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南北之争
作品:《大明:从科举到权倾天下》 “李提督,此事小王当真也不知情,这便立即派人前去查明,一定尽快给李提督一个交代。”
李珲躬身向李如松拱手,语气委屈地解释。
李如松从上首走下,怒视着李珲,冰冷道:“还有何交代?本提督再说一次,你,亲自带着你们朝鲜军去攻打汉城。你若不去,本提督便以抗命论处!”
李珲闻言身体一抖,抬头一脸恐惧地看向李如松。
这时,赶到的李霁走入屋中,在李珲身后朝一脸怒容的李如松摇了摇头。
李珲有统率开城周边朝鲜军队的名义不假,但让一名朝鲜王子亲自带兵上前线,则有些过了。
又上前两步,李霁面无表情地问李珲:“光海君,那支朝鲜水军来自何处,你可知晓?”
李珲摇头苦恼回道:“李谕德,请务必相信我,我是当真不知情。来报之人也称根本不知道他们从哪里冒出来的,那支水军并未沟通周边军队,后来也是直接退走。”
李霁还是相信李珲的,只要他能想明白之前自己说的话,绝不会再干下这样的蠢事。
做事讲究利益动机,这么干对李珲自己本人已没有好处。
李霁向李如松拱手,又开口道:“好在并未同倭寇再次交战,李提督不如让他去查明事情原由,同时再好生约束朝鲜军队。”
看了眼李霁后,李如松走到李珲面前,语气冷冽道:“这已经是第二次,若再有第三次,本提督绝不会再容忍。莫要以为你是王子,我便奈何你不得!”
李珲赶紧向李如松和李霁拱手道:“明白,小王先行告辞。”
说完就逃似的离开明军营房,李如松这个人实在是暴躁,现在解释也解释不清了。
待李珲离开后,李霁又看向李如松说道:“李提督,这次我觉得应该不是李珲。”
李如松没有回上首位,而是在下边的一把椅子坐下,皱眉问道:“那还能是谁?”
李霁也在他旁边落座,理了理长衫前摆,平和回道:“现在这小子有点权力不假,但他终究只是个王子而已。”
李如松转头看向李霁,位于王子之上的自然就是朝鲜国王李昖。
李霁继续缓缓道:“我猜测八成是那国王李昖,最后没与倭寇打起来,应该是他不像愣头青儿子那样毫无顾忌,又选择派人叫停了。”
顿了顿后,同李如松对视一眼,李霁又说道:“义州频频往辽东派人。”
朝鲜国王李昖派人前往辽东,接洽之人自然只能是备倭经略宋应昌。
李如松闻言冷哼一声,他当然也知道李昖同宋应昌有密切联系。
不过宋应昌是名义上的文官主帅,协调全局,与朝方联络是光明正大。
提到宋应昌,李如松就来气,冷声低语道:“他身为备倭经略,不管前线战局,后方粮草供给不力,且还有千余匹战马迟迟未送至。”
因为疫病和战损,辽东骑兵的战马减少了一定数量,李如松在上月便通知在后方的宋应昌补充两千匹战马。
截止目前为止,补充到的战马仅有一半。
辽东是李家的地盘,李如松对辽东的战马存量十分清楚,短时间内给朝鲜补充两千匹战马,完全没有压力。
现在只送到一半的战马,极大可能就是掌管大后方的宋应昌在做手脚。
文官主帅宋应昌和平倭主将李如松,二人从一开始就隐隐有不合。
这不仅是二人性格的原因,更多应是文武相轻。
李霁悄然叹了口气,看向李如松又说道:“李提督,关于补充战马之事,我和梅少卿会加急通知在辽东的宋侍郎。”
缓了缓后,接着道:“入朝之前的旧话,我还是想再说一说,也请李提督莫要嫌啰嗦。我等齐心协力尽快平定倭乱方为首要,朝廷财政艰难之局面,想必万岁也有同你言明。”
李如松与宋应昌二人的文武相轻,已经隐隐发展成南北之争的局面。
在收复平壤城之战时,南兵作战英勇无畏,吴惟忠率军强攻牡丹峰高地,骆尚志更是率兵于含毯门先登。
战后向朝廷上报军功,主将李如松对敬重的戚家军旧部吴惟忠不吝赞扬,然而对有先登之功的骆尚志未过多言语提及。
骆尚志后来得以加副总兵衔,还是李霁和宋应昌二人附上了各自的评功意见。
对中下层军官的军功赏赐,李如松暗中也更倾向于北兵,南兵方面隐有不忿。
若按比例来算,平壤城之战时,南兵的伤亡比例要高于北兵。
南兵以步卒为主,平壤城之战后继续向南推进,李如松又都用辽东骑兵,以致南兵未再有军功收获,他们心中更是不平。
自平壤城之战后,推进到开城都未遇倭寇抵抗,收复朝鲜失地之功,其实大半要归于倭寇在平壤城被打得胆气尽丧。
宋应昌在此之后,对南兵进行多加拉拢,南兵又多为浙江人,宋应昌本人也是浙江人。
宋应昌字思文,浙江仁和县人,嘉靖四十四年的进士。
同为浙江人,南兵本就天然亲近经略宋应昌,更何况主将李如松又偏私于北兵。
这种南北对立相争的局面,虽然还没有翻到台面上,却也令李霁心生隐忧。
宋应昌如今扣留战马,就相当于对起初李如松偏袒北兵而作出回应一般。
平壤城周边的朝鲜军,也不怎么听从李如松的调度,多有阳奉阴违。
在平壤城的梅国桢来信告知李霁,他心中甚感忧虑。
信中字里行间有暗示,可能是身在辽东的宋应昌通过朝鲜君臣让朝鲜军不听李如松指挥。
其实南兵也亲近李霁,自然是因为李霁也同为浙江人,且李霁做事公允,甚至在某些方面多有关照南兵。
直到李霁离开军营,李如松仍在沉默。
辽东李家的基本盘在北方,李如松照顾北兵无可厚非,以恩惠聚拢军心是常用手段。
但是在此时跨国作战之际,确实不该过于厚此薄彼,要死不死的又还有个南方人为主帅的宋应昌。
现在南兵人数不算多,可是为尽快平定朝鲜倭乱,大明国内仍在调兵赶赴朝鲜。
李霁在前日已接到公文,所调集的兵力有四川兵马五千,由总兵刘綎率领。
播州兵五千人,由播州杨氏首领杨应龙统率。
若李如松再一味偏袒重用北兵,那四川和播州的兵马入朝后,定然要倒向经略宋应昌那边。
如此下去,南北军士之争更为剧烈,双方暗中你来我往地相斗,还打个什么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