色行为。
等影片上映后,哪怕他们看得迷糊,也能自动对号入座。
但秦昊却没有按照常理出牌。
他不仅没有提前定性,反而主动撇清了这层期待。
没有给标签、不给主旨、不给情绪定调,甚至不向任何群体做情绪示好。
他连最起码的本片立意都没有提。
不仅没有,还主动跳开了所有可能引导观众方向的主题性语言。
他把那句“你们自己看吧”说得特别轻,但落在观众耳朵里,却有种莫名其妙的份量感。
那是一种极致的自信。
像是在说,
我不需要靠给你们提前总结,来证明这部电影有多好。
我也不担心你们看不懂、理解错、共情失败。
我就把这东西拍出来、摆在你们面前。
你们能感受到什么、想到什么、被打动什么,是你们和电影之间的事。
跟我没关系。
这不光是对自己作品的信任,更是一种对观众的信任。
他相信他们有足够的感受力、判断力、体验力,而不是一个必须被导演喂饭、带节奏、讲重点的消费群体。
这其实是挺罕见的。
因为在这个行业里,大多数人都害怕被误解,甚至对话语权,都有种病态执念。
导演想主导舆论,平台想主导解读,投资方想主导热度。
每个人都想把一部电影,变成可以被精确操控的产品。
最好连观众什么时候哭、什么时候笑都能安排好。
但秦昊的态度完全相反。
他拍的不是产品,而是作品。
作品,是你完成之后放出去。
允许它在不同人的生活里,长出不同样子的东西。
产品,则是你提前打好标签、设好功能,希望所有人按照统一路径接受它。
而秦昊,选择了前者。
然而,也正如秦昊所料。
真正能听懂他这番话的,终究是少数。
他那种不引导观众解读的创作态度,站在艺术理论层面是大胆而纯粹的。
可放到开机仪式这种面对大众传播的现场里……
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太超前了。
直播间里,弹幕很快炸开了锅。
“所以,他为啥不告诉咱?”
“卖关子吧可能,反套路的炒作方式?”
“我也觉得像是炒作,但现在已经狠狠期待住了!”
“啊这……哗众取宠吗?秦总这么搞,就有点没意思了啊。”
对于秦昊的这番言论,弹幕褒贬不一。
而现场的记者也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话题点的地方。
于是很快,太下一个穿着马甲,脖子上挂着证件牌的年轻记者突然举起手来。
半调侃半认真的问到:“秦导,你真不打算提前告诉我们,这是一部什么主题的电影啊?那万一等我们看完,说这是一部表达了导演本人浓烈思乡之情的作品,您打算怎么应对?”
这话一出,全场哄笑。
几位年长的媒体人也忍不住低头抿笑,纷纷看向秦昊,等着看他怎么接。
弹幕更是一秒钟狂刷。
“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狗头)”
“照应题目,点明中心,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狗头)”
“我靠,我跟你们这些会玩梗的人拼了!”
弹幕玩梗玩的不知天地为何物。
而与此同时,秦昊也被这突如其来的玩笑逗乐了。
他站在台上,抬眸看了年轻记者一眼,似笑非笑地挑了挑眉:“行,总结的不错,高考作文至少48分吧?”
听见这话,现场又是一阵笑。
然而还没笑完,就见秦昊耸耸肩,摊开手掌,轻笑着说道:“开玩笑归开玩笑,不过你要真这么理解了,我也不会去纠正你。”
他语气懒洋洋的:“你觉得它是在讲思乡,那它就是思乡。你觉得它是在讲父权,那它就是父权。你觉得它是中年危机也行,觉得是饮食文化也成……随你怎么理解。”
“我这片子一旦拍出来,属于我这个导演的那一部分已经结束了,剩下的,是它和观众自己的事。”
“你说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这话一说完,现场又是一阵短暂安静。
这一次,不是因为震惊。
也不是因为听不懂。
而是因为,这句话太罕见了。
在这个“主创意图”几乎等于“观众理解指南”的时代,没人敢这么彻底地放弃解释权。
导演通常恨不得在开拍前、拍摄中、首映礼、映后采访、甚至宣传海报上都写明:“这是我对成长的自省、对社会结构的控诉、对传统文化的再解读。”
生怕观众看不懂,理解不了。
而秦昊却说,你觉得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