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贬谪
作品:《大明:从科举到权倾天下》 一边为夫君换上居家常服,黄婉婉一边柔声问道:“官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事情太不寻常,不是休沐日,李霁又是在内阁协理机务,不可能那么早放衙。
李霁拉着黄婉婉在梳妆案前坐下,神色严肃开口道:“娘子,我最近就要离开京城了。”
黄婉婉看着李霁,又问道:“不是出外办差,是吗?”
黄婉婉后来回想,越想越不对,各省乡试已经结束,那就不是出外典试。
而李霁现在的身份应不会外派差事才对,那么就只剩一种可能。
李霁如今只得与黄婉婉坦白,好让她有所准备,也要提前安排一些事。
黄婉婉听后,垂泪道:“官人去哪里,我和孩子们就跟着去哪里……”
李霁帮枕边人擦着泪,同时温声道:“现在尚不知会被贬至何处,孩子们太小,佩儿又怀着身孕,以后家里诸多事务还需娘子操持。”
李霁安抚了黄婉婉许久,随后两人一起去看过未到一岁的一双儿女,又来到佩儿房中。
佩儿听闻李霁会被贬谪外放,也哭成了一个泪人。
李霁安慰道:“佩儿你如今怀着身孕,不宜远行,大郎与甜囡也太小。待你产下孩儿稍大一些,再带去与我团聚就是。”
李玙是李霁的长子自然称大郎,甜囡是女儿李云沁的乳名。
“囡”在浙江方言中主要用于称呼孩子,多指小女孩,带有亲昵的意味。
佩儿摇头抽噎道:“姐姐当初有了身子能来到京城,佩儿也能陪着官人一起去,再远都不怕……”
李霁轻抚着她的小腹,微笑道:“佩儿听话,先在京城平安生下孩儿,不愁不能团聚,若是到了偏远地区,太过危险了。”
这时一名丫鬟在门外禀报,说有宦官来传旨。
李霁独自到正厅接旨,来传旨的竟还是大太监田义。
田义没有直接宣旨,而是平和地问李霁道:“旨意尚未宣读之前,李侍讲便仍是翰林院侍讲。万岁命咱家问李侍讲,是否真的不后悔。”
李霁呼了口气,拱手回道:“请田公公宣旨。”
田义看了眼李霁,双手将圣旨递了过去,又开口道:“万岁说,你可自行观看,咱家就不宣读了,记住按照旨意上的日子离京。”
李霁双手接过圣旨后,田义便带着两名小太监回宫复命。
李霁缓缓打来圣旨,看到贬谪的地方时,双手不禁一抖。
“贬谪至宁夏镇平虏千户所,任仓副使。”
六品翰林院侍讲贬为从九品的边关千户所仓副使。
宁夏镇,此时距离“宁夏兵变”已不足半年时间。
李霁深呼了一口气,持圣旨的双手骤然发力。
回到京城任职一年多,李霁仅上过两次奏章,都是请求补发宁夏镇拖欠的饷银。
去年六月,蒙古火落赤率四千余骑进犯洮州,副总兵李联芳督兵追击,遇伏战死。
七月,火落赤又犯河州,攻占古城,临洮总兵官刘承嗣出战兵败,损失甚众。
消息在八月入京,李霁便上书。
第二次上书是今年五月,当时宁夏镇又发生多起蒙古小规模侵扰事件。
除了李霁,也有其他官员上书,但奏章均被留中。
李霁缓缓坐下后,将圣旨随意丢到桌上,开始抚额闭眼沉思。
宁夏镇,居然是宁夏镇!
李霁想过可能会被贬到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甚至海南都想过,唯独没想过会是宁夏镇。
一想到即将要去一个九死一生的地方,李霁也不禁胆怯起来,这是人的本能。
独坐良久的李霁甩了甩头,平复了一下心情,装作一脸轻松的模样,他不想让黄婉婉和刘妈妈等人担心。
翰林院的众多官员,听闻李霁被贬至边镇,纷纷上书。
特别是在内阁协理机务的一众翰林,直呼荒谬。
李霁从头到尾都没有接触过夹着密信的礼部奏章,何来的故意泄露?
纵使真的发现了,难道还要为首鼠两端的申大首辅掩盖不成?
不过以方从哲和朱国祚为首的众多翰林院官员的奏章,皇帝朱翊钧全然不看,直接留中。
第二日,李霁应邀来到老师许国的府邸上。
许国看着李霁,叹息道:“光风,是为师连累了你!”
许国有李太后出面,王家屏也以辞官相保,连申时行也说了好话,朱翊钧才百般不情愿的给予体面致仕。
密信泄露的责任就在他皇帝本人,即使众人皆知,但他也绝不会认下,否则君王的颜面何存?
奈何不得许国,一肚子气总要有发泄对象,所以即使李霁不主动背锅,朱翊钧也不会放过他。
在经过东华门旁庑房中的一番问询后,李霁就已经预料到了。
李霁无奈轻笑一声,回道:“老师言重了,去年若非为学生冒险,您早已安然致仕,也不必经历后面的这些事。皇上也说过,他给的也能随时取回。”
许国一脸惋惜道:“可光风你的才华,怎能如此埋没?老夫已拟好奏本……”
李霁打断老师许国的话,恭声道:“老师勿怪,您的辞呈已然批下,不宜再上书。皇上的性情,想必老师您也十分清楚。”
许国闻言,冷哼一声道:“那老夫便去求太后!”
李霁微微摇头,劝道:“学生多谢老师,然此举不可为,学生也不愿看您再卷入是非。”
许国顿时默然,一股人走茶凉之感涌上心头,致仕官员确实无权过多干涉政事,特别是人事任免。
许国这样的重臣,李太后会出面干涉,但是以李霁的身份,绝无可能。
况且李太后与朱翊钧是母子,人家只会首先为儿子考虑。
朱翊钧特意下旨贬谪李霁,便是断了这一条路,让皇帝收回旨意,难!
李霁转移换题道:“不知老师何时离京还乡,旨意命学生重阳之前必须出京,也不知还能否为老师饯行。”
许国叹息一声,回道:“为师后日就离京回乡去。”
许国本就厌倦朝堂,经过此次事件,心中对皇帝朱翊钧更是失望。
李霁点头笑道:“那学生还能为老师送行。”
李霁心里倒也没有什么好怨怼的,科举促成的师生关系,一开始便有着政治利益的捆绑。
虽说开始许国也曾利用自己,但总体是越来越爱护自己这个学生的,给过诸多帮助和教导,还曾为自己冒险顶撞皇帝。
对于许国坚定遵守“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类传统礼制,李霁虽不认同,但也能理解。
人是历史的产物,人处于任何时代,都具有历史局限性。
许国算是明代中期官僚体系中的典型代表,其一生既展现了士大夫“致君尧舜”的理想,也受制于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生态。