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就是这么不要脸

作品:《大明:从科举到权倾天下

    李珲心中也松了口气,虽然李如松还是板着脸,但至少已不再如之前一副要吃人的模样。


    朝鲜都元帅金命元已经从平壤城赶到了开城,一来便分走了李珲近一半的兵权。


    因此,李珲再次感受到了危机。


    其实朝鲜国王李昖也猜到了是儿子李珲私下调军突袭龙山仓。


    李如松派人送给李昖的信件中,只是质问朝鲜军为何不听调度,并没有点明第一次是李珲派人干的。


    只要朝鲜国王李昖和他身边的人不全是蠢材,肯定能读懂信中质问的对象既有李昖他自己,也有儿子李珲。


    而李如松言辞之中说朝鲜军队不听指挥,也不仅是这两次,也暗指平壤城周边的军队不听调度。


    李昖极有可能将李如松信中内容告知身在辽东的宋应昌,便犹如一次隔空交锋。


    所以,谁说李如松只是个粗鄙武夫?


    李霁对于这二人愈发难以调和的关系,大感头疼。


    朝鲜军对李如松的命令阳奉阴违,国王李昖选择了装傻充愣。


    但是却借机让都元帅金命元来到开城,分掌了李珲的兵权。


    理由很简单,天朝平倭主将李如松说你带兵不行,管不住兵马,让你父王我再派个人来。


    但其实根本没有这么回事,只不过李珲不知道罢了。


    朝鲜国王李昖已经感受到了自己这个儿子潜在的威胁,李珲能私下调兵破坏和谈,谁知道他日后会不会私下调兵干点什么其他的事?


    李昖也根本不在乎庶长子李珒的生死,只是不能容忍身边有威胁到他王权的人。


    现在是战时,给到了李珲培植势力的机会,到了一定程度就要进行压制。


    李昖之前就曾想将李珲召回后方,然后换另一儿子到开城来。


    只不过李霁和李如松点了李珲的名让他协助配合,后来才作罢。


    不给自己儿子机会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当下必须要有一名王室成员为代表留在前线,既是凝聚军心、民心,也为树立王室旗帜。


    之前临海君李珒和另一个兄弟被倭寇所俘虏,正是因为国王李昖自己跑路,留下这两个倒霉儿子去扛旗。


    李如松先让李珲一干朝鲜人出去,之后看向李霁问道:“光风对于此事怎么看?”


    李霁笑了笑,回道:“李提督心中其实已经有了想法,倭寇既然向我们要一个态度,不如就给他们。不过,我们后撤之后,便默认他们遵照之前的谈判结果。”


    李如松笑着微微颔首,确实他心中也是这般想。


    这时,李宁一脸不解地问道:“提督,李谕德,且等一下。默认倭寇遵照之前的谈判结果?那他们要是不从汉城撤退又如何?好像现在也没有打算撤的动作。”


    李霁为李宁解释道:“若初八日倭寇未从汉城退出去,我们就再派人去谈判,督促他们遵照谈判的约定。”


    祖承训和李宁二人闻言一愣,还去督促?这似乎有点太不要脸了吧。


    李霁大致猜到了他们心中所想,继续笑道:“对,就是这么不要脸!他们不撤,我们就督促他们撤退,倭寇感觉不满,完全可以继续谈条件嘛,要主动将倭寇带回到谈判的这条路上来。”


    祖承训和李宁二人隐约有些明悟。


    上首的李如松则补充道:“莫要忘了,汉城内的倭寇有一个致命的软肋,他们的粮草补给已经严重不足。哪怕在此期间送上来了一些,但汉城也同时增加了加藤清正部的两万余人,他们最多最多可支撑到月底!”


    祖承训已经大概想明白了,点头道:“怪不得倭寇没有表明之前谈判的结果作废,若不打算再继续谈判,那几个朝鲜官员估计都回不来。”


    倭寇要封死谈判的路很简单,就如祖承训所言,直接砍杀了那几个朝鲜官员比什么都来得直接。


    李宁挠了挠下巴的短须,皱眉道:“倭寇竟也整起文绉绉的这么一套来了,老话怎么说来着?欲什么迎?还抱着琵琶?”


    李霁轻笑道:“欲拒还迎,犹抱琵琶半遮面?”


    李宁点头笑道:“对对对!就是这个,还得是李谕德你才高八斗,难怪能连中六元,准没一点儿水份!”


    上首的李如松闻言,气笑道:“你真以为考进士,状元及第这么容易?还老话?你整都整不明白。照你这么说来,我岂不是也能去考上一考?”


    李宁嘻笑回道:“属下一直觉得提督你的文采顶顶好,考个进士也是没啥问题。”


    李如松抄起一支令箭,作势就要砸过去,而李宁立即做好“接令”的准备。


    “我们虽多称倭寇为半开化之蛮夷,其实他们在唐代时从我们华夏学到了不少东西,对汉文化的了解比之朝鲜也不差太多。”


    李霁抿了口温水,笑着说道。


    这番话其实是在说不要轻视倭寇,祖承训和李宁未必听得出来,但李霁觉得李如松应该能品味到。


    揭伤疤也好,啰嗦絮叨也罢,还是照旧得提一提,现在仍有可能通过谈判光复汉城,众人都应谨慎些。


    李宁确实是没听出来,当初在安定馆见到倭寇靠近大营,二话不说拔刀就砍的狠人,又能心细到哪里去?


    祖承训则意味难明地看了眼李霁,又将目光转向李如松。


    李如松轻咳了一声后,开口道:“李宁,派人去通知张世爵,让他带人先撤出坡州城,与查大受他们在临津江沿岸驻守。”


    张世爵仅带着一千二百余人驻守在坡州城,另有朝鲜军三千人。


    倭寇从没有把朝鲜军放眼里,他们要求的也仅是让明军后撤。


    朝鲜军队敢主动追击吗?给他们一百个胆子也不敢!他们是擅长跑路,但绝不是用在追击上。


    李霁也起身告辞先行离去,近来烦闷的心情总算因为有这个好消息而消散些许。


    待李霁走出去后,祖承训起身向李如松拱手恭声道:“有句话不知属下当不当说。”


    李如松轻轻转动手中令箭,开口道:“何事?”


    祖承训微微低头说道:“李谕德少年得志,行事老练,稳重周全,敢于策马疾驰冲入敌阵的文官更是少之又少,属下对其极为赞赏敬佩。当然,也觉得他未来仕途不可限量。”


    顿了顿后,又继续恭声道:“提督,且不说他是南方人、浙江人之类的话,他首先便是文官。朝堂上反对我们辽东的文官势力,根深蒂固,又数不胜数,他最后真的会是另类否?”


    李如松用手中令箭敲了两下眉间,叹息道:“眼下平定倭乱才是首要,否则万岁那边无法交代。”


    祖承训见李如松回避问题,便也不再继续追问,又拱了拱手告辞离开。


    李如松将手中的令箭掷入木盒中,又不禁长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