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宋同初出龙潭又入虎穴

作品:《白眼狼家人全重生,我不管了又哭

    与此同时,宫门口。


    平日百姓们,根本无法挨近的庄严神圣之地。


    已经里三层外三层,足足围了上万人!


    而在最前面,却有几百个稚童、妇人脊背笔直的跪着。


    “求陛下宽恕和乐郡主!”


    “求陛下宽恕和乐郡主!”


    “求陛下宽恕和乐郡主!”


    一声声高呼,便是远在太和殿的文武百官都听到了。


    “这,这动静不像是十几二十个妇孺,发出来的吧?”


    到此时,众人才发现了不对劲。


    端坐龙椅之上的皇甫晔,神色莫辨,眼底一缕寒光闪过:


    “朕没想到,和乐郡主竟是那般的菩萨心肠,庵堂已经发展到了几百人的大规模。”


    “而这几百妇孺,一路走来,又引了上万百姓围观。”


    话音未落,朝臣一阵哗然。


    “法不责众,实在没想到和乐郡主一个庵堂,竟搞出这么大的阵仗?”


    “我看她就是故意的,创办庵堂就是为了收买民心。”


    “此言差矣,和乐郡主若是那般厉害,怎么还被……”


    一时间朝臣各说纷纭,皇甫晔只觉得头痛不止。


    罢了,不过一个女子,她父兄都被自己拿捏,凭她孤家寡人还能掀起风浪不成?


    下朝之后,皇帝当即便叫人,给太后送了信。


    而此时,太后正看着坐在面前的钦天监老监正,一脸的高深莫测。


    “你是说,窥不透?”


    “恒光凝而气敛,星辉尽纳渊海。窥不透、动不得。此等命格之人,最好还是避而远之。”


    太后闻言一怔!


    她自己也是研究了多年观相之说,还真没听说过这种命格之人。


    随即,看向监正李大人,满心的考究。


    最先怀疑的便是,这老东西该不会被收买了吧?


    但想想,这宋同初便是再能算计,也不可能算到这一步。


    其次便是怀疑,李监正道行太浅了!


    可若是钦天监的监正,都窥探不到,那之前季夫人又是找的何人占卜?


    不得不说,有时候,人的第一感觉确实是最准、最接近真相的。


    “既如此,便先放放吧。”


    太后本就不是纠结的性子,既然在命格之说上,暂时没非杀宋同初不可的理由。


    现在,庵堂受到她恩惠的人,又来请愿,便也不再多犹豫。


    当即就吩咐身边的心腹女官:


    “你亲自去请和乐郡主回来,另外将她抄录的经文,留一卷在皇陵,再择一卷裱起来,送到弘法寺开光之后,带回宫里。”


    如此便算是向世人证明,自己之前并非是罚和乐郡主。


    而是真的喜欢她的虔诚和笔墨,一切不过是恶意的揣测罢了。


    就在太后的马车,刚刚出城。


    楚风吟已经面色阴沉的坐在了宋怀姝面前。


    原本,他还想着等过两日,便叫宋同初不声不响死在皇陵中。


    谁知道,不过三日,便出了这般的变故。


    “她也真是走运,谁能想到不过是些低贱的难民,竟还帮了她一回。”


    宋怀姝见楚风吟面色不虞,只当他是替自己生气,心里更感动了。


    “其实也没事,我长姐她日后啊,必定是无依无靠,众叛亲离的。”


    楚风吟见这个蠢货,又开始拿那一套占卜之说,骗人骗己,不耐道:


    “她日后怎么样我才不关心,只是想到那日,亲眼见到她众目睽睽之下,将你怕下马背沦为笑柄,我就……”


    宋怀姝闻言,眸色一暗:


    “笑柄?你莫不是跟那些无知之人一般,也因此看不起我吧?”


    楚风吟赶紧满脸柔情,将她揽进怀中:


    “你知道我是心悦你的,只是我母亲,毕竟是伯府主母,最是循规蹈矩,你日后又要成为世子夫人,风言风语毕竟不好。”


    宋怀姝想到,自己日后也将是伯府夫人。


    楚风吟若是能建功立业变成侯夫人,也说不定。


    当即就觉得,宋同初当日之举,简直就是她人生的污点。


    “你说的没错,一切都怪宋同初,她就是见不得我好!”


    前世趁她还没反应过来,就自作主张将她的婚约搅黄。


    “她自己退婚了,也不想我能有好姻缘。所以才屡次作梗。”


    见她眼底恨意闪闪,楚风吟又道:


    “不如,在她回城后,咱们联合曾夫人,给她送份大礼?”


    “什么大礼?”


    宋怀姝早就知道,楚风吟有谋划,且还是需要她配合的。


    “也是众目睽睽之下,就世人知晓,她宋同初的真面目!”


    便只这一句,宋怀姝就来了兴趣,急忙追问了起来。


    ……


    第二日一早,当宋同初坐着太后的马车,回城时。


    许是为了安抚民心,减少外界对皇甫家的猜忌。


    马车竟直接停在了庵堂门口。


    “姑姑,为何来此?”


    宋同初一脸不解,迎着女官考究的眼神,直直凝视着她。


    也大大方方任由对方凝视。


    “和乐郡主在皇陵恐怕不知道,因为太后娘娘留您抄经之事,这京城啊,可大大热闹了一回!”


    宋同初清亮的眼眸,闪过一丝狐疑:


    “能被太后娘娘看中,留在皇陵抄经是我的荣幸。”


    那女官显然对她这套说辞,很是满意,当即点笑道:


    “这庵堂里的人,都是知道感恩的,郡主进去看看吧。不过,这大院儿,还是太后娘娘找人批下的。”


    “这也是积阴德的好事,还是要给她老人家宣扬宣扬才是呢。”


    宋同初目送马车离去,嘴角的笑意渐渐收敛,转身就进了庵堂。


    里面的人,早就得了消息,等在了院儿中。


    “郡主姐姐!”


    孩子们经过几个月的调养,已经不再是面黄肌瘦。


    但到底经年累月,饥寒交迫着长大的,还是比寻常孩童羸弱了些。


    尤其想到,这里面有一半,都是去年随着父兄死在了南境江湖人士的后代。


    她欣慰之余,又觉得心痛。


    这些人,前世有多少,是因为没有得到照料,死在了之前的天灾里呢?


    他们父辈在天之灵,有没有后悔,有没有怨她?


    好在以后她的谋划中,再也不会为了无关紧要之人,放弃一个真心以待的。


    “主子,他们来了!”


    无书从角落闪出,几乎是他话音刚落。


    庵堂的门就被几个京兆府,衙役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